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索著名华裔作家唐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通过分析两代人所出生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小说末尾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关系的融洽是因为女儿们的文化取向有所改变——从偏美国化转变为偏中国化,进而指出深受中国文化因素影响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只有改变其文化取向才能与其中国家人和睦相处。笔者希望这一探索能继续深化文学界对小说《喜福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其"文革"叙事具有明显区别于此前小说的叙事策略和精神指向。先锋小说主题层面不再是印证、附和主流话语规范,不再以揭露和批判为价值旨归。在叙事策略上,作为大历史和故事主要情节的文革,逐步过渡为小说的背景或荒诞变形的历史,文革由写实转向心理化、寓言化和象征化。在价值意义上,先锋作家的叙述重心与叙述意图落在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的文革创伤心理与精神困境的深度开掘上,通过荒诞狂欢的语词与隐喻多义的文本,建构了一代人真实的文化记忆与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暹罗猫》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撰文,著名画家谢兹配图的儿童小说,它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古老"的中国形象--既神秘美丽、令人向往.又衰朽落后、缺乏理性.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儿童电视连续剧,使得"古老"的中国形象放大,加强了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凭着想象,共同建构了一个神秘、充满异国情调,但又原始落后的他者,展示了根植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刻本印象,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夸大中国的负面形象,从而疏离、排斥、诋毁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概略地分为"流动农民"、"在乡农民"和"乡村知识分子"等三大类。由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社会空间场域不同,三类农民卷入中国农村变革大潮的现实遭际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分化。在现代性获得过程中,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与精神结构的新旧杂陈,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激烈而复杂,其历史命运也将迥然有别。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艺术洞察力,捕捉历史机缘,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所不能化解的问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任务,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的历史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露 《法制与经济》2008,(22):118-119,121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展,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所不能化解的问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历史任务,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的历史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的文化渊源看当代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作为一种化形式,在人类社会与体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传统价值与历史地位。宗教同科学的历史关系并非绝对对立。当代邪教的产生有其一定的时代与背景。从宗教在历史上的化表现分析,现代明发展这一先天环境的我,决定其必然具有反科学反政府反社会的根本特征,尚不具备传统宗教在化上的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神话的历史化铸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官化特性。在史官化条件下,史学极其发达。随之而来的史学渗透在作家价值取向、诗学传统和通俗艺之中,为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条件。  相似文献   

10.
曹燕妮 《法制与社会》2012,(23):158-15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并行发展的双进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变革,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起着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可能,并且在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Each year many incarcerated mothers are released from prison and must endure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prisoner reentry. The rate of recidivism remains significantly high among this transitioning population,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many children. The traditional parole system has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the complexities of a mother‐prisoner's reentry and reunification with her child. This Note proposes that states should expand or adopt the use of problem solving parole courts, or “Reentry Courts” to support a mother and her chil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from prison to home. Reentry Courts provide a multi‐agency coordinated solution, which utilizes judicial authority for women seeking to transform their lives and reunify with their children upon their release from prison.  相似文献   

13.
《典型美国人》把儒家的人伦和个人主义看作是中国传统化和美国主流化的一对基本差异,并以此结构全篇,通过讲述华人移民张意峰及其家人由于语境的变化而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发生的改变及其后果,批判了“熔炉”模式下“典型美国人”的定义,提倡“美国色拉碗”式的多元化,主张华人移民在建构化身份的过程中,应该对东西化进行鉴别吸收,融合贯通两种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传统。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作为这种法文化传统之内在精神,亦即其灵魂,是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道"理念。本文拟从"中"的文化与法文化内涵入手,考察作为价值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中"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从而对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的"中"作一大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历史研究的角度剖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作 ,指出狄金森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慈爱友善 ,时而充满敌意 ,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 ,又给人类以伤害。论文深入个人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 ,剖析造就这种矛盾的自然观的原因 ,从而揭示了困扰众多中国读者的“狄金森之迷”  相似文献   

16.
历史性叙事一直是中国书面叙事的主要形式,表演性口头叙事的传统则是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性叙事采用的是有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要求叙述的客观性,所以排斥心理描写,并几乎不通过人物语言来自我叙事或转述叙事.中土口头叙事中以变相结合讲唱的表演方式,乃是白话小说中通常采用块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性口头叙事所具有的参与性、情景化特点,同样会对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互动关系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何处理现代法制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入手 ,着重分析了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资源选择模式的差异和联系 ,并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现代化道路来。  相似文献   

18.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他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他的小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化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对基督教化中传统的贞操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他把民俗化与他的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民俗化现象常常影响到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  相似文献   

19.
The allegation that punishment is a core element of culture does not seem to explain the rapid changes in attitudes towards the death penalty seen in most modern societie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Attitudes of harshness and death in punishment are much more easily changed than proponents of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think. Th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hina (often held by Chinese themselves) are that a long tradition of harsh punishment has made such values into an unavoidable cultural norm. China, however, is not exceptional in harbouring penal populist norms as such, and Chinese history was much more lenient and merciful than assumed in these simplified arguments about “Chinese cultural harshness”. Even if China today is exceptional in the uses of harsh punishments and executes more people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mbined, there is no need to see this fact in terms of Chinese culture. China can use its own traditions to end this situation effectively in a fairly short period of time if there is the political will to do so. Given such political will, public opinion will follow suit.  相似文献   

20.
记言、记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为改变旧的史学秩序,司马谈提出了新的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撰写《史记》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司马迁爱奇的文化品质与其家学相关。汉文化的胜利是楚文化的胜利,楚人的浪漫气质既铸造了汉人的灵魂,同时也铸造了司马迁的浪漫情怀。社会经济的繁荣不但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而且还助长了向外求索的豪气,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三次壮游为司马迁关注奇人奇事提供了依据,奇人奇事成为司马迁探讨兴衰之理的重要内容。秦汉人物是司马迁关心的重点对象,《史记》重点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是为了更好地承担和阐释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