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深度访谈材料,分析城市中产阶层女性的理想母职叙事,指出城市中产阶层母亲的理想生活状态与家庭、社会的母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中产阶层女性渴望达到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但同时其母职认同与实践为母职规范话语所形塑。在自我诉求、家庭需求、母职意识形态的交织影响下,尽管受访女性对"完美母亲"的母职话语抱持警觉态度,但其对于自身母职实践的评价却呈现出一种内化的自我监控意识。本研究认为,中产阶层女性的母职意识形态呈现出"知识与情感密集"的特征。同时,作者指出,母职研究也应关注女性的自主性与母职规范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家政女工的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考察了乡城迁移女性的母职认知与实践。文章指出乡城迁移家政女工的母职认知具有双重面向——经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经济供养构成了她们母职的重要部分,而生活照料依然是具有道德和情感压力的母职内容。这种母职认知的双重性,挑战了以抚育为第一要义的母职界定,开启了在二者之间进行权宜性转换的可能。在具体实践中,乡城迁移家政女工采取各种策略进行应对,不仅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远程照料",而且通过"阶段性迁移"来弥合母职双重面向之间的张力。本研究凸显了母职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为探究中下层女性母职协商的复杂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母职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对当前流行育儿杂志《父母必读》2012年全年12期中相关文本的分析,文章从科学的母职、消费的母职及工作与家庭关系中的母亲角色三个方面描绘了杂志中的母职图像。结果表明,杂志再现了一种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们遵循育儿专家的指导、花费高昂、以家庭和孩子为重;专业化、消费市场和父权制共同建构了当前的母职观念;理想的母亲形象满足了国家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消费以及公私领域性别分工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此种母职再现,流行育儿杂志协助维持了女性、国家与市场之间动力关系中的各种社会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有关“妈妈企业家”“精英母职”的已有研究均关注到身为母亲的创业者或高层管理群体,特别是其肩负的企业职责与传统的女性角色之间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现有文献集中在工作领域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她们的限制,鲜见家庭领域的探讨。本研究选取粤港澳大湾区15位已育创业女性作为个案,对她们的创业历程、婚姻家庭状况以及母职实践进行追踪式考察,以探究女性在实现事业决策权、经济自主性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做妈妈”的思考、实践以及创新性贡献,进而拓展母职的传统意涵边界。研究发现,在母职理想形态上,她们追求事业、家庭与自我发展的平衡,通过时间管理、空间切换、团队合作实践母职,表现出与其他精英女性相似的策略。创业与母职相互塑造,她们因此形成了反思竞争和“内卷”的主体性实践,拒绝自我牺牲式的陪伴,而将发展动力转向自身,把以身作则视为母职的重要实践,为“不鸡娃”“鸡自己”找到合理的话语出口,展现了不同于其他精英女性阶层的精神创造,具有积极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5.
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生命历程完整嵌入数字社会的第一代人,受到单体化趋势的影响,在家庭、学校、职业方面展现出独有的特征。本研究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以“Generation Z”(Z世代)作为关键词,选取46篇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本文采用微粒社会下的单体化视角,对Z世代群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空间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从家庭空间来看,Z世代的父母采取的“双重思维育儿方式”是一种基于高度差异与反思策略的精细化教养模式;从学校空间来看,Z世代的学习、课程和评价体现出单体化趋势下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从社会空间来看,Z世代独特化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是单体化的影响结果。系统综述欧美社会的Z世代青年的特征对理解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母职实践深具冲击力,使其具有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为了探究这一母职实践的特质,本文运用"视家为社会田野"的叙事研究方法,以女性打工生涯及其生、养、育的母职实践历程为叙说轴线。首先,从"做工人""做妻子""做家长"三种角色勾勒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实践的样貌。其次,从行动与结构转化的角度,讨论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中的"打工之苦""婚姻之韧""教养之难"。最后,基于"进城务工女性身心复元项目"的实践经验,以"家为社会田野"进行理论梳理与提炼,并在此框架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探究进城务工女性母职经验流转与生命转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从家庭教育资本、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行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教育的主观评价五个方面对"流动子女"与"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子女"家庭教育要优于"留守子女"。文章最后认为"流动家庭"较之"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比较优势,正是促成农民工外出家庭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河北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在农村家庭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有:母亲对子女表现的利他程度、母亲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教育投资费用、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时影响子女教育投资,文化程度高且在家庭地位高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积极促进作用。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要大于父亲,因此,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对改善农村教育、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投资费用与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成反向关系,收入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尹秋玲 《中国青年研究》2022,(11):103-109+95
