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并非仅仅是"技术"问题、"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技术在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中观层面的社会分层、教育机会均等,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人的社会化等问题上,都有深刻的社会学意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是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颖 《法制与社会》2010,(13):165-166
宏观和微观的断裂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难题,社会学家们一直努力尝试将宏观层面分析和微观层面分析进行整合,柯林斯、吉登斯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住。本文通过对柯林斯“仪式互动链”、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有关宏观与微观整合的思想进行简单介绍及同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整合问题,尝试解读社会学中的这个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犯罪学界对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了认识.立足我国实际以及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其学科性质应确定为从知识构造层面上,犯罪学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关系论层面看,犯罪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学科;犯罪学与社会学虽然是同属于经验、事实学科,但是犯罪学不应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应是与之相对的独立学科;从学科发展层面看,犯罪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融合、多向发展的边缘性学科.  相似文献   

4.
叙事式政策框架主要是由马克·麦克贝斯、迈克尔·琼斯和伊丽莎白·沙纳汉三位学者创立,他们为回应萨巴蒂尔对后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批评,将后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试图提出一个主要讨论叙事在政策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推动后现代政策分析学者与政策过程理论者对话,推进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叙事视角,另一类是政策过程理论中的倡导联盟框架。其哲学基础是解释主义,在本体论方面坚持主观本体论,同时在认识论上坚持客观主义。政策叙事是其核心概念,对政策叙事的测量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微观、中观与宏观构成了分析的三个层次。在微观层面,叙事式政策框架研究叙事对个人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在中观层面,叙事式政策框架研究叙事对联盟的形成及其策略的影响,以及它对政策信念、公众意见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叙事式政策框架研究文化和制度式政策叙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司正义的制度认证与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司正义由微观层面的股份正义、中观层面的治理正义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正义同构而成。应该围绕制度创新这一轴心来认证和建构中国的公司正义理念 ,即 :( 1)从微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创新认证股份正义 ;( 2 )从中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的创新认证治理正义 ;( 3 )从宏观层面上讲 ,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创新认证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有着基础性、普适性的一面,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存在着一定的依据,论文从影响专业课程因素入手分析了影响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因素,在安全学科、安全职业、受教育者及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分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多样化(根据办学与育人特色来建构)的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张在基础性、普适性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丰富性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加大通用性的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适应我国安全生产与发展的要求,为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路,为推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影响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婧 《法制与社会》2010,(24):157-158
本文分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证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旨在从理论层面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微观个体又是如何结成宏观社会的?这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层面来探讨,微观个体是如何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宏观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开始“空间转向”,城市空间政治议题逐步成为理论与实务热点之一。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对本土城市空间理论与治理实践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论文对国际主流城市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期刊文献梳理分析发现:(1)20年来国际主流期刊研究议题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转移,研究主题由宏观向中观微观转向。(2)研究方法从案例研究逐步转向以量化为主的多元化方法,大数据、GPS、实验方法等前沿方法开始应用在研究中。(3)城市空间政治研究发展遭遇三大瓶颈,即对“新自由主义”批判鸿沟、“向南”鸿沟与“学术热潮”鸿沟。城市空间政治研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建构新的解释南方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理论,进而确定本领域学科定位。西方城市空间政治议题研究可为我国城市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在宏观层面上,需提升多主体协同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在中观层面上,需在社区空间层面促进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平衡;在微观层面上,需保障城市新老居民的空间权利与实现内部融合。  相似文献   

10.
林昊 《法制与社会》2011,(21):238-239
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和政治学互相结合而成的产物,逐渐成为研究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探讨政治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存在条件的一门独立学科.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出发,从当今三种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辩证观点和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浅要分析政治学与政治社会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宏观、微观经济法理论及体系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炯星 《现代法学》2006,28(5):87-9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法理论需要新的发展。需要从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关系和微观经济关系着手,建立宏观、微观经济法的理论及体系。  相似文献   

12.
In contemporary private law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the ‘micro’ site of 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s remains under-explored. In this paper, I draw on the ‘macro’ theory of justice articulated by John Rawls and offer an account of ‘micro contractual justice’ that helps us understand how the micro domains of contracting introduce particular rela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infusion of distributive considerations into contract law, resulting in constrained conception of ‘relational Rawlsianism’ operating in contractual domains. My framework provides a bridge between the macro and micro, helping us understand how they are in various senses separate yet interlocking, and also provides a ‘third way’ between all or nothing positions on the plac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ract.  相似文献   

13.
14.
刑事政策的理性架构——以法治为背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涛 《现代法学》2006,28(4):100-107
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要求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时寻求与法律的和谐发展,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因理性架构的缺失,阻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很有必要对之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重构。就微观层面而言,须重视刑事政策要素内涵调整、机制与原则确立、渊与流的合理协调;就宏观层面而言,刑事政策理性架构的核心在于刑事政策要自觉地沿着法治化的道路运行,刑事政策的制定和运行要纳入法治的框架,在法治的大视野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ROSS L. MATSUEDA 《犯罪学》2017,55(3):493-519
In this address, I revisit the micro–macro problem in criminology, arguing for an “analytical criminology” that tak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micro–macro problem. I begin by contrasting an integrated 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t approach with traditional holist and individualist approach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onsiders the concept of emergence and tackles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specifying causal mechanisms by which interactions among individuals produce social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fter presenting a few examples of micro–macro transitions relevant to criminology, I discuss research programs 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that focus on these issues. I then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interaction effects for making causal inferences about crime and for making cri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6.
Police offic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do not run day‐to‐day security operations in private companies and corporations. In contrast, Chinese police are directly involved in corporate security management. Responding to the criticisms that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West have overemphasized general and macro‐sociological analyse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a specific Chinese corporate policing model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two‐month field research recently. The corporation under study is managed through a score keeping system, where security scores are concretely established, and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s utilized which embodies the use of technical, formal,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al, and community control measures.  相似文献   

17.
法律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分析的架构探讨法学问题。在面对各种官司时,除了诉诸相关的法条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思索和分析的工具,到底是什么?法学里常把问题分为两类,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透过程序,处理实体。经济分析也是如此,透过各种分析技巧,厘清问题;实质问题所涉及的价值取舍,通常是分析的第二步或第三步。在法学教育中,几乎很少提到"往前看"的观点;当"如何善后"变得纠缠不清时,"往前看"的视角往往能另辟蹊径、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先建构了解社会的一般性、原则性理论,再以之探讨法学问题。经济分析的特色和说服力如何,最好让证据来说话。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三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经济分析应当包括宏观和微观、规范和实证的分析。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有三个角度 :从经济决定论角度 ,从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角度 ,从微观经济分析角度。广义的经济分析法学应当将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都纳入其中。经济决定法律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精髓和基石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效率是法律改革的目标 ,三者有机统一可以构成法律的经济分析的宏观和微观样式  相似文献   

19.
20.
Although all goo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s by its very nature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have only recently embraced cross‐national research as a mainstream activ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field of empirical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assesses a typology of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identifies sources of comparative data.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using various available data sources which support macro‐, micro‐, or mixed‐ level analyse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mpediments to and 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