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正黔南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以"五育五创"为抓手,逐渐形成"一心向党·好花更红"的发展局面,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全新面貌。"好花红来好花红呃,好花生在刺梨蓬呃。好花生在刺梨树呃,哪朵向阳哪朵红呃……"这是黔南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歌词。60年前,《好花红》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汇演上,唱响大江南北,引起全国轰动。如今,"好花红"成了黔南的  相似文献   

2.
正"好花红,好花长在刺梨蓬……"这是流传于黔南州的好花红民歌。"好花红"根植惠水县民族文化,吸收新中国腾飞带来的雨露阳光,开得日渐繁茂艳丽。自1959年以来,从一首简单古老的布依歌谣,演变为集非遗传承、特色旅游、演出、文创等于一身的庞大产业,成为黔南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以特色布依文化为依托,惠水  相似文献   

3.
陈稠彪 《当代贵州》2014,(21):38-39
正刺梨又名送春归,既可鲜食、作药,还能加工酿酒、榨汁、制酱及其它高档保健食品,在贵州民间利用迄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听到代表激动地唱起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时,回忆"点赞"了贵州群众自制的刺梨酒。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黔南州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路子,集中将刺梨、茶叶等打造为山地特色主导产业,在近三年时间一举拓展刺梨到20多万亩,使黔南成为贵  相似文献   

4.
我家住在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这里是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好花红来好花红呃,哪朵向阳哪朵红呃。”在我们好花红乡,是哪家种桔哪家红。我们种桔子的历史要从清朝咸丰年间说起,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好花红的桔子一直是名声在外。原先我家种的不多,3年前退耕还林,退了3亩9分地,到今年我家一共种了6亩桔子。每年三四月份桔树刚挂花,订金就送上门,大老板们远道上门来,就冲着咱好花红的金钱桔。在2001年第一届好花红艺术节以前,金钱桔到县城才卖四五角钱一斤。自从在我们这里举办了艺术节,金钱桔也涨了价,成倍成倍的往上翻哪!虽然今年…  相似文献   

5.
<正>"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听一曲《好花红》的婉转,捧一杯都匀毛尖的氤氲,你便接触到了美丽妖娆、生机盎然的黔南。走进黔南,你能够感受到自然山水的灵性。无论是距离城市很近的大自然氧吧都匀斗篷山、四方滩,还是韵致天然、宛若盆景的平塘玉水金盆,集瀑布、溶洞、峡谷而立体生动的甲茶风景,油菜花和李花交相辉映的"金海雪山",还是福泉三  相似文献   

6.
<正>"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好久不到花坡来,朵朵鲜花遍坡开。"一曲《好花红》,唱出高歌猛进的黔南"好风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升至第5位;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90%;2016年,经济发展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7.
邱胜 《当代贵州》2017,(45):33-34
从惠水县城出发,驱车向西行驶18公里,便到好花红村。好花红村地处贵阳一小时城市经济生活圈内,是黔南布依族民族文化品牌"好花红"民歌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凭借好花红民族文化这张名片和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好花红乡村旅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好花红村依山而建,以黑瓦、白墙、灰边、挑檐为特色的布依族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涟江从村中流过。  相似文献   

8.
耿文福  蒙畅 《当代贵州》2013,(14):48-49
《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在哪里?《好花红》为何成为一个民族标志性的音乐?《桂花开放幸福来》的发源地《桂花开放幸福来》是流行全国并且久唱不衰的经典民歌之一。这首民歌从孕育、诞生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著名的经典民歌源于贵定县马场河乡的布依族村寨呢?原《贵州日报》编辑罗马主编的《黔山杜鹃红》(1999年3月第一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书在"附录"  相似文献   

9.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2,(10):12-13
尽管谜底还有几个月才揭晓,但好消息还是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贵阳交响乐团年内将出访亚洲某国。贵阳木偶剧团将亮相伦敦奥运会文艺展演。贵阳群众艺术馆合唱团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200岁生日之际唱响《好花红》等10多首民歌。已经有很多贵阳人在期待,在想象着这  相似文献   

