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以网络社会管理的视角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化解的过程,如网络社会管理理念方面、亚健康的网络的影响、法律和制度供给不足、政府信任赤字及处置失当、网络运营商等的责任、技术手段的不成熟等。将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加以剖析,结合现实社会管理的经验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对的对策,为政府的实际决策提供参考,广泛的总结和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的正确处理对提升政府权威有重要意义。在广东乌坎事件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威经过了"被怀疑———提升———再次被怀疑———降低———再次提升"的过程,说明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树立政府权威的关键。"乌坎事件"中地方政府权威削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相冲突、当地政府法治观念欠缺、权力监督缺失。而要重塑或强化政府权威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法理型政府、阳光型政府。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累了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面对现实的挑战,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急需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化解群众认同危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并把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尤其是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坚定目前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价值目标,诊断目前群体性事件预防化解的现实困境,探寻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体性事件亦频频发生,并且呈现出"起因多为经济利益诉求事件、性质多为正常维权活动、矛头指向多为基层政府"等特点。探求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可以发现,基层政府的理念滞后、体制障碍以及行为失范正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现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型:增强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适当下移行政管理权力重心,放权基层;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升基层政府行政能力以构建新型"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以贵州瓮安事件和四川广安事件为例进行探讨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如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群体性事件如果一直高发,对中国的政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党和政府而言,既是全新的课题,又是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个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有可能形成正向、理性的社会情绪,也可能形成负向、偏激的社会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极易推动个体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演变的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明确责任,加强对网络社会情绪的监测、分析;其次,要多措并举,促进对网络社会情绪的回应与引导;最后,应当建立个体事件平息后的跟进机制,防范个体事件再次发酵,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行为"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而引起的。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四个阶段中,地方政府的表现和态度影响群体事件的变化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转型期必然的副产品,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基于政府信任的视角,应当从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法治观念、扩大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等方面来防控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组织化倾向明显、联动性增强、诱因更加复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而群众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基层工作薄弱、官僚主义作风、参与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别有用心者煽动等因素是其发生的直接诱因。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矛盾隐患;必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化解矛盾能力;必须提高群众素质,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宣泄机制;必须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区分性质,及时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群体性事件面对的难点问题主要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健全、群众维权意识增强而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等。应加强顶层设计、疏导教育,整合信访资源、完善法律救济,并构建快速高效的现场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分析江苏启东事件中各政策网络主体的立场、策略、互动关系及其治理思路。在议题形成期,府际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生产者网络互动频繁,与议题网络互动较少;在冲突对抗和沟通对话期,议题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府际网络互动频繁,生产者网络被边缘化;专业网络代表科学,但容易内部分化。因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需专注于议题网络与专业网络的支持,严格考评生产者网络,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塑社会信任、强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谋求发展的现实需要。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性事件正在从现实世界逐步向网络虚拟世界发展,虚拟和现实的联动除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外,更促使众多的理论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当代社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症结,研究、分析彻底解决时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之际,本文将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出发,讨论地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的法律缺失、管理失当、角色错位等问题,进而提出从回应型政府构建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角度出发改进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上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迅速上升,呈现出数量增多、行为偏激、组织与规模扩大等新的趋势。多发、不可控的群体性事件导致公共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进而形成无休止地挑战现行社会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果断处置和善后处置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于群体性事件,人们常常从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两种视角进行认知,两者追求的内在价值虽然一致,但因着眼点和实现的途径不同,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警察权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政治手段与法律手段并用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就警察权的配置和运行而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最终应归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9.
善治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其根本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近年来,我国各地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因此,从善治的角度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打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百姓满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