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31-135
目的利用GC-MS检测死后家猪脑组织的代谢产物,推断死亡时间。方法成年家猪大脑,置于25℃、75%RH的人工气候箱中,于0 h-84 h内,每间隔6 h取材,GC-MS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代谢物变化。结果PCA显示:平台期和窗口期的时间组彼此分开。建立PLS模型,通过VIP> 1且Kruskal-Wallis检验(P <0.05)筛选出18种重要的代谢物,线性回归模型和参数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方程为:Y_(PMI)=6.610+16.29X_(十八烷酸)+14.56X_(5-氨基缬草酸)+5.517X_(丙氨酸)(R~2=0.909、SE=6.323)或Y_(PMI)=15.78+9.690 X_(5-氨基缬草酸)+86.45X_(亮氨酸)-82.35X_(甘氨酸)(R~2=0.952、SE=4.271)。结论 GC-MS检测出家猪死后脑组织的多种产物与PMI存在显著相关性,证实了其理论和技术推断PMI的可行性。综合多指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PLS-DA等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建立PMI推断模型,可提高推断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时序性变化规律的可行性,为利用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提供一种补充手段。方法建立兔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在22±1℃、30%相对湿度室内,于兔死后96 h内每隔6 h分离晶状体,应用智能手机结合简易光源装置采集晶状体赤道部图像,基于Matlab软件设计相关程序代码,分割赤道部图像并提取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及圆形度3项形状特征数值,建立PMI推断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兔死后96 h内,晶状体赤道部边缘周长、面积随PM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圆形度随PMI呈线性上升趋势。建立的3项参数与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利用圆形度推断PMI的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R~2=0.925)。结论个体死后晶状体赤道部形状变化呈一定时间规律性。研究建立的晶状体赤道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及指标为客观、量化推断PM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死后大鼠脾组织FTIR光谱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推断大鼠死亡时间。方法大鼠脱臼处死,尸体置于20℃环境中,于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脾组织,采集FTIR检测数据,数据预处理后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鼠脾组织光谱吸收峰强随死亡时间延长发生变化,峰位没有改变;主成分分析结果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各时间点光谱样本具有明显聚类趋势;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可将不同死亡时间光谱样本进行有效四分类(0~24h、48~72h、96~120h和144~168h);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6,校正均方根误差和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90h和11.39h,预测集R~2达到0.9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49h。结论 FTIR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可对大鼠脾组织进行有效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建立分类判别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死亡时间进行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大鼠死后肌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的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健康大鼠120只,随机分成12组,每组10只,以颈椎脱臼方式处死后保存在(25±1)℃环境中,在死后即刻(0 d)、0.5、1、2、3、4、5、6、7、8、9、10 d共12个时间点分别取一组大鼠肌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收集、检测、分析大鼠肌肉VOC。结果共鉴定出15种VOC,其中芳香类9种、含硫类3种、脂肪酸类2种、杂环类1种。随PMI延长,VOC种类总数呈增加趋势,第1天没有检测到VOC,第2天检出3种,第3天检出9种,第4天检出11种,5~7 d检出14种,8~10 d检出15种。不同VOC峰面积与PM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校准R~2=0.15~0.96),15种VOC总峰面积(y)与PMI(x)相关:2~5 d,回归方程为y=-17.05 x~2+164.36 x-246.36(校准R~2=0.96);6~10 d回归方程为y=2.24 x+101.13(校准R~2=0.97)。结论肌肉VOC变化规律有助于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死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兔肾脏CT值(单位:Hounsfield Unit,HU),获得其死后变化规律,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0只,利用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后放入20℃恒温箱内保存,在死后0~168h内,采取每隔12h进行一次CT扫描,检测肾脏CT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肾脏CT值与PMI的关系。结果 PMI在0~168h之内,肾脏CT值随PMI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使用曲线拟合分析,x:肾脏整体CT值,单位为HU;y:PMI,单位为h,其中二次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回归方程为:y=2266.973-93.180x+0.974x~2(R~2=0.758,P 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肾脏CT值随着死亡时间的逐渐延长存在明显的死后变化规律,PMCT测量肾脏整体CT值可作为法医学推断PMI的新方法之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眼球整体CT值,并探究其死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推断PMI的新参数。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0只,处死后放入20±0.5℃温箱保存,在死后0~180h的时间间隔内,每隔12h进行一次CT扫描,检测眼球整体的CT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眼球整体CT值与PMI的关系。结果 PMI在0~180h之内,眼球的整体CT值随PMI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曲线拟合分析,其中三次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回归方程为:y=-81.342+1.02x+0.099x~2-0.001x~3(x:眼球整体CT值,单位为HU;y:PMI,单位为h,R~2=0.969,P 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眼球CT值存在明确的死后变化规律,PMCT测量眼球整体CT值可作为法医学PMI推断的参数之一,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眼组织推断PMI取得了一定进展,机体死后眼角膜、房水、虹膜、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等改变均呈现与PMI高度相关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眼组织不同结构死后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学、遗传物质改变等方面,对PMI推断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氮气处理窒息死及缢死后大鼠心、肝、肺、肾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制作大鼠氮气处理窒息死及缢死两种窒息模型,记录其特征表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窒息死后不同时间段HIF1-α在心肌、肺、肝、肾中的分布变化;结果HIF1-α表达于两种窒息模型的心肌细胞、肝细胞、肾小管细胞以及肺部各种细胞,各时间段的窒息组和对照组HIF1-α的表达有明显区别;氮气处理窒息死组四种组织在死亡后0、6和24h表达有减弱趋势,0h有核阳性表达,呼吸及心跳停止时间比缢死组短,各组织表达阳性率比缢死组稍弱;缢死组在除心肌表达逐渐增强外其他组织表达在6h出现一个表达高峰(此时核阳性表达最多),后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平稳,均未见到核阳性。结论在死亡后24h内检测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可以作为推断窒息死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10.
