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域名权与姓名权发生法律冲突的基础在于两者的商品化尤其是姓名权的商品化,认定域名注册侵犯他人姓名权的关键便在于确定注册人是否在未经姓名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姓名进行了商业利用,这也是解决两者纠纷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2.
诉权是指当事人基于民事纠纷的发生(即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或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①宪法和法律赋予国民以自由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权利,同时也相应地保障国民在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平等而充分地寻求诉讼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军人民事侵权法律责任的概念军人民事侵权法律责任,是指军人因故意或过失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不法侵害公民、组织和法人的财产权利或者人身权利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它是军人民事侵权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其构成要件是:1.须有损害事实。指由于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导致他人的财产或非财产利益遭受损害,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2.所为行为具有违法性。即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侵权行为人必须是现役军人(包括军内在编职工)。二军人民事侵…  相似文献   

4.
行政许可侵权是指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侵犯行政相对人、相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或公共利益的行为。这类侵权行为责任的认定应当符合一般行政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它遵循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行政许可侵权行为的法定责任方式主要有国家赔偿、改正和退还非法收取费用三种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含义与构成特征对于什么是著作权侵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都没有给予明确定义,理论上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著作权侵权行为就是指除著作权法特别授权外,未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的许可,擅自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行使著作权人的专用权利,而使其权利受到损害的一种违法行为①。这一定义揭示了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特征:第一,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未纳人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作品。著作权保护期届满的作品、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外国作品的使用,不会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6.
对《著作权法》第46条第7项的分析及修改建议周林在文化领域①,制售假冒产品的行为,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将他人的艺术精品,或“卖座”、“畅销”产品。加以仿制或盗印;一类是把自己“炮制”的东西,或把抄袭挪用东拼西凑他人的作品,假冒某知名作者署名,把...  相似文献   

7.
关于侵犯人格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侵权,比如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对于这一方面不管是法律的规定还是法律的研究都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侵权,如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而在这一方面,一者法律的规定不够完善,二者实践中认识也不尽...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并不保护著作人身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早期著作权立法中均没有规定著作人身权制度,但是著作人身权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普遍承认的一种权利。著作人身权制度与民法人身权理论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著作人身权制度设置的具体缺陷,主要有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人身权与其主体能否分离的规定自相矛盾,对著作人身权的种类设计不合理,表述著作人身权的权能内容不准确、内容限制不到位。对我国著作人身权制度应从立法上进行完善,包括规范著作人身权与其主体能否分离的规定,避免条文之间的自相矛盾,不设置独立的"发表权",不将发表权列为著作人身权的范畴,署名权应是姓名权的延伸,署名权应是表明作者"资格"的权利,删除"修改权",保留"保护作品完整权",准确表述我国《著作权法》著作人身权的权能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前,版权法在创意保护方面存在困境,原因在于:第一,有些创意无法复制而不能构成作品,有些创意没有具体表达形式同样不能构成作品;第二,即使创意通过某种载体得到了记载并形成了作品,但是剽窃创意的他人要么在创意作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使得构成版权侵权缺乏法律依据;要么并不形成具体的载体,而仅仅是对创意内容的执行和实施。要使创意保护走出困境,需要综合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的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即发侵权行为是指侵权后果尚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侵害专利权的行为,行为人实施了即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即发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为了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TRIPs协议》和2 0 0 0年6月修改的我国《专利法》对即发侵权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在制止即发侵权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即发侵权行为与许诺销售行为之间的关系、诉前临时措施的适用和即发侵权赔偿额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涉外侵权行为之债法律冲突的形式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并造成损害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如果这种债务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或其住所位于外国,或者被侵害的客体位于外国,或者侵害行为或侵害结果发生在外国,就构成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由于涉外侵权行为之债与数个国家发生联系,而各国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又存在差异,因此,涉外侵权行为之债必然会发生法律冲突。这类法律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冲突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侵…  相似文献   

12.
耻感文化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即存在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社会之良心。在此文化模式中,羞耻感是一种强大的强制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具有耻感文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自己的"隐私"相当注重,而另一方面个人的隐私权又很容易遭到忽视与侵犯。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的思维习惯,自觉培养出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以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3.
“剽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剽窃"与"适当引用"两种行为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些相似,但在其性质上却有本质的不同。行为动机:前者卑劣,后者纯洁;行为方式:前者偷偷摸摸,后者光明正大;行为所及内容:前者既窃取观点,也窃取材料,后者只是利用他人作品的某一方面;"利用"他人作品数量:前者可能"照搬"全文,后者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适当引用是一种正常的科研活动形式,剽窃则是一种违规违法甚或严重的犯罪行为。我国现有法律对剽窃行为所作的处罚规定畸轻,因而有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将其纳入刑事法律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所谓强奸,笔者认为,应是指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对方(不仅仅指妇女)的意愿,强行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强奸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不可侵犯的性权利,同时严重损害被侵害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本文试结合国内外强奸犯罪的实际情况及国外有关强奸犯...  相似文献   

15.
一、著作权的内容、期限和限制 著作权,也称版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它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占有、处理和使用自己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的专有权利。对著作权进行保护首先必须从确认其专有权开始。 著作权与所有权、债权一样有自身的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著作权主体是指基于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成果而享有著作权的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创作作品的人一般便是著作权人,其他人通过一定方式也可以享有部分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侵犯了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制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该罪在主观上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引诱、教唆、欺骗行为是为了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而仍然实施;而在客观方面具有行为的非法性、手段的多种多样与导致他人吸毒这一结果三个特征。它在犯罪形态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各方同意将他们之间的确定的不论是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法律关系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1)(下简称仲裁协议)。在仲裁实践中,仲裁协议是否有效成立经常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这种情况不仅会发生在仲裁程序未开始时和程序已经开始而裁决尚未作出阶段,而且也会发生在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阶段。一般认为判断仲裁协议是否有效成立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2)争议各方有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致;(3)争议各方有缔约能力;(4)争议事项依法可仲裁;(5…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存在严重弊端,表现在论文写作中就是:一是随意剽窃和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二是造作内容虚假的“残次品”;三是千篇一律的“炒剩饭”等。一切学术研究和理论工作者,要继续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强化理论创新的使命感;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进行卓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侵权的定义。魏永征先生在《被告席上的记者——新闻侵权论》的前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所要论述的,是因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或者其它作品在内容方面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而导致的诉讼,简称‘新闻诉讼’”。孙旭培先生主编的《新闻侵权与诉讼》认为“: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它合法权益的行为。”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认为“:新闻侵权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以故意捏造事实或报道失实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20.
《法律科学》1998年第3期周少华同志《侵占埋藏物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以下称周文)后,深为作者严密的思维所折服。周文对侵占埋藏物构成犯罪提出的许多极具价值的论点对于准确把握侵占罪的罪与非罪界限很有意义。但周文对“埋藏物”的界定,笔者有不同看法。在此愿发表自己一孔之见,与周文商榷。刑法第270条第二款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按该条第一款侵占罪处罚。周文认为这里的埋藏物是符合以下特征之物:“(1)须为动产;(2)须为埋藏之物,一般是指埋藏于土地中,但也不排除埋藏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