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易·艾黎与马海德,这两个外国人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严格地说,他们是外国血统的中国人,他们俩半个多世纪结下的友情已超出了血缘的关系。他们为旧中国的灭亡尽了一臂之力;又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上海相识 1934年,上海。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与来自美国的乔治·海德姆(马海德的原名)相识了。 当时,艾黎37岁,公开身份是上海公共租界督察,他在上海已呆了5年,熟知各方面的情况,并有各界的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2.
惊闻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同志、老朋友’’路易·艾黎在京逝世,我们深感悲痛和悼念。艾黎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福建“工合”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为发展福建“工合”组织、开拓新型的工业体系,增强战时经济力量,支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一场经济救亡运动.它是在国际友好人士倡导下.在各种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它对于组织人民大众、开展生产自救、克服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战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曾有“经济国防线?誉.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人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尼姆·韦尔斯(原名海伦·福斯特).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艾黎和斯诺夫妇等人经过反复酝酿后。在一次“星一聚餐…  相似文献   

4.
路易·艾黎(简称艾黎),新西兰人,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一个农村家庭,1927年4月21日到达上海。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 身体力行 倡导工业合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战前,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日本的入侵,集中沿海的很多工业毁于战火。  相似文献   

5.
1999年9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菲律宾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即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他特别谈到新西兰是新西兰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路易·艾黎的故乡,并专程访问了艾黎的母校克赖特彻奇男子中未艾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加入新西兰国防义勇军,赴欧参加对德作战。1927年4月ZI日,他经澳大利亚到上海,通过朋友介绍,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工作开始当所属虹口救大会小队长,继而升任该处督察员;利用这一条件,他经常深入工厂,有机会了解工人受压迫的实际状况,并思考改变社会不平等的途…  相似文献   

6.
1931年初夏,暴雨倾天狂泻,长江中游浊浪翻滚。就在肆虐的洪魔无情地吞噬洪湖苏区时,国民党反动派竟然“以水代兵”,灭绝人性地在监利上车湾掘堤放水,使洪湖雪上加霜。瞬间,洪湖成为泽国,大片农田遭水淹没,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水冲塌,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天灾、人祸,世界震惊。从人道主义出发,国际救灾组织筹集了粮食、药品等物资,准备救助灾区。怎样才能使救援物资安全、准确地送往灾区呢?国际联盟救灾组织负责人辛普森爵士想到了路易·艾黎先生。路易·艾黎,新西兰著名作家和诗人,1927年4月来华,在上海公共租界“工…  相似文献   

7.
为支援前方抗战,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在武汉成立。从此,中国“工合”组织成了一支支援抗战的独特的经济力量。1939年5月,东南“工合”办事处主任路易·艾黎亲临福建组建“工合”事务所,在长汀、永安、南平、浦城、连城等5个县先后发展了“工合”组织。1939年夏东南“工合”(辖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办事处主任路易·  相似文献   

8.
《浦城党史资料》1985年第4期刊载林涧清同志谈浦城“工合”的访问记录。林涧清同志说:“工合”,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它是由宋庆龄同志和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等于一九三七年冬在上海发起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援抗日,支援解放区军民需要的物资等。那时,福建只有永安、浦城两县建立“工合”组织。  相似文献   

9.
如梦边城     
我对边城的向往,初衷缘于沈从文先生。十年前,我读《边城》,被那诗一般古朴浪漫的情调深深笼罩。我认定那就是沈从文先生故乡湖南凤凰县城的写照。不久,又读到另一位凤凰人、著名书画家黄永玉先生的散文名篇《太阳下的风景》,那里面引用了新西兰老人路易·艾黎的话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县城……其实,这座著名的边城,只有东、西一条街。街的两边全都种植了法国梧桐。每当春、夏二季,梧桐树便在微风之中摇曳起一片诱人的绿色,枝繁叶茂,遮蔽了湛蓝的天空,像一条长长的走廊。走进去,心里布满了浓浓的荫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期·斯特朗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但很少有人听到过另一位美国朋友——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的名字。 1896年,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的家庭。1927年他来到中国。那时,他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满怀着某些白种人的偏见。他曾傲慢地写信给家人;“最有效的政策是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10年以后,他学会了讲中文,并  相似文献   

