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做了一个概述。本文将性骚扰问题界定为权力问题,涉及一人对另一人不公正地行使权力。文章在回顾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如何首次承认性骚扰问题为非法的性别歧视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最高法院就性骚扰问题的一些判决。本文中还讨论了联邦反性骚扰法律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介绍了州性骚扰法律的发展,强调了性骚扰法律对美国女性的影响,并就中国最近颁布的性骚扰法律的法规制定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职场性骚扰属于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章所禁止的性别歧视行为。从规范法学的角度看,法院一开始并不接受性别歧视学说,后来因为逐步认定了性骚扰必然会涉及对受害人性别的选择这一事实,所以认为性骚扰属于性别歧视范畴。从法理学的角度,以麦金农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法学家建构了性与性别霸权的关系。同时,学者们认为司法上性骚扰的认定出现了"性欲主导模式",既存在规制过窄的问题,对无关乎"性"的性别骚扰过于忽视;又有规制过度的问题,反性骚扰话语与科层制反"性"管理话语相结合,对职场进行了过度管制。因此,有一种学说希望把性骚扰建构为维持性别刻板的工具。对于性骚扰到底错在哪里的追问,可以让我们反思侵权法模式与反歧视模式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背景为在政策网络视角下考察政策移植问题提供了可能,基于宏观的政策网络——治理网络的分析,政策移植的网络分析构架包括政策移植的参与主体的复合结构,政策移植的制度、组织和资源的网络设计,政策移植的协商、论辩和学习机制。然而在现实条件下,现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关键参与者"的缺失和公共精神的培育的不足等共同构成了政策移植的网络困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个批判的角度指出了理性主义模式对政治权利元持有者的藐视,又在公众立场上寻找话语权的出让、公信力和政策质量的内在逻辑,解释了政策过程中公共话语权出让的内在成因和必要性,我们顺着后现代话语理论的逻辑,通过对后现代情境特质的分析,声明了在错综复杂的公众话语源流中政策主体的话语审视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提升公共政策质量提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有关性骚扰的诉讼,立法惩治性骚扰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反性骚扰立法的基础上,提出制定反性骚扰专项立法的建议,并主张性骚扰定义宽泛化、强调对性骚扰重在预防;建议在一些法律的修订或者制定时增加反性骚扰的条款。文章还对专项立法出台前如何适用现有法律遏制性骚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资源从电脑端转移到手机端,网约车服务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约车的多重标签引发了巨大争论,经过一番商讨后政府出台政策宣布网约车的合法性。网约车新政的制定过程是多方社会群体共同话语构建的过程,分析多重话语的互动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的政策制定方式。在自由的话语场域中,乘客、行业、网约车拥护者、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分别从安全、利益、共享经济、资源利用等角度表达了对网约车的政策诉求,并结成"管制联盟"和"市场联盟",随后就网约车进行了"零和一"的博弈和监管模式的争论。研究发现,"管制联盟"和"市场联盟"的话语霸权会随着联盟的制度地位、权力资源以及政府立场的改变而发生转变,多重话语在政策制定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转型社会的历史-社会视野出发,以媒体话语空间为研究角度,考察了"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这一个案中"家暴"叙事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认为"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存在偏向的问题,"家暴"议题中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核心议题属性未能得到设置与公共讨论,其"家暴"叙事是去性别化、去政治化的。  相似文献   

8.
