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2.
此篇乃国立武汉大学法学教授梅汝璈博士在北大法学会之讲演稿,兹承梅君同意特载于此,以飨读者。至于内容之丰富、见解之精,当读本文者当能知之。固毋容编者之词费也。  相似文献   

3.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法治研究》2008,(5):F0002-F0002
“百铭”一词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修身、治国之理念《百字铭》,寓意深远,寄托厚望。  相似文献   

5.
从佛经看早期外来音译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hen”、“塔”、“玻璃”、“和尚”等若干个梵语音泽词逐渐汉化的过程证明,汉语在吸收外来音泽词时,明显受到汉字字形的制约。因此,现代汉语吸收外来音泽词时也必须注意这个特点并遵循一定规律:在音泽外来词时应当注意字形的选择,使之既能与原词有很好的对音关系,又能满足汉民族对词语的潜意识的求源心理。  相似文献   

6.
蒋春霖(字鹿谭)乃咸、同时期名词人、其《水云楼词》反映了晚清末世这个干戈扰攘、陵谷变迁的时代,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意象化手法隐喻主体心灵,意象经营极具匠心。  相似文献   

7.
经济犯罪这一日益突出的丑恶现象,如同附在社会肌体上的“癌细胞”,其危害之广、之深、之烈,越来越为人们痛心疾首。经济犯罪是社会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重视并认真研究制定治理经济犯罪的整体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犯罪”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是进入八十年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论及人权的产生,总要溯及人权之源——“天赋人权”。“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inborn right)一词,最早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从17、18世纪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权利”、“天生权利”翻译到东方来的。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犯罪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黑社会组织”之含义(一)“黑社会”词义探析一提起“黑社会”这个名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旧上海滩的青红帮、意大利的黑手党,港台影片中的黑道、黑老大之类。作为一个外来词,我国在80年代以前,并无“黑社会”一词,所以有必要借鉴该词在国外用法上的各...  相似文献   

10.
论“按揭”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按揭”渊源及涵盖“按揭”一词从我国香港传至大陆,它是英语中mortgage的广东话谐音。【1】mortgage一词源于法语(按字义解释是死的抵押物)。【2】在大陆法系,mortgage主要是指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供担保之不动产抵押,它...  相似文献   

11.
唐圭璋先生所纂《词话丛编》,为当代治词学者案头必备之要籍。然中华书局于 80年代出版此编时 ,唐先生年事已高 ,无力亲自校点 ,书局乃不得不另请其他学者代庖。由于校点难度较大 ,校点者功力有所未逮 ,故错误丛出 ,亟待纠订。此文专就该编第二册清王奕清等《历代词话》中较严重的句读及标点错误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12.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产生于南宋后期的一部重要词学论著,影响甚广。其指迷所向,主要是为了抵制两宋时期北曲对宋词的市井俚俗化影响,坚持词学的本色特征,坚持雅词的传统,所以在理论上提出了雅词四标准等一系列主张,并且通过清真词作为雅词样板,将词与曲、诗在音律、字面、表达等方面加以区别,从而显示了词学的独特品格及其理论特质。研究《乐府指迷》与《词源》的相异点,不但可以澄清词学本色论与词曲合一论的不同立场,而且也可更清晰地把握《乐府指迷》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的中国昆曲研究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自民初至抗战发生为第一阶段,昆曲研究渐成风气,并在30年代因多种机缘而呈现一时之繁荣;自抗战爆发至"文革"发生为昆曲研究相对低落的时期,<十五贯>的成功曾为昆曲演出及研究赢得暂时转机;7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超越前代之处,但也面临着困境和机遇.民初以来的昆曲研究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在历史研究方面主要表现为重"文人"轻"艺人"、重"剧曲"轻"清曲"、重"正昆"轻"草昆",史料的搜集与辨析尚有许多缺憾;在理论研究方面则因深受"剧种"论和西洋戏剧理论的支配和影响,许多结论亟待重加体认.  相似文献   

14.
南宋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该书主要包括法医检验的准则和要求、各种死伤的鉴别、保辜和急救等内容,对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急救等医学知识都有精辟的论述,留下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和宝贵的方剂。记述范围广泛几乎触及现代法医学的所有分支科目,为现代法医学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辨别知识和鉴定经验。  相似文献   

15.
纳兰成德的词论反映了崛起中的饮水词派的词学追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推尊词体,缘于清初词体不尊;二、注重比兴寄托,缘于清初词作因缺乏比兴而导致的寡淡乏味;三、以性情为本,反对逞才使学,缘于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因使气逞才而导致率直与晦涩的流弊;四、主张转益多师,反对模拟因袭,缘于词坛宗唐、宗宋各执一端的倾向。它集中反映了饮水词派对17世纪70年代词学创作现状的反思,代表着词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法律、个人等角度出发讨论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条件。我国法医检验早期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历史条件,朱熹理学影响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文化条件,南宋建阳政治文化发展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地理条件,完善的南宋检验制度是宋慈及《洗冤集录》产生的法律条件,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是个人努力和总结的结果。因此,南宋时期出现宋慈及其《洗冤集录》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必然和文化传承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结晶和法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周潇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33-137,153
"清空"被清代浙派词家标为艺术至境,对"清空"艺术的追求,在不同作家手中呈现为不同的风貌.中期的宗主和巨匠厉鹗在审美趣味上偏好"孤淡",取境萧疏,意象冷寂,用字寒瘦,形成清幽冷峭的特色;浙派早期领袖朱彝尊则趋向"傅采",形成深情绵缈的风格.这是由于二人在性情品操、生平经历、爱情生活、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从浙派"雅正"、"清空"的论词标准看,樊榭词才是其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8.
南宋名臣、文学家虞俦,<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虞俦小传因属草创,故甚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订补.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pt of avidyā is one of the central categories in the Advaita of Śaṇkara and Maṇḍana.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māyā, interpreted either as illusion or as the divine power, this concept brings ignorance to the forefront in describing duality and bondage. Although all Advaitins accept avidyā as a category, its scope and nature is interpreted in multiple ways. Key elements in Maṇḍana’s philosophy include the plurality of avidyā, individual selves as its substrate and the Brahman as its field (viṣaya), and the distinction in avidyā between non-apprehension and misapprehension. A clos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Maṇḍana i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Bhartṛhari’s linguistic non-dualism in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avidyā. This study also compares other key constituents such as vivartta and pariṇāma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analysis of avidyā. As the concept of counter-image (pratibimba) emerges as a distinct stream of Advaita subsequent to Maṇḍana, this study also compares the application of pratibimba in the writings of Bhartṛhari and Maṇḍana.  相似文献   

20.
In his twelfth century alaṃkāraśāstra, the Candrāloka, Jayadeva Pīyūṣavarṣa reverses the sequence of topics found in Mammaṭa’s Kāvyapr-akāśa, an earlier and immensely popular work. With such a structural revisionism, Jayadeva asserts the autonomy of his own work and puts forth an ambitious critique of earlier approaches to literary analysis. Jayadeva investigates the technical and aesthetic components of poetry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Candrāloka, prior to his formal semant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ext, thus suggesting that aesthetic evaluations of poetry beneficially inform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of language. Jayadeva’s organization of his chapters on the semantic operations, moreover, intimates that the study of suggestive and metaphoric functions of language clarifies our understanding of denotation, which is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to be the primary and direct path of verbal desig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