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3.
毛丽娅 《求索》2008,(3):109-111
《道德经》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两千多年前,老子以其深遂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原则和方式等诸多问题:强调道生万物,天地相合;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强调知足、知止,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战争,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1,37(2):54-58
道家褒愚,并且主张以愚治国。对于智慧则加以贬斥,认为"智慧出,有大伪"。然而,道家所说的愚不是大愚,而是指保持自然质朴的本性,潜心探求大道,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自然。挖空心思运用机巧去破坏自然的本来面目,从自然攫取人所追求的享受,就是道家所贬的"智"。道家褒愚贬智的观点,对学理、人生和治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美学思想蔡靖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其隐居之后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乃为阐发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而作,可以说是春秋时代兴于楚地的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9.
绮丽是精美华丽的诗境风格。这一品以富贵而又美丽高雅的景色图画,生动地展示诗境之绮丽,强调其关键在诗人主体精神的高贵、丽雅,在艺术境界上主淡斥浓。自然是朴素天然、不加雕琢的诗境风格。道家思想的哲学之"道",是造成自然诗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2.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也就是规律。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一般来说,将水加温到100℃时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70℃即可沸腾。道法自然中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汪怀君 《桂海论丛》2011,27(3):51-55
在道家伦理文化中,"道"在本体与普遍法则的意义上统摄着自然、社会与人生。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在处理交往关系时,就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从容的"无不为"。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退不争,展现一种对待他人的宽容、包容胸怀;世人应该贵生养生,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财物所累,这有益于从源头上保持人内心的澄明,找到克服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的途径,达到交往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07,33(5):43-47
儒、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三大主流文化。理性和非官方性则是道家的两个主要特点。道家文化还表现在道家的品格特征中,也就是道家的风骨。道家风骨可以概括为:一是独立人格;二是深研学问;三是向往自然;四是关注民生。对道家风骨进行辨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7.
谭俐莎 《求索》2008,(3):112-114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的生态整体观,“法自然、为无为”的天人关系论,“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成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薄敬华 《创造》2009,(5):105-105
历代养生家都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变化,以免引发疾病。在一年中,阳气有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也是一样,应该根据阳气的生长变化,适时调整机体活动以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道法自然”是道家自然哲学的总纲,是一个内涵深奥的命题,它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提出了“政善治”的国家管理模式 ,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 ,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清简政事 ,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 ,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当今世界流行的“善治”理论与其似有某些呼应与回归 ,对于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社会自治等 ,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