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束 《瞭望》1989,(49)
宫竹心是何许人?查新版《鲁迅全集》注释,仅知他笔名白羽,山东省东阿县人,生于1899年,病逝于1966年。早年曾与鲁迅交往。他曾任北京《国民晚报》、《世界日报》记者、编辑。先前曾在北京邮局工作,因爱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与鲁迅通信,深受影响;但后来又迫于生计,转变方向,成为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家。当时在华北,  相似文献   

2.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林语堂都是中国20世纪初的翻译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他们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标准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差异.对比研究两者的翻译思想之后可以发现,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不同态度使他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4.
谢狱 《瞭望》1988,(45)
中国新兴的版画,成就巨大,这是和鲁迅先生的热心倡导分不开的。鲁迅热爱版画,则是由来已久的事。知堂老人晚年写的有关鲁迅童年时轶事,每多这方面的记述。 我们记得,1933年间,鲁迅与郑振铎合编了《北平笺谱》以后,兴致颇好,两人决定继续合编《图版丛刊》,拟介绍宋、元、明以来中国彩色和单色版画于世人。目的是:一、让中国的现代画师了解中国古代人物、屋宇、器物,免得他们误把广东饭馆的现代器物当作唐代器物来描绘;二,让外国画家了解古代中国的风俗民情,免得这些艺术家“画五六百年前的中国人,也戴红缨帽,且拖着一条辫子,站在牌楼之下,而远处则一定有一座塔。”(鲁迅语)  相似文献   

5.
郭红敏  卫红春 《侨园》2013,(6):70-71
<正>《铁流》成为代表作在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有一座土木结构的两进庭院。1897年8月11日,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曹靖华就诞生于此。如今,这里已成为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曹靖华从小跟着父亲曹植甫读书。曹植甫为人刚直,反对守旧,力持创新。20岁时,他赴陕州考中了晚清秀才。他本可以得到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看到家乡愚昧,便回乡设校授徒,教化育人。曹靖华少年时受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在开封省立二中求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并被选为河南省学联代表,赴  相似文献   

6.
《民主》2020,(1)
正1915年2月14日,鲁迅日记有一段记载:午前往章师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舆、季巿、彝初皆至,夜归。章师即章太炎。当年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攘夺国权,妄图复辟的祸心,被当局软禁于北京贤良寺。鲁迅是众所周知的章门弟子,而马叙伦1911年夏经章太炎介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所以他们结伴去探望章太炎,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同年10月22日,鲁迅将他跟周作人共同辑录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寄赠马叙伦。这是一本关于绍兴的乡邦文献史料,记述了浙江的风土人情,也记述了会稽的先贤轶事。马叙伦是浙江杭  相似文献   

7.
房向东 《各界》2010,(4):32-32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能折射出为人父母者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点上,胡适和鲁迅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胡适希望他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做最上等的人”;鲁迅则较有平常心,他在文坛行走多年,见多了正人君子们的种种丑陋嘴脸,看够了上层社会的堕落,  相似文献   

8.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9.
走近鲁迅     
金色的阳光映照着雄伟的花岗石工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定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闪闪发光;鲁迅先生的铜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间,犹在阅尽人间世事。我又一次忙里偷闲匆匆来到这里,默默地凝望着鲁迅先生遗像,静静地回忆着先生对我的教诲,给我的精神力量,包括对我的“解剖”自从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移至此并重建以来,只要有可能我总会常到更名后的鲁迅公园来,在先生像前轻轻地放上一朵小花,无声地背诵着先生的《自嘲》诗或别的沉甸.沿着墓道缓步走着想着,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都能汲取精神力量。1956年迁移的情景至今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打官司     
舒展 《民主》1997,(11)
鲁迅一生使用的武器,就是他那一支“金不换”的笔;而以法律为武器,与强敌对簿公堂,却仅有一次,那就是1925年同他的顶头上司章士钊(因免除鲁迅佥事职务)的那场轰动全国教育界的官司。在以法治国的今天,重温此案,显得格外新鲜,意味深长。 1925年5月,鲁迅与沈尹默等七教授发表了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正义斗争的宣言。教育总长章士钊命令解散该校,并要免除鲁迅的佥事职务。  相似文献   

11.
华嘉 《民主》2011,(5):45-47
许钦文(1897-1984),原名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等,浙江绍兴山阴县东浦林人,其父许岳钟为清末秀才,在家开私塾,课业授徒。其母田氏,为酿酒家女。5岁时,父亲开始教他识字,后人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创办的东浦热诚小学读书。1913年.许钦文考人杭州铁道学校机械科,  相似文献   

12.
伏小刚 《学理论》2011,(27):88-90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两位重要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文学研究忽略了存在于这两位作家之间的互补性。试图对鲁迅和沈从文的文与人展开文化价值方面的梳理与比较,通过对不同思维理路的分析,提出他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进而指出鲁迅与沈从文的人与文近于一种优秀的文化生态组合,一种完美健康的文化—心理模式,以期建立某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人文价值、人格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蒋梦麟卞东流鲁迅与蒋梦麟,是浙江同乡,两人相识而交往较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究一下的。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曾留学美国,师事杜威。回国后做过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新教育》月刊,1927年他做过浙江省教育...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颜值     
张宗子 《各界》2019,(15):16-19
  相似文献   

15.
陈漱渝 《民主》2014,(1):52-53
<正>鲁迅最熟悉的是日文和德文,能读能译,日语说得相当流畅。在留日期间专门学过俄语,对世界语也极感兴趣。鲁迅说:"我于英语是漠不相识。"(《〈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但这是过谦之词。实际上,鲁迅学过英语,能用英语简单会话,还根据英文书籍翻译过少量文章。鲁迅17岁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就学过英文,"一星期中,几乎有4天是英文"。虽然只有半年,但毕竟打下了一点基础。早年他翻译英国作家哈葛德《红星佚史》中的  相似文献   

16.
卜束 《瞭望》1991,(46)
鲁迅先生对于文艺界涌现的进步青年,一向采取关怀、爱护、支持的态度。这从他对未名社、莽原社等社团以及三十年代左联中的青年作家无比热情就可以十分了然。早在一九一九年,傅斯年以北京大学学生身分主编《新潮》月刊时,由于刊物编得颇有新意,鲁迅就曾竭诚赞美。当时他在  相似文献   

17.
雪丽 《侨园》2012,(12):40-4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思想敏锐,行动果敢,著作颇丰,被尊称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降生时,其祖父在京为官,当得知抱孙子的喜讯时,恰逢友人张之洞来访,便给孙子取名为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周樟寿,字豫山。当鲁迅7岁进私塾学习时,因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突然从窒息了很久的黑屋子里解脱出来,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诱惑力,于是他朝着最先给予吸引的地方奔跑,总想离黑屋子越远越好。可是,一旦远离了,回过头瞧,发现选择的路并非最好。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新诗     
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像一座伟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诗歌方面,鲁迅也进行过大量的工作。鲁迅是诗人,是外国诗歌的辛勤介绍者,并且终其一生,在诗歌领域中进行着理论和批评,引导新诗向健全的路上发展。 不过,这些工作被他的主要活动——小说和杂文的写作遮蔽了。1949年以后,出现了一些对鲁迅诗歌的笺注和论述,这是令人兴奋的,但在发掘鲁迅的诗歌遗产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鲁迅曾经用各种诗体写作,其中使用时间最久、留存数量最多的当然是旧体诗。不过在“五四”时期,鲁迅也曾试作新诗。他曾自己说明创作新诗的动机:“我其实是不喜欢作新诗的——但也不喜欢作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