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采用单一的司法实施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就业歧视本质上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非个体利益冲突.反就业歧视法客观存在着群体化个体利益和群体化社会利益两种法益.反就业歧视法有群体化个体利益实施模式和群体化社会利益实施模式两种,两种模式都突破了传统私法个体利益实现机制和传统公法公共利益实现机...  相似文献   

2.
小议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和发展曹春方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有经济企业的劳动关系,将由一体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而在非国有经济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是利益冲突型,并将在法律、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其原因在于:(1)我国劳动法律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产物。扶助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速经济发展,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以社会公正原则为导向,建立健全利益均衡机制;规范和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力扶植社会中产阶层,使之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和中间力量;突出弱势关怀,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转型期企业道德责任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经济体制和利益机制的改变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置道德责任于不顾。而由于企业道德责任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法律问题,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王洋 《中国工运》2014,(2):44-45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分重要的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会维权工作。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会维权工作是把解决各种涉及职工利益的矛盾纳入法治框架内,达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选择,才能有利于做好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属于产业工人,他们除了拥有传统的如上访、人大选举等正式利益表达机制和如托关系等非正式利益表达渠道外,工会也成为他们新型的利益表达机制。但由于受到路径依赖影响,农民工倾向传统拒斥新型的利益表达方式,造成他们对工会利益表达机能出现认知困境。因而,要从农民工、工会和政府三个层面通力合作,提高农民工对工会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7.
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治精神的彰显;我国工运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劳动关系的稳健运行,职工利益的实现与发展,也都得益于不断增强的法治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  相似文献   

8.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的特点分析袁金虎劳动关系是为实现劳动过程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的构建基础是经济利益。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开始发生转变,即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冲突型转变。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我国的劳动关...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工作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与集体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了解和掌握其原动因,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劳动者和单位行政之间的团结,促进生产的发展;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是人类为了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目的所从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人们在劳动中所结成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在劳动中所发生的争议,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1.利益作为广泛的社会范畴,表现为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关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改造周围的对象和环  相似文献   

10.
利益群体的形成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冲突公开化的必然结果。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冲突公开化的出现,关键在于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群体必定向其高级形态——利益集团过渡。尽管阶级和利益群体都是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们形成的共同体,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改革30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工人权利意识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人权利意识的发育程度与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培育工人权利意识,政府、工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任重道远。培育工人权利意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从权利意识的发展水平上来看,就是要引导工人从认知到行动、从非理性维权到理性维权;从权利的主体看,就是要引导工人从仅仅关注个体权利到维护集体权利和群体权利;从权利的内容看,就是要引导工人从关注生存权利到关注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2.
成教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高校成人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道德修养的和谐社会公民、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大学生、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作为成教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目标,在公民素质教育中寻求礼仪素质教育的契合点,科学设置成教礼仪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掌握礼仪原则,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香港《雇佣补偿条例》(保险),未能涵盖某些高风险行业工人的工伤权益,保险业界为此推出"联保计划"。但是,由于保费过高,令一些雇主不按法例购买劳工保险。一旦发生工伤意外,雇员的工伤权益将受侵害。为了堵塞法例漏洞,编织完善的工伤病保障网,设立中央补偿保险机制这一公共政策,已成为工会、政府及保险业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公众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工会组织要正确定位与党委、政府、企事业行政的关系,工会干部要努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职工民主管理法制化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制定一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工民主管理法显得迫切而且极为重要。在民主管理的立法中,首先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民主管理立法中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管理关系和为保护劳动关系和实现管理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都应纳入民主管理立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企业民主管理是相对于企业专业管理而言的,主要是指职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民主管理从立法角度来看,立法宗旨应当如何定位,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有哪些,非公企业的民主管理权如何界定,非公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关系,立法对提高职代会制度的影响以及监督执法等几个难点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劳动能力丧失程度是确定损害赔偿纠纷侵权人承担赔偿范围的依据之一。劳动能力鉴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制度为劳动能力丧失的判断提供了客观标准,但对扶养费关系涉及的边缘人群应更多体现法律规范的政策功能。遭受侵害的权利人提起赔偿之诉时,应适用劳动能力丧失说确定侵权人的赔偿范围,就扶养费计算标准而言,则应适用生活来源丧失说,从而在保障权利人全面受偿的同时不致对侵权行为人施以过分苛责。  相似文献   

18.
工业民主是依据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分享管理”和“机会均等”原则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员工有权参与涉及其自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和管理。确定工会在参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权限划分,是企业民主管理立法的难点。通过立法确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方法,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的应收账款数额大、周期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是在尽量不减少收入的同时,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至最低。信用管理的出现将给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关系主体的角色与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主体的法定职责和共同愿景。劳动关系主体各方必须及时找准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认真研究探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问题和对策,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