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前提。邓小平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的目的,就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一、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要和必要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要厘清爱国主义的发生机理。中国爱国主义的发生机理沿着源点、型构、生成这一逻辑链展开。作为自然民族的56个民族、作为拟制(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三位一体的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各自在不同的意义上代表中国,但都不能脱离作为整个生命历程的中国而独立存在。这是中国爱国主义的源点。不同的个体连通到不同的“我们”即基于自然民族的原初的“我们”、基于政治民族的交互的“我们”、基于民族国家的当下的“我们”当中,从而与中国这个更大的“我们”相连通,进而完成同一个“我们”的归属,即实现“‘我们’在一起”。这是中国爱国主义的型构。“我们”在一起,意味着“我们”当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即“共情”、拥有共同的理性认识和利益诉求即“共理”。“共情”和“共理”使“我们”当中的不同个体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从而转化为对“我们”进而对代表“我们”的中国这个共同体的爱,这便是中国爱国主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把握其爱国主义的时代脉搏,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桂莲 《理论月刊》2007,1(1):23-25
毛泽东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观毛泽东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其理论特色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深刻论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二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三是重视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四是强调民族责任感和民族气节教育。  相似文献   

5.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彭官章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凝聚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处处洋溢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的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刘亚捷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爱国...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含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决维护祖国尊严。我们怎能忘记,拉萨发生的"3.14"打砸烧抢严重暴力事件;我们怎能忘记,一贯宣扬民主客观的西方媒体,刻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名誉的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8.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 核心提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爱国主义的理想是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得以实现的。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又有新的内涵和要求,这也要求我们能与时俱进地实现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全国认真学习十五大报告,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之际,重温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我们进一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中毕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百年历史巨变,特别是近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地证明:只有坚持爱国主义,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才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完整;只有坚持爱国主义,改革开放才能深入发展,民族精神才能振奋,祖国才能更加富强.一、爱国主义是凝聚中会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亚国主义,列宁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  相似文献   

10.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生动而鲜活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走偏方向,产生负面影响。民族自豪感≠民族虚荣心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进程中,一场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而红红火火开展。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祖国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精神和行为状态,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发展阶段。其中爱国意识是爱国情感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内化于心的结果,也是将爱国主义信念自觉化为爱国行为的精神动力。显然,爱国意识在人的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应着重确立四种意识。一、树立国家意识知我民族,才能爱我民族;知我国家,才能爱我国家。增强国家意识有赖于我们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民族的了解。对祖国的方方面面认识、了解得…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尽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也是多方面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爱国主义始终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爱国主义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之基,是凝聚民族向心力之本。我们应坚定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爱"祖国",也要爱"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沃土张岩静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长河中,爱国主义是奔流中的一条巨流。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民族的血缘关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刑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主权、领土...  相似文献   

17.
一、深刻认识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涵。深入领会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铁人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站起来了的全国亿万人民焕发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7页)他又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称之为中国人民“真正的雄心壮志”.那么,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去实现“雄心壮志”呢?靠什么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呢?本文试就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略述管窥之见.一、爱国主义传统铸就了民族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在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由古至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优良的历史传统.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当今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所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它缘于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9.
李乐  张建军 《前沿》2013,(9):7-9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古老的感情,爱国主义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论文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回溯爱国主义在古代中国的表现,另一方面分析爱国主义与古代中国文化民族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帮助我们对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既扩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她是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献身四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武器。没有爱国主义将一事无成。九三学社与其他民主党派一样,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起来的。在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