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竞争现象兴起且日趋激烈化,在实践形式上表现为择校报班、母职陪读、父职配合与家校关系经营,可从教育责任伦理变迁视角来解释其兴起逻辑。教育责任伦理意旨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四类主体在教育服务资源供给、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上的责任归属秩序,可通俗理解为:谁应为学生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开放化、教育资源质量结构等级化的“推力”与家庭教育发展任务刚性化的“拉力”中,教育责任伦理朝着家庭化方向发生变迁,从传统“读书的料”变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它为家长全面参与教育提供了价值合理性,并在县域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刺激家长教育竞争实践,由此推动农村教育竞争兴起。教育责任伦理家庭化也意味着农民子女教育阶层流动模式日渐从学生个体奋斗转变为家庭组织化动员,家庭成了新时期教育不平等扩大和再生产的前沿阵地,亟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严重化、团伙化、低龄化、物欲化、成人化、复合化的趋势和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方面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充分发挥打击的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就业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母亲照顾子女的家庭内分工模式,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关系的变迁使家庭趋向代际分居,成年子女的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的推迟以及老年人病因的变换等多种因素,使儿童看护的家族内支持变得不可期待。因而呼吁政府和社会介入儿童看护领域,为家庭提供优质低廉的托管机构和福利措施弥补家庭对年幼子女照顾与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在不同家庭背景群体中,家庭教养方式已成为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除了存在收入、身份等方面的差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育儿差距"。第一,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途径与精英的塑造上分歧日益明显,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呈现出因资本不同所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断裂。第二,虽然整体上看在对待女孩的教养方式上不同背景的家庭均呈现出一定的密集化趋势,中产阶层在教养孩子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良好的教养和国际通用型人才是其培养的主要目标;与之相对,工薪阶层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更强调孩子应拥有一技之长,期望孩子未来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在型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不同家庭背景的母亲在获取教育资源、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互动、主动协调自身教育经验等方面表现出异质性。其中工薪阶层的母亲主要以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层面支持,而中产阶层的母亲还擅长利用其他社会和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显著提高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子女是男孩、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低收入及农村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通过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来影响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另外,在控制代答人特征、更换教养方式指标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下,结果依旧稳健。研究结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增加了家庭对子女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提高了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对该群体教养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家庭教育投入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扩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贫困人口的构成呈现出女性化趋势,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单亲母亲家庭急剧上升、妇女工资收入严重偏低、社会福利制度愈益保守以及子女抚养费严重不足是美国"贫困女性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通过对25位青年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关系的深度访谈发现,在育儿照料与职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下,弹性工作虽被创业女性视为平衡两者的重要策略,但其发挥的作用并非铁板一块。在取得平衡的女性中,她们积极推动家内与家外在育儿照料上的分担与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内外协作参与机制。一方面,她们通过祖职、父职和母职发挥家庭育儿合力,形成私人领域的育儿协作;另一方面,借助灵活与自主工作条件实现公私领域的融合。但同时,当女性的社会再生产职责无法获得社会和家庭在公私领域的协同分担时,弹性工作因其在时空界限上的模糊,反而加剧公私领域责任的互相渗透与外溢,造成工作-家庭的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对"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的失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获得,并存在交互效应。一方面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高;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也会影响教育获得,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或者母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是随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动态追踪,避免学龄儿童因迁移而失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农村已婚青年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家庭作用、受教育程度、夫妻家庭权力和责任、夫妻角色等方面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且对子女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高于对夫妻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平等的角色分工及传宗接代观念仍占有市场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慢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滞后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张翼 《青年探索》2022,(5):5-16
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照分析,讨论了中国青年人口的新特征。第一,在总人口中,青年人口占比不断降低,显示出人口金字塔的持续萎缩态势。城市少儿及青年人口占比均高于镇和农村,预示着未来少儿和青年人口的城镇化率将继续增加。第二,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加速提升,出生同期群年龄越小,其受教育程度就越高。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为青年一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机会,但教育扩招与青年人口占比下降的矛盾,会日趋加重竞争不力学校的“招生不足”压力。家庭子女数的减少提升了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支持能力,尤其对女孩教育投资的可能性增大。第三,青年人口的家庭户居住模式,正在从“三人户”向“二人户”和“一人户”转型,青年人口的初婚年龄越来越迟,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呈现出初婚年龄越大,非婚生活人口占比越大的社会个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焦虑的指向已经从子女前程扩散到学区房、校园安全、"二胎"教育及家长自身成长等方面,然而,一张"处方"无法医治所有家长的教育焦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优化环境,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和有弹性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