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月24日,由法律出版社发起并管理的中国第一家“法律家俱乐部”在法律出版社新落成的办公大楼正式成立。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先生和我国著名法学家、97岁高龄的前国际法院法官倪征先生为“法律家俱乐部”揭牌。法律家俱乐部发起人、法律家俱乐部主任、法律出版社社长贾京平先生首先向来宾致辞;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先生作了讲话;来宾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铭暄先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先生、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曾宪义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先生、著名律师田…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国已故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二百周年诞辰。1997年6月1日,先生在上海安然辞世。中华文脉的当代坐标上,飘散了一楼清雅的芬芳。一枝窥探幽玄的画笔,不再挥洒绚烂浓丽的篇幅;一颗烂漫天真的诗心,不再吟哦长歌短赋;一双洞若燃犀的精鉴钜眼,从这时起永远不再睁开。不知还有几多旧闻、几多卓见,  相似文献   

3.
1996年6月28日,日商友水攻先生在中国投下250万美元设立公司,委托其交往30多年的香港“挚友”出任公司董事长。1997年12月6日,当他从东瀛飞回武汉视察公司时,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董事长竞伪造其签名;跑制“董事会决议”,宣布其“自愿’退出董事会。公司逐被其“挚友’侵占。为追回尽其一生心血创立的公司;悲愤交加的友水政先生凭借着中国“依法治国”的东风,在中国律师的帮助下;与董事长先生展开7一场长达一年多时间的法律较量。究竟“鹿死谁手’?请看1998年12月18日,湖北香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光从深圳被武汉警方“请”回武…  相似文献   

4.
过去称教师为先生,于是嵌“先生”联生发出许多趣话来,O有个地主老财聘请私塾先生,出考题让众应试者对句。出句是:稻粱寂,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应试者受辱,敢怒不敢言,纷纷退出.只剩一人,对句是: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地主老财一听出口不凡,必定是个严师;于是聘用了他,一位姓石的先生正在讲课,见有只母鸡啄食到学堂门D,他一砖头就把鸡打死了,满堂学生吓得目瞪口呆。先生不仅毫无怜悯之情,反而出了个上联让学生对:细羽家禽砖后死。母鸡的小主人也在学堂念书,看到先生无端打死母鸡,十分…  相似文献   

5.
江水寒 《法治纵横》2013,(15):42-43
当代中华奇人、台湾作家李敖先生说过;“也许,在多年以后,我会归骨于昆仑之西……”  相似文献   

6.
潘汉典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雄伟非常之端,往往轫于书生忧患之所得。”当值我国在文化浩劫之后进行法学重建的时候,许多前辈学者以他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构造了新兴的学科框架。法学家、翻译家潘汉典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潘汉典先生如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儒雅而和蔼;他的书斋如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样,略显窄小但颇雅致。在几幅字画的上方悬着一方题款为“郑燮板桥”的木匾,上书:小书斋。就在这间书斋中,潘汉典先生接受了我的访谈。高旭晨(以下简称高):您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潘汉典先生(以下简称潘):我的祖上是书香门…  相似文献   

7.
先生之风     
鲁楠 《法律与生活》2011,(14):52-52
在哈佛,有两位先生对我影响最大。一位是法学院的格伦顿教授,另一位是历史系的前教授陆惠风先生。格伦顿教授是我“在朝”的老师,陆惠风先生是我“在野”的师傅。格伦顿教授是比较法学家,专治西方法律传统;陆惠风先生则是历史学家,研究中国思想史。两位先生一西一中,各擅胜场,各有千秋,却同样对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美国法学家布莱克先生在《法律的运作行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该书的核心观点,即:“法律是政府的社会控制”。【1】季卫东先生阐释布莱克这一定义时指出:“这个定义有三层意思。首先,法是一种社会控制;其次,只有统治机关对公民的社会控制才可称之为法;第...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5,(5):76-76
书法家马仲慈先生,陕西耀县人,生于1936年,他喜临二王、苏、米、赵及王铎书法,广猎各家之长,渐成自家。自1986开始,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赛,20多次入选并获各级奖项,如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书法大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2001年 3月 10日,中国对外友协在北京召开中日律师研讨会,就日本律师的设立《日本劳工补偿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提案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中方人员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于宁及律师、学者等十多人,日方人员有:尾山宏、高桥融、小野寺利孝等六人。对外友协黄岚庭先生和日本小野寺利孝先生主持了研讨会。   会间,记者采访了积极倡议建立基金的尾山宏先生。 1994年开始,尾山宏先生就为战争受害者的索赔工作四处奔波,进行调查;去年又参与了战争期间日本“ 731”部队利用人体进行细菌实验的受害者在日本提起的诉讼,以及中国…  相似文献   