政策试点的推广离不开话语的媒介,而相关研究却对此缺乏讨论。对此,本文尝试揭示政策试点推广过程中的话语机制。具体而言,试点推广的实现有赖于话语文本的媒介和生产,进而在试点方、传播方和学习方三者之间实现先由实及名再由名及实的转换过程。其中,合法性机制关系到由实及名的成败,而述行性机制则影响着由名及实的落实。以此为基础,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和讨论了,试点推广中的话语机制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名实分离问题,并由此影响试点推广的最终效果。最后,本文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对相关话语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并由此对于试点推广中的话语问题在实践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据21世纪三次“中国人的性”的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1世纪中国人的性骚扰情况突出表现为:实际发生的性骚扰在减少,但是人们对它的担心在增加;利用职权的性骚扰其实很少;相同性别之间的性骚扰也存在.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反对性骚扰的话语”已经强势介入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国民的主体建构与这种话语大相径庭.而双方的冲突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社会中的权力、社会性别与性三者之间出现了新的相互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公共领域开始向网络公共领域转型。目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公众在网络公共领域可以就其关心的社会公共问题相互交换意见、表达政策诉求,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推动政策议程设立。网络公共领域对政策议程具有双重影响,如何扩大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公民参与,规范参与行为是优化政策议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政策扩散是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多聚焦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而对政策引入之后的具体过程关注不够。政策采纳之后进入实施过程是政策扩散的重要阶段,并对其扩散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扩散过程呈现出实践层面的推进和创新、制度层面的设计和拓展、理念层面的构建和传播,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促进,又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和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张力,弱化了政策扩散的持续性和绩效。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在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扩散过程中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动力,制定统一有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引导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彩霞 《传承》2014,(6):72-74
互联网是公民话语表达的重要平台。在网络化的背景之下,公民开始通过网络话语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并与政府部门进行话语互动,主动地参与到政策过程当中。网民有效掌握话语权对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性骚扰问题早已脱离了国界的限制,成为全球共同打击的侵权行为。性骚扰产生的原因,以及又将呈现何种扩张趋势,我们需要关注。从自然生物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社会文化结构理论、道德沦丧理论和经济分析理论五个层面展开分析,可阐释性骚扰产生的成因;从性骚扰在地点、对象和方式的扩张三个层面分析性骚扰的扩张趋势,可知性骚扰问题发展的严重程度。可见,对性骚扰问题的规制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4.
政策的生命力贵在落实,再好的政策不予以执行与落地,自然也只能沦为"僵尸政策"。"僵尸政策"危害颇多,防范"僵尸政策"刻不容缓:要让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积极提倡协作治理与网络参与;打造公共价值观,建设服务型政府。避免让好政策流于形式、止于文件,要让好政策接地气、有人气,让政策红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性骚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性骚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参照世界各国对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规定,我国应在制定和修改民商法律时,正视性骚扰问题,并加以合理、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岭南学刊》2011,(2):20-26
按照话语民主的基本理念,理想的政策过程应该是在开放治理体系所生成的公共能量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基于平等的话语权在公开协商的基础上运用自身及其所代表群体的言说能力展开利益博弈并进而影响政策产出的过程。按照话语民主理论的观点,政策议程建构过程正是多元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进行政策言说的着力点。基于政策议程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我国政策议程创建形式应是相融型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性骚扰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预防和制止高校性骚扰的发生,创建文明、和谐、平等、友爱的校园环境,中国高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机制十分必要。文章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政策,提出中国高校应明确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建立完善的性骚扰预防和处置机制。希望不断完善预防和制止高校性骚扰的国家法律政策,对高校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组织反过来在中国政策变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辨析超国家组织的"超国家性"和国际组织的"国际性",提出了国际组织在跨国政策转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在实证上,文章研究了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中国小额信贷政策制定中的作用。UNDP在最近十多年间有策略地向中国政府推介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过程中扮演着信息传播者、政策试验室和政策顾问三方面角色。另外,国际组织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转移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主权和政策价值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丁怡 《求索》2012,(2):54-56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发布标志着长期照顾制度建设正式启动。现有研究和政策话语肯定了照顾责任公共化对保障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并从"孝道"等传统出发主张长期照顾制度建设应以家庭为基础。然而在进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制度设计时,非正式照顾服务活动对家庭女性成员工作、生活方式及相关社会权利的负面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在阐释照顾责任公共化逻辑的基础上,论述了家庭成员非正式照顾工作女性化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并从性别视角分析了长期照顾政策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明 《桂海论丛》2007,23(4):42-44
传统的政策规划与政策分析研究,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公共问题的本质及界定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些美国公共政策研究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关注公共问题的界定方式与政策分析各个环节的关系。这种通过公共问题界定来分析政策过程的视角,对理解议程变化、政策变迁、政策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