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忌口头语     
教师在授课时,要求语言干净、流畅,力戒口头语。象“嗯”“呵”“这个”……等口头语,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毫无益处。切忌口头语.提倡语言生动、精练,节奏有张有弛,声调抑扬顿挫,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调动学习兴趣,实在应大大提介。口头语的养成主要是习惯。只要有恒心,加  相似文献   

2.
课堂前五分钟,教师根据上堂课讲的主要内容,出一两道题让学生做,要求他们用专门的“课堂作业本”扼要回答,然后立即收上。每次课堂作业教师都要逐一批改,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一栏。这样做,对思想政治课教并有“四利”。一、利于督促学生果外巩固复习,及时掌握内容要点。因思想政治课课时较少,学生课堂接触教材时间也少,教课堂作业可促使学生课外多识记、多温习。二、利于学生课堂“温故知新”。答题的过程就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为学新内容作“奠基”。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外复习情况,避免了通过单个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在师生的心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因此,在实  相似文献   

4.
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是在贯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情绪、效率、纪律和认同为特征,以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目标的课堂结构的系统性安排。在现代教育意义上,课程概念“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因此,和谐课堂从内容组合来说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和谐统一。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在贯彻和落实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课堂情绪、效率、纪律和认同四个特征的和谐统一,落脚点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和谐政治课堂问题主要是动态的过程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首先,情绪是构建和…  相似文献   

5.
第一、检查式提问。这种提问要求有教师问并有学生答,教师所提问题是上节或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范围不大,题目也较小,如“是什么”或“为什么”等。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更好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和听课。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提问进行课堂总结,以点带面,使全体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无论是教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教师多是涉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受课堂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发问的学生面总要受到限制;为了给予弥补,让学生善思多问,我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提问(一般写在练习本上),对于学生书面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答,有些则书面回答或个别交谈辅导。我称这种方法为“补偿式提问”。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其好处有: 一、及时反馈信息。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思维方式及思想动态等。  相似文献   

7.
罗屿 《小康》2010,(6):90-92
作家中,他一直坚守纯文学领地。“书不好卖”,成了他调侃自己的口头语。然而,一部涉及“小三”的新书却让他成了“潮流”中人,如此受关注,叶兆言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8.
我曾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差而困惑不解,常为此而悲叹不已! 然而,静下心来仔细一想,问题还在教师身上,主要是教师太“善良”了。教师在学习上过于“周到”学生,教师堂上讲,堂下学生背;课后练习题给学生划在课本上,课本上没有答案的就抄在黑板上;有问题不用愁,教师  相似文献   

9.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  相似文献   

10.
谈教育心理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玲 《湖湘论坛》2003,16(1):71-72
我在教育战线上已经整整工作了二十三年 ,对教育心理进行过一些探讨 ,前几年写了一篇《吸引力、渗秀力、感染力———党校教学方法谈》一文。现就课堂教育心理三效应谈谈个人的看法 ,与同行们磋商。磁力效应俄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设》一书里介绍 ,俄国有一位长达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课教师 ,上了一堂“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们都着了迷 ,甚至连记录也忘了记”的课。有人问他这堂课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 ,这位历史课教师答道“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位教师的回答发人深省。它说明了一堂具有“磁性”的课 ,必须是科学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我发现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经过了解学生才知道其原因:一是时间问题。一堂课45分钟,老师讲课往往占去一大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味、琢磨老师所讲过的知识,也来不及精读、消化课本理论,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的疑难问题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发现和提出。二是心理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课堂上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请教老师问题,别的同学会认为自己脑子笨或者没认真听讲,而丢人现眼,碍于面子干脆不懂也不问。针对上述原因,我除了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并鼓励学生问问题之外,还在教室里挂了个质疑簿,要求学生把在学生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提问的形式写进去。小小  相似文献   

12.
一、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教师课上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学生的各种情绪都一览无余。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乐学生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你,跟着你去思考。 二、注意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教师的教是一种信息的输出,由于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因此他们接受知识时就会有各种形态:全盘接受,部分接受,甚至听错了。再说,学生即使全部听懂了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等于说他们就记住了,记住了不等于就会运用了。因此,教师必须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练习。由…  相似文献   

13.
李金娥 《思想工作》2004,(12):42-4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乏新见,本文则侧重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三块阵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发挥课堂教育作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课堂学习时间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黄金时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极强;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思想和观点最为畅销的“市场”。所以,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进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在教学中,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那么喜欢上政治课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并不比其他学科差。原因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了一种“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氛围。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  相似文献   

15.
管好一锅粥     
《观察与思考》2008,(19):2-2
小时候,听过一个口头语,一直觉得很有趣,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食品困难时代对“粥”一词别说有多珍惜了,因此,对那“坏了一锅粥”的“一颗老鼠屎”自然也就有说不尽的深恶痛绝了。)  相似文献   

16.
26一、教态仪表要“大方”。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上衣着举止、抬手投足、表情态度,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反,若我们的教师不注意生活细节,过于不拘“小节”,就是“才高八斗”也难得学生的喜欢与接受。二、对待学生要“大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与磨擦。教师要“大度”一点,不是有句话“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能原谅”吗?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就会“敬而服之”。三、对待知识要做“大家”。一个好的政治教师一定要有极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居高临下从整体上把…  相似文献   

17.
由于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即由“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热闹是怪热闹的,但并非都能收到“令其善疑,诱以审问”的效果。一般来说,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均是由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路标,牵引着学生前进。自然,教师的主导性是加强了,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相应地被忽略了呢?会否造成“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讲解”,问答不止、讲解不止、循环往复的局面呢?实际上“提问”不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广泛进入课堂教学。它以自身所具有的形象化、容量大、综合性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气息。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怕的现象:教师面无表情地操作着电脑,学生兴趣高昂地注视着多彩的画面,他们像是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课堂上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问题,教师措手不及,却强行按电脑的程序“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毕业班的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演示文稿,一字不漏地把它抄在笔记本上———教学已从“人灌”变成了“电灌”。刚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一、讲述中的虚实相映书画、摄影艺术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映。政治课教学也存在虚实相映的艺术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时而吐言如堤决,洋洋洒洒,时而则惜言如金,作片刻的沉默;教室里,学生或紧锁眉峰冷静思索,或寂静无声洗耳恭听,或情不自禁仰天大笑,这便是讲述中的“虚实”效应。“实”是指教师语言的频度,信息传达的密度、强度以及课堂练习题目的量度;而“虚”则是指其间的“留空”。教师大凡“重实轻虚”,总担心讲少了,学生便不能理解,总想讲透练足,结果往往陷入“马拉松导游”。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满堂灌”的教风。把握课堂“留…  相似文献   

20.
政治教师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土壤。社会现实生活是土壤,课堂和学校也是土壤。然而,政治教师还需要一块特殊的土壤,那就是催发政治教师“开花”的土壤。这块特殊的土壤就是政治课的刊物。《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就是这样一块土壤,它催发了许许多多政治课教学之花,它鼓励和培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课的骨干教师。我如果算得上一朵小花,那也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学》这块土壤催发的。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