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由于邓小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结束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为摆脱僵化体制的束缚,建立起充满生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近十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最主要的焦点集中在股份制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个抽象观念上。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股份制改革也摆脱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抽象争论。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都强调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即: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本质上是“中性”的。这主要是由市场  相似文献   

4.
王继宣 《团结》2003,(4):17-19
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在政治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几次思想解放,在实现全党工作重心根本转移的条件下,主要是促使人们在经济方面一步一步地从凡事都要问“姓社姓资”(包括“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相似文献   

5.
合力攻坚     
《瞭望》2010,(9)
<正> 它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创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横空出世,中国人为之振奋,终于可以摆脱姓资姓社的纠缠,可以理直气壮地搞市场经济了。  相似文献   

6.
陈琪 《党政论坛》2013,(7):62-62
21年前蛇口竖起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引领全国摆脱了一场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书写了举世惊叹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变化,而是涉及到多方面内容的观念转变。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价格杠杆,竞争机制等)配置有限的资源,调整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带有姓“社”还是姓“资”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是,在这股“热”中,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先冷静地审视思索一番,科学地认识这一“舶来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它运用到我们的企业建设中。首先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理论。毫无疑问,企业文化理论来自西方,但却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借鉴企业文化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换脑筋,摆脱“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克服单纯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登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着眼点中共(?)樊市委办公室辛习:当前解放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一是从姓“社”姓“资”中解放出来。目前,一些同志思想仍然不够解放的重要原因,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疑虑,对股份制的议论,对市场经济的不以为然等等,说到底还是姓“社”姓“资”的问题没有解决。解放思想,首先应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二是从“慢”还是“快”中解放出来。现在一提快速度、高速度,就有人担心会诱发“大跃进”,会再来一次治理整顿。事实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同加大改  相似文献   

10.
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日前在上海考察非公有制经济时,号召非公有制企业再也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局面,而要努力开发产品,开发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做大。这是这位全国工商联主席再次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出的呼唤。非公经济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改观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在理论和政策上突破了姓公姓私的问题,并使非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由“补充”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在不久前结束的新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来自非公有制  相似文献   

11.
国企改革:克服姓“公”姓“私”的疑虑○林康一、国有企业现状及其改革的势在必行目前,国有企业出现了很不景气的局面。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如设备老化、历史包袱沉重、富余人员多、竞争对手蜂起、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对新的改革准备不足等。而这些还只是客观原因,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最近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澄清糊涂认识,避免在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上纠缠不休,对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礼春 《侨园》2012,(8):56
《百家姓》上没有“让”姓记载,但在中国的土地上,又确有为数不多的“让”姓存在.这“让”姓何以源来,几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一直是个谜.笔者最近在湖北老河口市妇幼保健院让庆秋医生家中,终于得以解开这个谜.年近古稀的让庆秋医生告诉我:“让”姓系明惠帝建文皇帝之后.  相似文献   

14.
日前《南风窗》总第206期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共“十六大”注定要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因为在又一个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到来的时候,“十六大”“是中共在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开创新局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都是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二大”,经济建设确定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十三大”,确立100年都不动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告别计划经济;“十五大”解决了姓公姓私问题。“十六大”呢?被舆论称作“智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写的《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列举了2002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七大趋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使中国驶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快车道.但是,改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改革的合法性产生怀疑.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对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之间关系的误读,错把经济体制改革当做改革的全部,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做全部改革的目标.其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这就不仅需要改革经济体制,还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而实际的改革恰恰缺乏这样的理性认识.因此,必须在理性指导下,转变改革观念和改革方式,深化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藉此巩固改革成果,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些人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产生腐败的根源。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源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偏见。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于是,当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有人就把腐败现象统统记在市场经济帐上;一提反腐败,有些人就认为是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限制和“纠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登     
别拿市场经济当“靶子”河南省储备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张凤清:近几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认识,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把思想领域、现实生活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结果,因而在政工思路和实践中总是拿市场经济当“靶子”,一开口就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消极现象”。由于只见“消极现象”而无视其积极影响,因而总是摆出“批评”和“防御”的姿态,把“批”与“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生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说,无论是问答、交流、解疑、释惑,都离不开口。口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用处可谓大矣哉!难怪有人戏称我们为“口力劳动者”。“口力劳动”本属中义,不含褒贬。但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不知不觉却取得了贬义身份,并由此衍生出了政工干部姓“吕”、姓“品”、姓“器”之讥──姓“吕”说的是政工干部是两张嘴,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怎么说怎么有理。姓“品”说的是政工岂止两口,有时还得再加一口,说话更没准了。姓“器”呢,不仅又多了一口,而且中间是只狗,更是由讥笑而进入了谩骂。作为政工干部应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这将使我国的经济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进入按自身规律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能有效地克服旧经济体制造成的种种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我们面临的已不仅是一个功能简单的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来,围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人们的思想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可是二十年来,每当出台重大的改革措施,总要伴随着认识上的疑惑和理论上的纠缠,而且表现形式几乎如出一辙,即所谓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这种未有行动,先就对意识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