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勒比地区漫长的殖民历史、奴隶历史与父权社会体系等因素不仅丰富了母亲在加勒比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为孕育加勒比女性话语力量的沃土。本文通过追溯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间爱恨交织、依赖与疏离共存的关系叙述,揭示加勒比母亲话语诞生的社会历史成因,解析母亲这一书写主题在加勒比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寓意,映射加勒比女性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2.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3.
张欢 《求索》2014,(3):11-14
在20世纪的革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始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结构缠绕在一起,是与社会形态的转换相伴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和重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文艺理论的现代性生成正是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运动与社会历史诉求的结合和互动,历史化地看待现代学科史中的文艺理论体系是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视角。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不仅是中国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回应,其建构过程也直接参与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及根据地文化建设,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的现代性探索的内在互动的一部分。将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化过程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中,既是敞开理论研究的历史视野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当代性探寻。  相似文献   

4.
孙桂芝 《求索》2014,(2):138-14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曾从语言学、精神分析、生理差异等层面界定何为“女性写作”,但美国女性主义叙事学创始人之一罗宾·沃霍尔认为,“跨历史的”、“普遍的”女性写作无法界定,必须在“具体历史语境中”描述女性写作。她以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叙述干预为例,把叙述干预划分为疏离型和吸引型两种类型,并论证这两种叙述干预具有不同的性别气质内涵,前者属于男性写作范畴,后者属于女性写作范畴,后者被理论界贬低乃性别偏见之结果,两者存在内在关联,有时也会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5.
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彩云 《新东方》2002,11(5):67-69
女性自身的一些心理劣势,如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等,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其存在对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非常不利,应早日克服。  相似文献   

6.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胜清 《求索》2015,(3):168-172
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秩序的合法化依据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核心组织原则,文化总体性是一个语境化和历史化的文化价值机制。文化总体性与文化总体性的历史呈现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文化总体性的具体内涵正是在其不同历史呈现过程中得以对象化的。具体来说,文化总体性经历了三种发展形态,即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三种维度。前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物化的总体性;后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否定性的差异总体性。从根本上看,文化总体性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表现为某种总体性的意向与运动。  相似文献   

9.
女性更年期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女性走向衰老的开端,无论从医界、大众文化到女性自身,尽管关于更年期有各种不同侧重和细节的叙述,但在这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文章尝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这三个方面建构更年期话语的过程和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其背后蕴含的性别理念如何影响了有关更年期的判断和叙述,从而导致女性更年期在大众文化中的问题化与妖魔化;与此同时,这种话语反过来又如何影响女性自身在更年期阶段的遭遇、体验以及自我认同.文章认为,更年期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女性生理现象,不如说它是社会文化的性别化建构的产物,体现了女性身体化趋势在大众文化中的加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深入到西方主流的人类成长理论的后设理论,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因 素和历史发展脉络,指出这种以科学面貌出现的人类成长理论背后带有西方文化中 心和西方社会经济政治中心。作者从社会建构论角度,指出其实主流人类成长理论 只是一种论述方式,还有其他文化下的多种人类成长模式的论述。我们应该本着平 等对话、反思交流的态度开放人类成长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11.
莉丝·沃格尔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受压迫-迈向统一的理论》一书中尝试为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构建一个稳定而恰当的理论体系.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基础是她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独特地位.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现象,她主张将这一问题置于社会再生产语境中,从家务劳动和平等权利两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部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干部,省部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的比例达8%,有一位女性担任过国家副主席,5位女性担任过副总理和国务委员,8位担任过副委员长。她们以及占人口约一半的其他女性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女性领导的成长过程有着和男性不同的特点。她们的成长受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双重影响。 外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影响,如性别歧视,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儿子的期望主要是事业成功,而对女儿的期望主要是善良,将来做个贤妻良母。再如对女性的评判标推也较苛求,…  相似文献   

13.
梁小娟 《求索》2012,(5):123-124,101
身体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本性物质形式,与个体成长密不可分。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女性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文本中的身体镜像、身体创伤和身体境遇,细究身体与权力、革命、性、心灵间的复杂纠葛,挖掘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诗学与主体建构,探究女性成长过程中个体认同与身体间的隐秘关系,把握身体的本质和女性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个人必须实现可持续性成长。可持续性成长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时代课题的破解,是对美好未来的创造,是对现在与历史的辩证超越,是现在与未来良性对接的桥梁与纽带。时代新人作为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中坚依靠力量,必须实现与国家同步、与时代共进的创新性成长,这是责任,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遵循,其内生逻辑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修福是屯堡女性的重要生命礼仪。文章基于田野调查,以非正式组织为解释框架,通过观测屯堡修福民俗在历史演进中的叙述策略与生存策略,发现屯堡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已成为普遍现象,她们用语言在讲述着自己的文化记忆,用行动在践行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着对当下生活的态度。显然,屯堡女性的公共参与显示出的正是人民群众对当下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相似文献   

17.
女性哲学呈现了丰富的形态社会格局,女性形态社会与今天形态制度一脉相承,女性精神与今天的生态哲学完整叠合,女性生活与全民创业同构同型,在"一路一带"格局中,女性形态社会是基础,在和平崛起战略中,女性形态社会是支柱。在社会主义超越历史形态中,女性形态社会是超越资本与霸权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成分及特殊的发展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深厚的社会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作为连接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中间组织形态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了除经济职能之外的更多责任。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成长机制的构建应包括资源机制、文化机制、治理机制和创新机制,才能完善和改进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小说所展示的80-90年代广州的文化语境进行了深刻透视,对小说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和考察,揭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急剧膨胀的物欲对人的精神的挤压.重点探索了女性人物精神上的迷失与成长,并为都市女性话语注入了更具活力的新质.  相似文献   

20.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虽与祖国分离,但与大陆、特别是大陆的沦陷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使得在殖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台湾人、特别是文化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交叉纠结。本文在简析不同沦陷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台湾作家张深切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七七事变后移住北京沦陷区的原因和“文化救国”的实践,对抗战时期台湾作家的民族国家认同,作一历时的个案考察,为客观地界定沦陷区作家的立场提供一种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