11.
1939年5月4日,著名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福建长汀县创办“工合”长汀事务所,并亲自担任主任。事务所是"工合社"的组织领导机构,长汀"工合"开办了机器、炼铁、铸锅、榨糖、面粉、砖瓦、印刷、雨伞、斗笠、弹棉、油纸、文具、卷烟、缝纫、针织等行业。  相似文献   

12.
史沫特莱西北采访纪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这位“大地的女儿”自1928年底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战斗的笔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结成一体。抗日战争前夕,史沫特莱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采访,真实地报道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切变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向全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真相 从1929年到1936年,史沫特莱一直在上海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写了许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讴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章,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书。她联络路易·艾黎、汉斯·希伯、魏璐诗等友人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设法掩护过许多革命  相似文献   

13.
真水无香     
我在读报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则轶闻:在拳坛所向无敌的美国拳王乔·路易一次和朋友一起开车出游,途中,因前方出现意外情况,不得不紧急刹车,不料后面的车因尾随太紧,两辆车有了一点轻微碰撞。后面的司机怒气冲冲地跳下来,大骂乔·路易驾驶技术有问题,并在乔·路易面前挥动着双拳,大有想把对方一拳打个稀烂之势。乔·路易自始至终除了道歉的话再无一语,直到那司机骂得没兴趣了才离去。想一想吧,如果其时乔·路易秉理反驳,并明白无误地告知对方“吾乃当今所向无敌之拳王”,对方闻之,岂敢“怒气冲冲”以至“破口大骂”乎?然而,乔·…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职业军人。他自1911年首次来到中国后,一生中又多次来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之不逢迎不为他所敬仰的人,犹如哑子之不能讲话”。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的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他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怀有  相似文献   

15.
学习论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缘由蒋仲辉(1·2)新中国为建设政治文明的不懈努力李正华(2·2)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李强(3·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徐久刚(4·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徐久刚刘天义(5·2)“最大政治优势”和“最大危险”徐久刚(6·2)人民是党的生命的惟一支点贾仕武(7·2)“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范希春(9·2)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金冲及龚书铎李文海(10·2)回顾大历史缅怀毛泽东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之一高宝柱(1·4)揭示支配社会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6.
举世瞩目的伟人邓小平祖籍何方?曾一度众说纷练,1980年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首访广安后,在香港《东方地灭线》杂志(英文版)发表长文,说邓氏祖籍系“广东‘客家’人”。1988年一位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说“邓族是湖北麻城人”。1990年8月,人民日报第八版在一篇署名游记《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访邓小平旧居》中,再次重复了上述说法。同年10月,该报仍在八版和内刊《编采业务》上分别以“来函照登”和《游记  相似文献   

17.
路易·阿尔都塞(1918-)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法国国内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自卢卡奇开始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人物。他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表了《孟德斯鸩: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1927年4月,即将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年12月27日,享年90岁高龄的艾黎在北京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19.
《求实》1990,(12)
政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施凤堂(1·2)正确理解,全面落实 —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 .................············……徐月良(1 06)析“大陆不如台湾”说 —兼评“全盘西化”的谬论 ..............................……罗炎卿(1·8介也谈改革时期我国发生社会动乱的成因 .........................··...···……孙家驹(1 .32)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游教和(1‘4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统一 整体························…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0月的一个夜晚,习习的秋风带着几分寒意。在延安毛泽东那没有生火的窑洞里,昏暗的烛光下,有三个人正在认真地谈论着,其中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翻译吴亮平,另一位是新西兰杰出的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910—1993)。 贝特兰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在奥克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