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2.
回望过去,胸怀天下的士大夫和心忧苍生的仁人志士,用铮铮铁骨捍卫山河与尊严,传承着《礼记》中"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士大夫精神和家国情怀。他们的品质,是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与坚守,谓之"气节",正是骨气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奋斗》2008,(9):60-60
《清人笔记》载:一个清代文人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买到了一方砚台,这块砚台太珍贵了,是岳飞曾用过的,因为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这两句话是出自《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思就是:不是说很坚硬吗,7怎么磨,也不会变薄;不是说很纯白吗?就是放进污水里,也不会染黑。表明了志士仁人应该具有的气节与操守。  相似文献   

4.
说气节     
浩扬 《党风建设》2000,(3):14-14
气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我们通常说的国有国格,人要有骨气。就是指要有气节。无论是对个人或组织,气节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品质;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就是国格。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一支革命军队,  相似文献   

5.
说气节     
王晓勇  若雨 《党风建设》2000,(12):14-14
气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我们通常说的国有国格,人要有骨气,就是指要有气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品质;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就是国格。作为一个革命的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有气节,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有了它,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有了它,革命就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诗经》里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甘棠诗》,是当时的老百姓怀念召公而作,诗文如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相似文献   

7.
正气,是指刚正的气节,也是指正派的作风或良好的风气。对个体而言,正气是一种人格,一种气节,是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对群体而言,正气是个体气节的集合。人人讲正气,就构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内核,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以正气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气节的民族。古圣先贤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追求的就是一种正气。孟子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讲的是正气。民族英雄文天祥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  相似文献   

8.
中央决定 ,在全国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作为“三讲”之一的“讲正气” ,其深刻内涵是什么 ?如何弘扬正气呢 ?一、弘扬浩然正气的深刻内涵“讲正气” ,就是“弘扬正大刚直之气”。“讲”就是“弘扬” ;“正气” ,即“正大刚直之气” ,也就是浩然正气。正气是与邪气相对而言的。由于时代不同 ,人们对正气内涵的理解也不尽一致。古人讲正气多指正直的气节 ,正义的精神 ,美好的志向 ,高尚的情操 ,浩然的风范。有了这种正气 ,就会“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相似文献   

9.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0.
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有一首响彻古今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扶今迫昔,再读正气歌,深为文天祥的雄贯日月、万古长存的凛然正气所感动。最近,中央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在全党领导干部中进行“三讲”教育,其中之一就是讲正气。笔者认为,正气,就是刚正的气节,正派的作风,光明磊落的品格。有没有正气,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标志。要为社会作一点贡献,赢得人民的尊敬,挺直脊梁生存,就必须树立正气。  相似文献   

11.
谈恭敬     
古人在《日省编》一书中曾提出“居官四勿”的观点:“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子孙祸福之报应。”  相似文献   

12.
李培超 《党课》2010,(14):83-84
气节即志气、节操。外在指形象,内在指品质。气节,是人的第二生命,丧失气节的人,就像断了脊梁的可怜虫,梃不起腰、昂不起头,很容易在困难、阻力、压力以及歪风邪气面前栽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传统美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不仅是道德箴言,也是人生真理。  相似文献   

13.
诱惑面前可以检验一个人。明末的陈老莲,是位很有气节的人。清兵破城,将他掳去。清兵将领神慕其名,要他作画,他不画;许以黄金,不画;许以高官,不画;最后送来美女,他痛痛快快地画了。前两者,陈老莲都过了关,经受住了诱惑,人们要说,他是个不爱钱、不图高官厚禄有气节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挡不住诱惑,丧失了气节。这里说的就是一个承诱系数,节操也是个易碎之  相似文献   

14.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人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这里面学问很多,“勿以无过为贤”应属其一。“勿以无过为贤”,反过来说,就是要善于在“有争议”的干部中选拔人才。所谓“有争议”,就是领导、群众评价不太一致。这类干部大多有个性、有魄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从而引起争议;或者因在工作中打破了常规和平衡,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成为有争议的对象。近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都干出了一番事业。但也确有少数干部,当初“上台”时“没争议”,虽在新的岗位上政绩平平,德与才上均乏善可陈,但四平八稳、八面玲珑,没有显著政绩也没有突出错  相似文献   

16.
徐劲松 《世纪桥》2007,(6):85-86
《边城》在时间上的特征就是它的无时间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对于古老传统的倾心上,它是叙述主体所倾向的时间,可谓之“叙述时间”。另一个就是作品中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叙事时间”。而无时间性在作品的这种双重时间里是本质性的。梦幻也不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事件,而是作品的整体倾向和特征。并且,这二者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7.
说“气”     
中华传统很讲究“气”。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之说,“望”是观察人的气色,“切”就是切脉,切脉的部位也叫气口。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可见,“气”对人是何等重要! 古人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源。东汉的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孕育万物,气无处不在。天上有云气,地下有地气,天地之间弥漫的是空气。人们出行要看天气,种庄稼要分节气。春夏秋冬,早午晚夜,风霜雨雪,浓淡干湿,金木水火土,二十四节  相似文献   

18.
会同之名,似有王者之气。《周礼·春秋·大宗伯》云:“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意为帝王接见诸侯大臣,个别见叫会,集体见叫同)。”《论语》中也有“宗庙会同”(原分别指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和诸侯会盟之事,借指国家、君王)一语。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会同及其周边地区就没有建立过国家,何来帝王呢?晋代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神农生黔中。”会同古属“黔中”,这是历史文献中会同与神农炎帝关系的重要记载。县名与此联系起来,“会同”之帝王恐怕只能是神农炎帝了。  相似文献   

19.
活出尊严     
何谓尊严?《辞海)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一个没有尊严的人,就无法与世人平起平坐;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也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一个民族需要尊严,一个人也需要尊严。 尊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昔日,尊严就是苏武牧羊19载一刻不离身边的旄节;尊严就是文天祥用生命写成的《正气歌》;尊严就是卢沟桥畔中国守军还击的隆隆炮声;尊严就是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傲立苍穹。尊严是有代价的。为了尊严,李太白宁肯一生浪迹天涯,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惜亲自躬耕田间,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为了尊严,叶挺决不从“狗洞子里爬出”,朱自清宁死不吃嗟来之食;为了尊严,王铁人“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毛泽东立志:“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相似文献   

20.
转换电视频道的时候,见一县电视台又在广而告之,说它们的政府又要举办一个遍及中国半壁河山的什么文化节。自从《刘邦文化节是什么节》和《嫦娥奔月20000周年纪念》等文章在《人民日报》、《杂文选刊》等报刊发表和转载后,我就以为这类名声不佳的“文化节”已成为过街老鼠,只有人人喊打的份了。然而,正是这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偏偏有人喜欢。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喜欢这类“文化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