Liu Y  Kuai JX  Zhang YW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8,24(3):165-167,171
目的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肌动蛋白(actin)的降解规律,为晚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寻找客观指标。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经机械性窒息致死后.分别置于20℃恒温箱内,于0、24、48、72、96、120和168h后剖取以上器官,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织内actin的含量,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大鼠死后上述各器官actin含量均随PMI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PMI相关,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但actin在上述各器官内的降解速度有显著差异(P〈O.05),在脑组织中降解速度最快,其余依次为肺、脾、肝、肾、心肌和骨骼肌。结论尽管大鼠死后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actin的降解规律具有组织差异性,但是actin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与PMI相关.有助于较晚期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计算不同时间大鼠骨骼肌新鲜度指标(K值、K1值、K0值、H值、P值、G值和IMP比例)变化规律,研究其与早期PMI的关系,筛选出最优评价指标,用于早期PMI推断.方法 SD大鼠处死后,保存在20℃恒温条件下,于死后即刻(0h)、4h、8h、16h、24h、32h和48h提取大鼠双后腿骨骼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不同死亡时间大鼠脑、肺、肝和骨骼肌电导率,研究不同组织器官EC与PMI的关系。方法 SD大鼠处死后,保存于25℃恒温条件下,于死后即刻(0d)、1d、2d、3d、4d、5d、6d和7d提取大鼠脑、肺、肝和骨骼肌,四种组织器官与去离子水按照一定比例制成浸渍液,测定各组织器官浸渍液EC值;分析其EC值与PMI的关系,建立与PMI关系的回归方程;比较大鼠死后四种组织器官EC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组织器官腐败进程。结果死后1d内骨骼肌与脑组织EC无显著变化,2~7d快速增加;而肝、肺EC值在1d内已开始增加,且2~7d内均快速上涨。四种组织器官EC与PMI的关系用三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的相关系数最高,R~2=0.96,且四种组织器官的EC值在不同的PMI区段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规律。结论大鼠脑、肺、肝和骨骼肌EC与PMI相关性均较好,测定尸体组织器官EC有望成为法医实践中PMI推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LC-MS/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数据分析,检测水中大鼠尸体死后早期玻璃体液中代谢谱变化及差异,探讨其用于早期死后淹没时间(postmortem submersion interval,PMSI)和死亡原因推断的可刻入水组(50只),分别于死后0、6、12、18及24 h从每组中取10只大鼠提取玻璃体液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其中8只构建训练集模型、2只作为测试集样本。通过PCA及PLS多元统计分析探索训练集样本中不同PMSI及死因间的代谢谱差异,进而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筛选生物标志物并以此构建模型。结RF算法最终筛选到13种时间相关性较好的小分子生物标志物,基于该指标集构建了简化PMSI推断模型,测试数据表明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847 h。结论 水中大鼠尸体玻璃体液中筛选出的13种代谢标志物与早期死后淹没时间具有良好的时间相关性,应用RF构建的简化PMSI推断模型可用于PMSI的推断。此外,玻璃体液代谢物不能用于早期水中尸体的死因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鼠死后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肉类食品腐败程度指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探讨EC作为尸体肌肉腐败程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该法用于PMI推断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保存在28℃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大鼠后肢肌肉组织,用去离子水制成质量浓度为0.1 g/m L的肌肉浸渍液,并测量所得浸渍液的EC值和TVB-N含量。分析EC(x_1)与TVB-N(x_2)的相关性,建立二者关系的回归方程;分析两指标与PMI的相关性,并分别建立两指标与PMI(y)关系的回归方程。结果肌肉浸渍液EC、TVB-N随PMI的变化曲线走势基本相同;EC与TVB-N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回归方程为x_2=0.14 x1-164.91(R~2=0.982);EC、TVB-N与PMI显著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9.38 x_1~3-370.68 x_1~2+2 526.03 x1-717.06(R~2=0.994),y=2.56 x_2~3-48.39 x_2~2+330.60 x_2-255.04(R2=0.997)。结论大鼠死后肌肉EC与TVB-N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反映尸体肌肉腐败程度的指标,为腐败尸体PMI推断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时RT-PCR检测大鼠死后管家基因mRNA的时序性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死亡大鼠管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可行性,为死亡时间(D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寻找新的研究手段。方法应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脑和脾中管家基因GAPDHmRNA及β—actinmRNA的水平,结果用循环阈值(简称Ct值)表示,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值的线性关系,并建立死亡时间推断回归方程。结果GAPDH mRNA和β—actinmRNA的Ct值均与PM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在定量分析mRNA降解的研究中是一个较理想的技术手段。选用管家基因作为PMI推断的研究对象,可在法医检案中消除其他基因因为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更具实用性。Ct值作为动态监测机体死后不同时间点的客观指标.