11.
殷骏 《法制与经济》2009,(16):136-137
今年5月,中国国际私法宗师韩德培先生以天颐之年溘然长辞;在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泰斗级学者而扼腕痛惜之余,笔者不禁忆起今年适逢日本国际私法巨匠山田镣一教授逝世周年。笔者难解心中百般惆怅,特著拙文,聊以缅怀。  相似文献   

12.
欧绪鸿  杨阳 《江淮法治》2009,(1):F0002-F0002
安徽全椒中学的前身乃明万历年间的“望阳书院”(清乾隆中期更名为“襄水书院”);1902年始创为现代意义的中学;1963年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现校名;1999年被首批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13.
张驰 《法人》2008,(4):74-76
与经济界的人交流,他能对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脉落有着独到的分析,因为他是土著广东人,家乡的经济发展是他事业成功的厚实支撑;与媒体打交道,媒体行业的现状与出路,他能解剖得头头是道;与年青的律师后辈交流,他又是一个博学多思、业务精深的先生。  相似文献   

14.
刘阳 《政府法制》2009,(13):31-31
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反思录》之“近思札记·八”对“诸葛式的法治”作了阐发。先生引贺麟《文化与人生》一书中《法治的类型》一文,认为《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几句话“既提出严纪律,信赏罚,兼有申韩之长,又提出要去偏私,以求达到公平开明的政治,乃是代表道德的法治最精要的宣言。”接着又说挥泪斩马谡“更说明诸葛对行军的法令,朋友的情谊,双方顾全”。  相似文献   

15.
仲敬干 《检察风云》2010,(14):78-79
今年早些时候,我因置办夏葆元先生的"文革"油画《黄河忿》展出一事,而多有和夏先生接触。因本来就熟,所以聊起来就相当随便。也就在这一段时间里,在友人处(也是陈逸飞先生的生前好友)曾发现一幅陈逸飞先生的油画力作《扇》。见单一的脚的画面上,置一民国少妇;娴静而内秀,容堆闲愁,目送秋波。陈氏风格,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2月7日~8日,“《中国律师》‘法学与法治’巡回讲坛暨云南律师培训讲座”在春城昆明举行,由云南省律师协会秘书长王官华主持。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郭华武致开幕辞。此次讲坛邀请的皆是法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德高望重、72岁高龄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的出席更是让与会的、占该省律师总数1/2的1200余名云南律师激动不已。在会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细致地讲述了《刑法适用中的异常现象》;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激昂地演绎了《法治社会的建构》;国内、国外著名法学专家江平先生激越地《就当前…  相似文献   

17.
异哉所谓检察官起立问题者——与龙宗智先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哉所谓检察官起立问题者——与龙宗智先生商榷●贺卫方《法学》1997年第3期发表了龙宗智先生题为“检察官该不该起立——对庭审仪式的一种思考”的文章,就检察官起立与否这样一个法庭仪式细节所反映出来的制度甚至文化问题,进行了颇有意味的讨论;见微知著,很能...  相似文献   

18.
在商界,他闯激流,迎险滩,潮头搏浪;在文化界,他捉笔见著,其诗集《彼岸挥手的孩子》在震颤心灵的同时,让人遐思不已,蕴涵着一种挣脱形式的超越,深沉而丰富,精彩而美妙。所著《共生构建说》论纲一书.更是他耗时半生的心血之作,堪称哲学领域的一大瑰宝。人、自然、社会,共生和谐,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创新的思路。先生以“泰慧文化”开启人类的大文化、大智慧,来达到全球文化的共生、共融。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际,笔者对这位西安市人大代表、诗人、作家度企业家——李思强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王方 《政府法制》2012,(26):20-20
西班牙通过了“警察法”修正案.新“警察法”已于6月1日开始实施。 新法规定,在职警察一律禁止文身、留长发、留长胡、戴耳环(包括女性),长发女性警察必须将头发扎起来.不得披散头发。、与市民交流时,警察必须先敬礼,称呼市民必须为“您”或“先生、女士”;遇长官也必须敬礼、故意违反者,会酌情扣除工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政法大学于2009年5月底在北京香山饭店主办的“中美法律信息及图书馆研讨会”为背景,通过对美国法律图书馆员罗伟先生的访谈,对比中美法律图书馆的不同发展历史和现状,以为中美之间增进了解和合作、借鉴美国图书馆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提供交流平台。全文首先以罗伟先生之个人经历为线索,围绕法律图书馆员的定位及职称评价、美国法律图书馆员如何应对新技术的挑战等主题,从多个侧面展示了美国当代法律图书馆馆员之面貌;最后,结合中美香山大会和采访,对当今中国图书馆面临的某些主要问题,如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化以及图书馆与出版机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