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设置要动静结合,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下,要突出"四类课程",并辅之以配套的教学改革;在分类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政府要出台有利于企业人才入校的优惠政策;在构建面向专业群共享的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室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办生产性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2.
法律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培养"实基础、强能力、宽口径、多方向、对口性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管理中要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学的教材建设,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在这一开发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专业建设这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既注重新专业开发的思想性和前瞻性,更要突出其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遵循"以通才教育为核心,兼顾专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提出一个以"通才教育"为核心、兼顾"专业教育"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框架,并以某高校通信大类培养方案为例讨论了大类招生背景下课题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为其他大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分层梳理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验-实习-设计"三要素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科研方法训练-大学生研究训练-专业实验"逐层递进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培养石油化工特色人才。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受教育环境,造成一部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爱情观出现一系列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心理咨询的技巧和辅导,加强"网德"教育,以"网德"教育促进网络伦理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专业是政府、高等学校、产业界等高等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点。各利益相关者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的利益相关程度和参与的意愿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其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中获得的控制权和影响力的差异,并导致专业设置类型的差异。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特点,高等学校和产业界的作用甚微,需要通过转变对"专业"的认识、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切实落实高校自主权、提高产业参与度、建立专业认证机制等措施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产业界积极参与"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安院校开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业是满足公安应急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丰富公安院校办学内涵的内在需要。必须培育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编写特色教材,优化配置实训资源,创新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9.
公安院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开发建设以信息需求为中心,以"服务至上"为宗旨,切实加强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创建各种书目数据库、专题文献数据库、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并且发挥公安院校特色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资源,为公安院校教学科研和公安工作实战一线服务。公安院校图书馆应建设新型的网络主页,实现一站式便捷检索;建立专业信息导航系统,开展信息推送服务;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更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服务,提高读者信息检索能力;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发展后劲的主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推动企业人才工作创新和科技创新。要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努力营造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大力解放思想、解放资源、解放人才,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使企业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创业之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名称、职业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建设规划等一些常规问题。应该从"正名"的意义上进行专业命名,从社会期待和业务工作需求的角度确定能力培养的范畴,其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并且有不同层面,其课程体系应该与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对应,用独特的课程模式和实训模式来体现培养模式,并重视师资培育和硬件设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在其发展方向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关系的:如专业发展方向模糊,学生、教师和社会对本专业认识、认可不够,专业师资力量不够,毕业生出路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首当其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的看待和发展该专业。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我们可以暂停办专业将老师安排至各国各处培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力度等战略性措施来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放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是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4.
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中探讨了公共事业类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这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原动力与理工科类专业不同,不是与企业之间的纯利益关系,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心奉献精神。文中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养老服务行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治安管理专业单元化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生源、毕业流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警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治安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要。本文在剖析治安管理专业警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与治安管理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单元化"教学模式构想,设计了"单元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阐述了实现"单元化"教学模式的途径。为改变治安管理专业"三不满意"现状提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规模发展与教学资源供应之间产生了矛盾,影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按照职业技术门类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专业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校通识教育教学平台”、“院系专业群职业基础教学平台”和“专业群职业技能教学平台”,对各教学平台分别实施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而独特的经济演化现象。基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创生机制概念模式,以揭示二者互动的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及其对互动过程与模式的支撑和决定作用。最后,以"义乌商圈"为例,重点分析了专业市场主导型互动模式的演化特征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集体,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人为本"必然要求"人权入宪"和全面确立宪政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加大民主政治发展的力度以适应并推动经济实现新的发展,比如要注重发挥宪政的经济功能。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迫切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推动政党宪政化。  相似文献   

19.
司法警务专业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政法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司法警务专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司法警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以后,"两课"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仍有许多亟需加强的地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理念宣传力度不够,课堂教学依然以传统说教式授课为主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两课"课程效果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因此没有起到最大的教育功效。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分析"两课"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方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理论层面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