10.
回家团圆     
乡情催赶腊月的脚步甜甜的乡音在耳畔回响把思念和挚爱重叠让归期缩短我是从故乡飘启的一叶风帆回家团圆背包打进吉祥的祝福和问候怀揣着对土窑热炕的真情切盼带着农耕祖先的祭供礼还有老人孩子的贺岁钱思乡之情早已晶莹地挂在脸上村巷深处几声犬吠像一首民歌把归途照亮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引领我走进家园,走近高堂无论离家多久多远赤子的心总和泥土紧紧相连年复一年回家团圆聚拢在母亲烧热的炕上听长辈拉呱着家长里短米酒烫热的话题越扯越长乡情悠远弥漫于心回家团圆@张天成~~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全力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实行刺梨鲜果应收尽收,力争2020年刺梨鲜果保底收购率达80%以上,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举目皆山,遍地恶石"的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以前村民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但土地越垦越瘦,农作物产量低、销售难,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人外出务工以求生存,年老的村民只能继续守着薄地听天由命。  相似文献   

12.
金秋时节,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金刺梨产业基地,绿色的果园里金灿灿的刺梨飘香,交织出一幅秋日丰年图。5年来,正是依靠发展金刺梨产业,村民年收入从2008年的1982元提高到现在的7590元,过上了红火的日子。带领村民将小小刺梨果打造成"致富金果"的,是"白头翁支书"  相似文献   

13.
本刊综合 《云岭先锋》2020,(3):F0003-F0003
这是一个危难突袭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心头蒙上阴影;这是一个勇士涌现的春天,英雄壮歌激荡着人们的心扉。越是风急浪骤,越需要挺起民族脊梁;越是危难关头,越能体现战斗堡垒;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期,党组织冲在第一线!""我是党员,我先上!"  相似文献   

14.
越是成功的人,越说自己浅薄;越是伟大的人,越说自己平凡。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持研究的超级稻,大面积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仍把自己比作"种子""、小学生"和"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正念好"山字经",做足"特"文章。六盘水深刻把握"进与退""多与少""大与小"的辩证逻辑,用釜底抽薪之策突围"三农"困局。曾经,地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山连着山、石贴着石,农民世世代代在山林田土里"刨生活",却依然走不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发展怪圈。如今,山还是那片山,"成色"已然不一般——行走凉都,目之所及,猕猴桃硕果满枝,刺梨花开正艳,绿浪翻涌的茶园令人心旌摇动;人之所  相似文献   

16.
收获的季节,顶山大地瓜果飘香,大田里机声隆隆,车来人往,十师一八二团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景,这也是该团推进改革、调整产业、优化结构、培育特色等改革举措带来的发展成果。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越是改革转型越要勇于担当,越是困难棘手越要敢为人先,基层连队的党支部书记作为致富‘引路人’,在团场改革发展中。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6年起,贵州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中,加大对刺梨加工企业的培育打造。目前,全省有刺梨加工企业40家,涌现了一批重点加工企业,为刺梨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工业基础。在推动贵州12个农业特色产业进程中,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导的刺梨产业,选择了一条用"工业化带动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取得可喜成果。目前,贵州刺梨加工企业已达40户,规划加工能力89万吨,综合产值37亿元。这些企业有力推动了刺梨的精深加工,开发出了刺梨原汁、饮料、发酵酒、口服液等工业化产品,培育了刺梨王、天刺力、恒力  相似文献   

18.
好花红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1):64-64
20世纪50年代,我有过一段"追星"的小史--在贵阳市南明堂附近,经常能够见到一位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女歌手罗秀英.她是惠水人,在北京的某个歌舞团唱歌.听了她在电台里播唱的歌儿<好花红>,我和同学们都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所陶醉.并常常尾随在她的身后悄悄模唱.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是中国农民的"根",社会学家费孝通甚至认为,乡村里的中国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土地对于生活在中国乡村的广大农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已近接近尾声,也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农民对于土地的权益有了新的边界。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此轮土地确权的时间、空间、技术、政策都与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的语境中完成好  相似文献   

20.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这句话,如此直白,如此朴素,却如此温暖。我必须在内心深处记住自己的根。我生在一个连地图都忽略的小村,但是我不能忽略她。那是我生命的起点,没有那个起点,我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