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作为冷战时代的遗产,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去年10月,因朝鲜的核开发计划而酿成的一场危机,又使刚刚趋缓的朝鲜半岛局势再度陷入迷雾之中。众所周知,战后,美国一直执行敌视朝鲜的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对朝的做法虽有所变化,但实际上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始终没有脱离“不统不乱,不战不和”的底线。克林顿时期采取了“软着陆”政策,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布什  相似文献   

2.
王生 《当代世界》2009,(10):29-31
自2009年春季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可以说是跌宕起伏、阴云密布,朝韩关系更是针锋相对、风波频起。直到8月15日,李明博发表如果朝鲜愿意弃核,韩国政府将推动朝鲜半岛新和平构想,愿意通过政治对话来消除分歧的讲话之后,朝鲜半岛局势才出现自他执政后的首次缓和迹象。  相似文献   

3.
俄美关系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9·11”后双方关系大幅改善相比,现时的饿美关系却是摩擦不断,争夺加剧,有人甚至预言,俄美已在开始一场“小冷战”。 造成俄美关系这种落差的原因何在?据美国人说,这主要是由于双方关系的空洞化所致。意思是说冷战结束以来,美饿除了在反恐和安全以及能源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局势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为便于研究问题,笔者选择了一个角度,梳理出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十大关系,并简要地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称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评估已经结束,美国将恢复同朝鲜的谈判,就导弹问题、核技术和朝韩边境的朝鲜驻军规模等问题继续进行美朝对话。一个星期之后,即6月12日,美国与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进行了接触。观察家们纷纷认为,这次接触充其量只是朝、美双方就今后会谈的程序性问题进行磋商,但毕竟显示出在中断了近4个月之后,美国和朝鲜之间的谈判又将重新开始。这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所出现的令人鼓舞的事  相似文献   

6.
2013年年初伊始,朝鲜半岛就呈现一片乱象。在国际社会关注开年不利的半岛局势走向时,朝韩关系动态成为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因为导致近年半岛冲突频仍的原因,显然与李明博总统执政期间的朝韩关系紧张难脱干系;而金正恩继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和朴槿惠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也在本地区各方不堪压力的背景下承载了国际社会对双方关系和地区形势转圜的期待。但种种迹象表明,朝韩关系寻找出路的过程,注定是纠结而曲折的。双方如能均衡解决安全关切,将有利于半岛走向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美日三国关系:对亚洲安全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演变。表面上看,中美日三国关系是以美日为一方,中国为另一方的双边关系,然而对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全面分析表明,这一关系正在朝三角关系的方向演变。这一变化对于中美日三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局势总体运行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但推动安全困局发酵的因素依旧存在。朝鲜半岛局势继续表现为紧张与缓和交替的冷战状态,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的症结并未解决,战略互惠名存实亡。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基于东西方对抗与美苏争霸的大背景,前苏联以支持朝鲜作为远东战略前沿的方式确立了其在朝鲜半岛的主角地位。冷战后,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俄罗斯对半岛的影响力曾一度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仍是无以替代的,其在半岛问题上的作用也将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冷战后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变化为基点,对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演变、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定位以及它在朝鲜半岛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求对冷战后俄罗斯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土耳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国。但冷战结束二十余年,美土两国结盟的基础弱化,双方均未对双边关系进行系统调整和全面反思,导致近年来两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分歧不断,相互间的裂痕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同盟关系屡受挑战。显然,冷战语境下的同盟关系已无法准确定位当前的两国关系。然而,无论从历史惯性还是从现实利益看,美土两国短期内都不会颠覆北约框架下的同盟关系,但两国关系将会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不是对同盟关系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延续具有冷战性质的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 中美元首再次互动,美对华政策心口不一 8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双方就特朗普年内访华和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特朗普高度认可当前美中关系发展态势,认同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并愿同中方继续保持密切沟通.然而,双方刚结束通话,美国就举起拟对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调查的"大棒",并于18日正式援引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华发起专门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301"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和平繁荣与稳定的核心问题是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问题,而影响半岛局势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分裂为朝韩两个国家,外因是对半岛局势必然要产生深刻影响的日、美、俄、中四大国.中国是雏护东北亚和平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能够而且必须担当一定的角色,这是由中国在东北亚角色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后中亚成为美国打恐前沿阵地,美借打恐之机迅速实现了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美俄围绕各自在中亚的战略、军事利益及阿富汗未来地位等问题,在前台合作打恐的背后,展开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错综复杂的争夺和较量.中亚安全形势由此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俄罗斯各界认为,由于美国及北约的霸权主义行径,使得目前俄美陷入了新的冷战状态甚至更糟。俄2015年版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美国和北约列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对此,俄各界深感忧虑。在俄美关系紧张的新形势下,中俄关系成为平衡世界局势的关键因素,由于其固有的欧洲心理俄罗斯仍然不会从其长远目标中放弃欧洲。  相似文献   

15.
朝鲜将往何去?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究竟怎样?六方会谈的前景如何?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将采取什么模式?这些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者瞩目的焦点。近期,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4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着重分析、探讨了这些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包括外交部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外交部前驻日大使徐敦信,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杨和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詹姆士·舍弗教授,美国区域安全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曼苏罗夫教授,韩国汉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郑在浩教授,  相似文献   

16.
布什政府下一步军事战略的走向已逐渐崭露端倪,而冷战结束后世人一直在议论的可能事态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美国正结束所谓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军事力量部署,调整其国家军事政策指导,其军事战略重心正在日益明朗地向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倾斜和转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美修订安保条约之后,日美军事关系获得了很大提升,一方面,美国抓紧对驻日、韩和西太平洋地区美军的装备及训练现代化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根据  相似文献   

17.
一、局部战争和地区热点会如何发展?阿富汗仍有零星战斗,伊拉克战争也不会因萨达姆被捕而很快结束.萨达姆被捕对伊拉克的抵抗活动是很大的打击,但不会就此而停止.美国设想的伊拉克政权重建和经济重建仍然困难重重.在重建问题上还将触及伊国内各派别的利益和美欧在中东的利益,矛盾将更加复杂.巴以冲突、伊朗和朝鲜半岛为当今世界三大地区热点.美国在伊拉克难以脱身,客观上为谈判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这三大热点问题都十分复杂,牵涉的方面也很多,年内不大可能解决,估计会出现紧张一阵、缓和一阵相互交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边缘策略”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每一步都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与危机。美国与俄罗斯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上的战略博弈日益升级,大有第二次冷战随即爆发之势,俄罗斯总统6月3日宣称与西方的一场新军备竞赛和冷战已经开始,并宣布俄罗斯将把自己的导弹瞄准欧洲,作为对美国在欧洲实施导弹防御计划的报复,美俄间会不会因此而陷入第二次冷战?人类最理智的时候,往往就是别无选择的时候,于人如此,于国亦然。本文将对这一热点事件背后美俄双方的战略考量进行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了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建立"和谐亚洲"和"和谐地区".这是中国政府关于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对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所倡导的一系列外交新观点的深化和全面总结,这一理念昭示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0.
政党政治一直是西方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构件之一。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与阶段。2016年至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众多举世瞩目的政治事件进一步反映出西方国家以政党为组织核心和运作载体的政治形态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形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何在?政党政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各国自身以及国际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它将在未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研究员就此进行深入对话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