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云生 《法律科学》2007,25(3):34-45
采用历史解释学方法,致力于从六大关系比较中探讨中西民法精神之显性差异,认为在中国民法现代化转型期间固应吸纳西方先进民法理念与制度构架,但更应关注本土民法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总的来讲,近50年来,西方国家对刑事监禁的作用(包括对罪犯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并试图通过相应的刑事政策主动调控刑事监禁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以求将其负面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本文通过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我们一方面可以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针对同样问题而在刑事政策上的异同点;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制定刑事政策过程中,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历史源流中。考察中外“警务情报”的不同理念、名称、内涵及外延;中国辽-元代的“警巡院”与英国不列颠地区的“太兴连坐制”是考察东西方“警务情报”的文化支点。同时明确指出了近、现代西方法制社会和中国“皇权至上”的传统思想。对“警务情报”的制约及其本质区别。[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5.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隆重举行。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6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此研讨会围绕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政治学的逻辑、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执政党建设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讨论和分析的核心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6.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逐渐为西方社会所瞩目,中国行政法乃至于公法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相比较于对中国法史、民法和刑法制度和理论的兴趣和研究而言,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公法的关注可谓姗姗来迟.这一点在德语世界更是如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德语世界对于行政法乃至于公法的基础性认识与我国法制发展的现状有难以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走出司法改革中的两难选择之路--老调新唱的缘由 "判例法与中国"是一个老问题.10多年前,中国法学界曾经对此进行过认真的讨论.[1]之后,仍有学者不断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2]如果再往前溯,早在70多年前,就有中国学者论述在中国实行判例法的必要性.[3]笔者这次老调新唱的直接目的,是希望通过判例法解决目前中国司法改革中、乃至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小的两难困境:司法独立与防止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8.
实词虚词二分法是汉语传统语言学的重要词类理论。从唐代孔颖达始 ,经元、明、清代小学家的继承与发展 ,实字和虚字学说成为比较完整的词类理论。西方及至十七世纪才有人从语义角度提出完整词和小品词的二分学说。十九世纪以后西方语言理论中的 full word和 empty word二分法 ,实际上是受了汉语传统语言学实字虚字学说的启发 ,两个术语也是根据实字、虚字名称翻译而成。词类二分法已经成为普通语言学的重要语法学说 ,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题画诗发端于六朝而兴于唐代,其结合学与绘画,是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人题画诗涉及唐代绘画的体裁、内容、作、技法和评论等诸方面,题画诗中“宛相似”“得神骨”等相关品评反映了唐人诗画崇尚写实的风气,这种写真论是有其社会根源和技法基础的,它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且对后世的绘画和画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前后出现的中国花鸟画,以写形、写实为主,画史称之为工笔花鸟画。随着花鸟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种工笔花鸟画必然被体现作精神追求、个性渲泄的写意花鸟画所取代。其写意精神的形成肇始于元代,渗透于明代,完成于明末清初,到今天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中国花鸟画从写实、写形向写意性的发展是一条基本的规律,画史上对花鸟画工笔写意的界定是不合理的,应不受其束缚而进入中国画写神、写心、写情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春园 《北方法学》2012,6(3):50-57
提起中世纪西方刑法学,"刑法文明史中的漫漫长夜","蒙昧、残酷、专制"等负面评价遮掩了其应有的光辉。其实,在陷于四分五裂的战争时期的欧洲,强调抑制原欲、注重心灵赎罪、提倡群体理性的教会刑法思想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性与进步性。它以强大的宗教力量使得欧洲刑法观念呈现出空前整齐、划一的状态;这种历经千年积淀而成的刑法文化,维持并传承了欧洲统一的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对近、现代西方刑法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提挈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为例,探讨研究者如何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类型特征,局限在于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为完善这些类型提供了思路;接着指出研究者在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所怀有的是一种理解与沟通的心态,并对其观点和论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最后清理了研究者运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思路,从中探寻研究者从激进主义向文化守成主义转变的现象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代的自然法与中国古代的自然法则在各自法律传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了法律成长的内容与走向,从而使得中西方的法律制度与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奥斯丁和丘汉平为个案的中西比较,对法律理论的周边语境进行分析,是新型知识社会学在法学中的一种探索,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近代法学理论的历史发动,进而深入理解发展至今的世界法学运作的内在隐蔽含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经过"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7)与"改革开放"(1978—至今)三个阶段。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十七前"主要采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曾对推动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文革十年"中这一方法的绝对化却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使学术研究方法多元化,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也随着方法的多元而繁荣兴盛,与以往相比,研究成果剧增,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拓展了中国法律史的研究领域,但对研究方法的过度重视也带来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画理论历来存在着诗评与画评标准的不一致性,但中国诗画理论又在美学精神上达到了对诗画共同艺术本质揭示的高度.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就是对中国诗画艺术创作经验和理论的一次高度总结和归纳.在苏轼的这个命题中,前者揭示了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画境"的形下取向,而后者则揭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诗意"的形上取向.中国诗画理论特别是苏轼诗画命题与中国哲学道器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哲学道器观为中国诗画理论提供了哲学背景和言说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