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子1986年推出的《863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已吸收一万多名科学家参加研究工作。该计划根据我国的实情,突出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及新材料7个领域选择有限目标、跟踪世界高技术研究发展的前沿水平并努力创新。在万名多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根据《"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实施意见》、《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现将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国科发计字〔2001〕632号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在863计划的组织实施中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3.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与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俗称"863计划")。从此,中国的高技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实施十周年时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21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将对全球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熹 《观察与思考》2023,(10):55-67
“863”计划是1986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历时30年,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高技术发展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从“863”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中能够总结得出如下经验: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正确处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当今中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863计划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而且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影响。 863计划培养、造就和凝聚了新一代高技术人才队伍,成为我国高技术在新世纪取得更大发展的中坚力量。863计划还造就出一批既具有很深的专业造诣,又能把握国际竞争形势,结合国情作出正确技术决策的“战略科学家”,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新一代组织者和指挥家。这种战略性人才的涌现是我国具有独立的科技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向科技大…  相似文献   

7.
一、“863计划”与中国智能计算机系统构架蓝图未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的世界。高科技实力下的经济竞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左右着未来世界的格局,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8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将促进美国高技术领域的大发展,其成果无疑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针对这个计划,日本、西欧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本国的高科技发展计划。1984年,日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领导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是"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十五"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时代潮》2001,(5)
传感器是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五大基础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工业自动化领域及民用产品领域,传感技术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批准成立的湖南华星宇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传感技术高科技企业,主要承担各类传感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设。技术属国家"863"计划成果、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并被国家计委列入信息产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00年12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传感技术产业园——华星宇传感科技园。  相似文献   

10.
<正> 当今世界,一切国家不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也不论其社会制度的差异,都在努力研究和发展新、高技术参加国际经济竞争。我国也不例外,从1986年起分别制定了“八六三”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以及推广、应用高技术成果的“火炬计划”。这些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实施,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管理体制仍存在着投资效益低、资金渠道少等缺陷,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仅就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机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作一探讨,以期提高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效益,促进高技术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果断批准启动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该计划是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阶段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863计划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通过863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大大改…  相似文献   

12.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全市投资工作会议和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审议会议。修改完善广州市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工作意见和我市八大重点工程计划,并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完善"五个一"工程和亚运相关项目建设方案;发布《广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完成《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强国,等不来、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干出来、闯出来!我们要有当年搞两弹一星时"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原子弹"的那股劲,要有志做王选院士所说的"顶天立地"的研究,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成果。1986年3月,九三学社前辈王淦昌、陈芳允等科学家建议国家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党中央果断决策,启动实施了"863"计划。30年后,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不仅实现了对战略性高技术的跟踪研究,而且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使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863计划"实施两年后,政府开始以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式,为大量技术企业提供了更优惠的发展政策和投融资环境,聚集人才、资金、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已经从制造业阶段进入到创新阶段,创新最大限度地聚集着资本和资源,在这一趋势下,中国的科技公司不再模仿和跟随别国的新技术,而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硅谷风险资本投资的首选国外市场。2008-2011年4年间,中关村当年  相似文献   

15.
沈叶  逸云 《今日浙江》2009,(5):52-53
近期在北京清华园,笔者有幸见到了吴澄院士.他瘦高的个子、微白的头发,睿智的眼睛透露着自信.这位中国高技术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用CIMS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走向国际一流.  相似文献   

16.
经过全国数千科研人员长达7年的论证,“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据国家科技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5年内国家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发展“863”计划,这一数字是该计划前15年总投入的近3倍。  相似文献   

17.
雷册渊 《协商论坛》2016,(11):57-59
30年前的今天,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这就是开启新中国科技腾飞历程的“863”计划. “863”计划是怎样出台的?其中饱含着科技工作者与国家领导人怎样的奉献与求索、使命与担当?它给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又带来了哪些改变?  相似文献   

18.
红塔集团 《创造》2015,(5):82-85
<正>产业互联网时代,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竞争热点。美、德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把发展智能制造放在未来产业战略的重要位置,甚至把发展智能制造定位为国家产业结构重建的核心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例如,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实施至今已是第15年,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15年来,她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如何为第一阶段实施画上圆满的句号?前不久,国家科技部在京召开“863计划”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成果产业化。这既是对“863计划”实施15年的最  相似文献   

20.
韩国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2001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