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具有国族意义的中华民族却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近代中国国族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主观构建。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的国族构建蕴含着国族构建的一般特征,但也展示出特有的构建路径与模式,这种特定的构建道路也影响和制约着国族的基本形态。经过近百年的构建历程,中华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国族构建的历史任务,从一个传统的自在的民族,逐步转型成为具有国族意义的现代民族。但中国的国族构建仍然是初步的,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甚至是不完整之处,中国国族建设的任务仍然繁重。回顾国族构建的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国族建设的顺利展开和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赵晓华 《求索》2014,(12):184-187
清末民初曾经几次兴起女着男装现象。作为拟男化的重要表现,女着男装既是国族危机下新女性的形象建构,也是性别解放思潮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此外也体现了大众文化中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对旧伦理的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女着男装逐渐从国族危机、性别平等的符号回归为大众文化下的一种审美取向,体现了近代女性在身体政治方面的不断觉醒,不过,在不同时期,女着男装均受到了男权社会的抵制。  相似文献   

3.
对于近代中国女性而言,"解放"大约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解放之意义,恰恰因为时人将之置于困顿的对立面,因此不谈近代女性困顿话语的形成以及打破困顿、走向解放的践行,我们便无法真正理解"解放"的涵义。文章以晚清自五四时期为历史时段,勾勒近代传教士、国族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女学生等各类群体以不同文类、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困顿感,以及近代女性出入婚姻、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实践,探讨近代困顿-解放话语的最初形成以及近代女性打破困顿、实现解放的初次践行。唯有困顿存在,解放才有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平 《思想战线》2020,46(1):106
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 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 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国族的一般机制, 体现出国族的一般性特征。 中华民族所蕴涵的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一系列机制的构建和成熟, 对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所必须的现代国家制度、 社会结构等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发挥了根本性的影响。 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的今天, 中华民族的地位和状况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并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不可或缺性, 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重要的时事摄影期刊,《支那战线写真》记录了1934年至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战争中的具体军事战线、战役和战况。《写真》在营造中国妇女、儿童与"解放者"日本军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中日两国妇女、儿童互帮互助等生活场景方面费尽心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妇女儿童特定的性别年龄符号虚构和平友好场景,营造舆论攻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但是最终仍旧不能挽回其失败的命运。《写真》等时事摄影期刊上刊登的炫耀武力、破坏和平的照片,反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证据,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接受历史的公正审判。《写真》还呈现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跨国、跨文化性别关系的别样图景。  相似文献   

7.
2019年以来,台湾地区蓝绿恶斗不断、两岸对立加深,在内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岛内民众的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产生了显著变化。一、2019年台湾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变化情况2019年以来,台湾多项统"独"意识和国族认同民调显示,岛内民众两岸统一意识和"中国人认同"双双下滑。  相似文献   

8.
刘慧姝 《思想战线》2005,31(4):120-124
麦克因斯的性别理论揭示了现代性与性别身份的关系,并认为性别主导着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在于为真正平等的公共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艰巨的斗争.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政治,系统地瓦解了父权制,为女性斗争创造了条件,同时,反对把"个人的"看作"政治的",提出只有在一种更平等的性别分工前提下,才能谈社会性别身份的解放和发展自我人格等话题.  相似文献   

9.
3、所谓建立“和平区”。达赖的“五点和平计划”,为迎合西方听众的欢心,表示要让西藏成为亚洲大陆大国之间的缓冲国。姑且不论这种表态本身就是分裂中国的赤裸裸的言论,翻开西藏史书,自部落联盟时代至西藏和平解放的约两千年间,战争连绵不断,其中有部落之间的战争,藏王与大臣之间的战争,平民奴隶发动的战争,吐蕃王朝后裔之间的战争,万户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如果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场域,以"形式生成"与"精神成长"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通过从初生形态到发展进程的探讨陈述新诗的生成、发展,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诗歌现象与诗人进行"点击"似的阐释,可以粗略地勾画现代新诗"形"与"神"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1917年至1925年为诞生期(或者尝试期),1925年至1937年为成长期,1937年至1949年为战争期.  相似文献   

11.
张娜  刘江薇 《传承》2010,(21):102-10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台湾省籍问题被挑起与从"中国民族主义"向"台湾民族主义"转换的"新国族"打造有关.外省作家的文学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状况的回应,而他们对家族及国族历史再现的游移同样是中国民族主义叙事模式在当代台湾的命运表征.本土化的论述为外省作家回顾家族与国族历史提供了"历史性机缘",剧烈变化的时代瓦解了他们之前的历史观念,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替代性历史叙述又与他们的思想情感有所阻隔.徘徊于两种论述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的历史书写成为一种双向的抗拒与暖昧的战斗.本文从家族书写中对父辈历史的再现、外省第二代的历史感知与现实认同、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及意识形态危机三方面论述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历史书写与家国想象.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杨联芬新作《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为讨论对象,重点以其中包含的女性解放内容为论述中心。该书性别视角的介入使得现代化进程中被遮蔽的无声的、弱势群体得以呈现。对被忽略的爱伦凯"母性论"的重新发掘是该书另一大特色,作者受"母性论"和关怀伦理的影响重提"贤妻良母",是基于历史情境的纠偏的、策略的表达,并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纵向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及特点。结果发现,性别观念总体上趋于现代与平等,但在社会分工与文化规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及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渐渐摆脱传统的桎梏。相比而言,城镇女性的性别观念更为现代,农村男性的性别观念更为保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越高,性别观念越现代;但是,性别观念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国族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国族需要具有自主性,需要成为追求各个族群公共利益的独立的行动主体,遵循超越于族群特殊性的公共文化道德理想。国族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国族具有自主性才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赢得各民族的认同,才能为公民的自主性提供共同善的根基。“中华”是一种超越性的公共精神和自主性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自主性的建构是在使公共利益成为国族行动的依据,是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现代自主性的建构需要确立个体反思的主体性,肯定“中华”观念的合理性,确立各民族成员政治身份的同一性与政治参与的个体性,实现中国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民众权益的公平和平等。  相似文献   

17.
我们热烈拥护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地区所制造的战争威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是不能动摇的,中国人民尤其  相似文献   

18.
晚近学界对何震的研究,大多强调了何震的无政府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话语的分离,不同于她同时代之进步男女知识分子的女权主义热衷于国族现代性,何震却不局限于国族主义、种族中心,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私有制,主张终结所有社会强权特权,达到完全的社会平等。本文以为,要理解何震的女权主义何以能跳脱国族中心及资本主义私有制,除了性别立场,还需要无政府共产主义的视野。此外,我们也需要把何震的女权主义放在晚清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脉络中,其理论与运动是紧密联结的,知识生产模态不同于其后学院女性主义论述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建设,即中国的国族建设,是由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而引出的一个重大命题.肇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画上了句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实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于国家的制度安排.民族国家构建了国族,国族又承载着民族国家的制度结构.而国族是政治构建的产物.反观中国的国族建设,“应有”与“现有”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建设.这是一项筑牢国家政治安全根基的基础性工程.推进中华民族建设,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更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国族建设之路.其中,还必须处理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6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性别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以色列、冰岛和中国的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视角深入探讨了各种性别研究议题,其中包括现代西方性别观念的历史流变,如何在当代哲学视域中加强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解决当代中国性别问题。一、性别观念的流变及启示美国常青州立学院教授斯蒂芬·库恩茨从历史学角度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