与死后不同时间点的线性关系良好,推断死后经过时间尤其是晚期死亡时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脑组织8种RNA指标,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水平与早期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方法将2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死后0 h)和4个实验组,实验组断颈处死后分别置于5℃、15℃、25℃和35℃的环境中,于死后1~24 h内9个时间点提取脑组织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种RNA指标(β-actin、GAPDH、RPS29、18S rRNA、5S rRNA、U6 snRNA、miRNA-9及mi RNA-125b)的表达水平,ge Norm软件选取合适内参,SPSS软件对内参标准化RNA指标进行回归分析,R软件构建推断PMI的数学模型,另选6只已知PMI的SD大鼠予以验证。结果 5S rRNA、miR-9和mi R-125b表达稳定,可作为内参指标。β-actin和GAPDH具有良好的时序性降解规律,在24 h内随PMI延长不断降解。R软件拟合得ΔCt值随PMI和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可用以推断PMI。运用β-actin和GAPDH验证模型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4.1%和22.2%。结论β-actin和GAPDH表达水平与PMI和环境温度相关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为温度变化条件下的早期PMI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卡西酮及其代谢物卡西酮、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分别以甲卡西酮17.25mg/kg和34.5mg/kg经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内眦静脉采血,血液中甲卡西酮及其代谢物卡西酮、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用H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DAS3.2.8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动力学方程并计算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甲卡西酮原体在大鼠血液中的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达峰时间在给予剂量间无明显差异,剂量可以明显导致消除半衰期的延长。低剂量组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10515.971×e~(-0.024t)-10515.919×e~(-0.144t),高剂量组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12410.093×e~(-0.015t)-12409.465×e~(-0.169t)。甲卡西酮和卡西酮的检出时限为24h,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检出时限均为2h。甲卡西酮和卡西酮在血液中的浓度比随注射时间的变化不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影响,呈指数关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甲卡西酮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和参数,代谢物的检出时限及与吸毒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为甲卡西酮吸毒鉴定的合理取样,原型和代谢物的检出,浓度关系推断吸毒时间以及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肾脾细胞微管蛋白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后,分别于死亡即刻和死后1、2、3、5和7d剖取脾脏、肝脏及肾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微管蛋白含量,SPSS11.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至死后7d仅可见很淡的微管蛋白印记谱带,其中微管蛋白在肝脏内降解速率最快。3种组织内微管蛋白含量变化的同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分别为:肝脏Y=-2221.1X+14844,r=0.9823;脾脏Y=-1871.1X+11344,r=0.9749;肾脏Y=-1878.1X+13715,r=0.9629。结论大鼠死后肝肾脾细胞内微管蛋白降解规律与PMI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点。方法大鼠24只,随机分成8组,以安定90 mg/kg灌胃,2 h后脱颈椎处死,左侧卧位,分别置于室温(10℃)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h、2h、4h、8h、12h、24h、48h、96h)取心、肝、脾、肺、肾、大脑、肌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的含量。结果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各时间点、各脏器都有分布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  相似文献   

20.
Yang TT  Li ZW  Liu L  Zhen N 《法医学杂志》2008,24(2):85-89
目的利用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探讨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下推断PM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A组(10℃)、B组(30℃),利用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和24h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磷酸肌酸和肌酸(phosphocreatine and creatine,Cr)峰下面积(相对含量)及各代谢物之间相对含量的比值。结果在死后24h内Naa和Cr峰下面积随PMI的延长而减少,Naa/Cr、Cho/Cr随PMI的延长而降低。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19x2-0.803x 1.4498(R2=0.962);自变量为Cho/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 0.926x 1.1777(R2=0.986)。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2.10~37.90min,用Cho/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69~40.87min。结论Naa/Cr、Cho/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且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可用于不同温度下PMI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