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民族地区的传统农业在哺育各民族创造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构成了人类农业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将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传统农业已被高科技农业所替代,云南各民族的传统农业就显得异常的步履缓慢了,表现出其多方面的不适应性:一、长期处于一种与科技绝缘的低层次开发状态云南民族地区的传统农业可分几个层次,即有原始型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其特色是刀耕火种、轮歇游耕、耕地不固定,形成“地随山转,人跟地走”的生产方式,当然其中也夹杂已经固定耕地、使用铁制农具的耕畜为主要役力、放养牲畜这…  相似文献   

2.
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简称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统称之为山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山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游耕游居、种植罂粟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与所在国的主体民族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山地民族问题已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民族问题,引起了有关各国的重视。缅、老、越、泰等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东南亚半岛地区各国的疆域基本上都是由沿江、沿海平原和内地山脉组成。这些国家民族分布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比较先进的主体民族…  相似文献   

3.
紫萍 《今日民族》2007,(1):42-46
尹绍亭,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教授、博导,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人类学、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近几年来,分别主持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湄公河流域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东南亚民族生态的比较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个人专著。主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边地文化丛书》、《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等书。其中《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4.
山地生态是制约我国西南山地农耕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南为代表的山地生态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活跃,参与农户多,但流转总量不大,占比不高,分布不均,流转方式与短期出租为主,流转价格较低并且差距较大。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具有解决部分中老年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抛荒地复耕和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土地实际产出和地力下降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应用困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土地产值有限等与山地生态有关的因素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加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入手,破解山地生态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东亚水稻栽培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七千年到四千年的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这里的居民中有包括今傣族在内的古代百越族系。他们在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实现了种植早稻向栽培水稻的发展。直到今天,居住在云南和东南亚接壤两侧的景颇、布朗、拉祜、佤、哈尼等族,正经历着由撒播早稻过渡到水稻栽培的道路,其中大部分哈尼族早已在高山垦辟梯田种植水稻,而多数佤、布朗等族则主要经营刀耕火种农业。  相似文献   

6.
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是云南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陈丽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现代社会已不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了,而是依靠科学发展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身条件受到总的智力和与这种智力相适应的教育的控制。"这就阐明了教育与科学、智力的...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中国西南边疆省份,地处东南亚半岛和西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学者通常以红河为界而把云南分作两个部分:红河以东叫作滇东高原,以西则称滇西南山地。滇东高原和中国内地交通比较便利,秦汉时代便有汉族移民,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相比之下,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民族文化,滇西南山地都远比滇东高原复杂和丰富。滇西南虽统称为山地,然而其间的地域差异也是很大的。大致划分,则有迪庆高原、怒江峡谷、南部山地、红河山地和东南山地五个地域。本文欲从地域研究的角度谈谈滇西南山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业的情况及其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钱宁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山地,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近代以来,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改变了这一民族原有的宗教信仰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属于本民族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和属...  相似文献   

9.
瑞丽,这只昔日沉睡的金孔雀,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展翅腾飞了。如今,这座新兴的边境城市商贾云集、宾朋相会,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成为云南边睡一颗璀璨的明珠。昔日的瑞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疆小县,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占全境面积76%的民族聚居山区,农业经济更加简单和原始,各民族基本上过着半耕、半狩猎、半采集的原始生活,农业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生产力极其低下。今天的瑞丽山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后,逐步开创了新生活,继而,又解决了温饱…  相似文献   

10.
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框架 ,贵州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之下 ,表现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和“丘陵稻作农耕”三种类型 ,其各个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文化标示自成一体。千百年来 ,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 ,也在不断发生更替或转型 ,它们共同丰富了贵州的农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云南的少数民族,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民族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极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异。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民族教育带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当共和国的旗帜在云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升起的时候,分布于云南边疆的侃、拉枯、景颇等民族,还处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的状态,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形态的家庭族群教育的形式,只传授一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站立起来的人民,在改造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造。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  相似文献   

12.
李诚 《创造》2019,(2):7-13
从我国民族构成与分布情况来看,云南民族特色鲜明,民族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和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云南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经验”,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和认同。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也进入到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独龙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因居住在独龙江流域而得名。千百年来,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西北部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被高黎贡山阻隔,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几乎与世隔绝。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独龙族成为56个民族中的一员,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族目前有60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地  相似文献   

14.
芭蕉箐是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东村乡石桥村委会下辖的7个自然村之一,它是云南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村寨,海拔1 840米,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牲畜养殖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人口39户,131人,全村皆为苗族.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已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全面推开。西部大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际就是民族地区的开发,民族的开发。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因素,并与其他因素有机结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最佳选择。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因素主要显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即民族地理分布位置的边缘性、民族群体分布的多样性、各民族人口及其成员行业分布的差异性、民族发展的滞后性和发展的不平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症结集中表现为这些地区的金融排斥态势日趋加剧,进一步使其金融发展从宏观到微观都呈现出弱势格局.表现为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金融机构供给不足、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因而其金融普惠机制的建构就显得急切和必要. 一、云南民族地区金融排斥态势 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指在金融体系中某些地区和群体缺少分享金融资源的一种状态.本文按照金融排斥的成因,从五个主要方面分析云南民族地区的金融排斥态势. 1.云南地理排斥态势分析.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民族地区多分布在经济落后、自然关系仍占很大比重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金融服务机构,但其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仍偏少,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落后.所以金融地理排斥的特征在这里特别显著.  相似文献   

17.
自元、明至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云南藏区的回族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强势的藏文化逐渐融入其原有文化中.这些藏区回族在吸纳藏文化的过程中,也奠定了藏一回两个民族和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从文化变迁理论来看,文化是族际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超越族际边界羁绊的一种动力,不同族群的文化变迁与族群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藏区回族(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藏族和回族文化的亚文化,其群体也形成了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18.
好听好看     
《今日民族》2001,(1):49
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我们将拿出一个小篇幅来专门介绍一些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我们的读者服务。欢迎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期待更多的人也能参与进来,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与民族相关的图书介绍给别人。 《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作者尹绍亭,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民族学研究和教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少数民主的刀耕火种无疑联系着愚昧、落后,欠发展、不文明,但在人类学者的眼中,刀耕火种则是一种联系着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特殊农业…  相似文献   

19.
绿春境内的拉枯族有“拉枯西”(黄拉信)和“拉枯纳”(黑拉格)两种,分布在平河、半坡、骑马坝、大黑山、牛孔等五个乡的33个自然村,共611户3444入。解放前,拉站同胞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刀耕火种为主,辅以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他们没有固定的村落,各自随着刀耕火种山地更换迁居。住房极其简陋,多为用茅草、芭蕉叶搭成的窝棚。“猴子没有家,拉枯没有地”,这句话真实反映了解放前拉枯族的游耕生活。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拉袖同胞十分关怀,组织民族工作队踏遍深山老林,寻找拉桔同胞,经过长期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拉桔同…  相似文献   

20.
周琼 《思想战线》2001,27(5):128-132
在自然经济时代,农业作为"本业"历受统治阶级的青睐,从而产生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农业思想.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历代官员在治滇过程中都形成了各不同的农业思想.其中,在清代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治滇的农业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这不仅是整个封建社会重农意识在他身上的体现,也是云南农业生产极端落后且急需发展的状况在其思想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