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贫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历史概念。所谓贫困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低于该社会公众所认可的最低标准。贫困是人的一种消极存在状态,任其发展必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作者就解决国内贫困问题,从财政法治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界定儿童贫困和建立儿童贫困测度体系是全面把握我国儿童贫困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儿童减贫政策的关键。本文对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研究机构如何依据贫困理论对儿童贫困进行界定,以及采取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儿童贫困测量研究未来值得重视的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动知青群体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从调查中发现,城市流动知青群体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改革的滞后,而遭受经济的、社会关系的、以及制度的等多方面排斥,生活在制度的夹缝中。社会排斥理论是现今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城市流动知青群体的处境。  相似文献   

4.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城市贫困家庭的问题日益凸显,对家庭中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潜在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贫困课题组"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城市家庭贫困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构建城市贫困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马克思等重要哲学家都对其有着独到的见解。葛兰西的"市民社会"进一步思考其核心内涵,从全新的角度叙述了政治国家被市民社会取代的必要性,他的思想根源于黑格尔与马克思,但又与二者充满了伦理色彩和着重于经济基础的描述相区别。葛兰西在市民社会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只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从文化领域与资产阶级相抗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教育理论界研究师生关系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研究的触角也基本涵盖了师生关系的概念、特征、存在问题和改善途径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两条著名的管理法则入手,着眼于"距离远近"的角度,提出了其对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研究发现,时间的表达借用了空间概念,"上"与"下"既可以表示空间方位,又可以表示时间先后。时间概念的"上"与"下"是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产生的一种隐喻。文中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上——下"这一认知图式揭示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认知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城市农民工阶层,对农民工阶层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入社会排斥概念,从城市农民工在劳动力就业市场、市民权利、城市文化三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描述农民工在城市所遭受的多重不利境遇。  相似文献   

9.
"贫困"概念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加丰富:从"行而无资"、"居而无食"等 日常生活窘迫逐渐引申为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困顿;既涉及"至无"(即绝对贫困),也关涉"少有"(即相对贫困).贫困的内涵和外延后被无限放大,多种要素杂糅并与贫困捆绑,引致对贫困的本元性要义及致贫原因与衍生后果模糊、贫困与能力剥夺等相关概念混淆、贫困的分析层次不清等问题,以"贫困"之名展开的研究也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后小康社会的贫困研究,必须注重辩明贫困的元内核,捋顺其分析层次、明确其度量指标,关照贫困的宽度、高度与深度,突出相对贫困和相对之绝对贫困,为新时代新起点上的减贫工作提供严谨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从多维贫困的角度对贫困进行界定和测量。本研究采用AlkireFoster提出的"双临界值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扶贫实践选取贫困维度和指标,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状况比收入贫困状况恶劣。指标分解结果表明,土地、饮用水、卫生设施、交通、耐用品、劳动力数量、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人均纯收入、存贷款、农业组织、农副产品交易、边境贸易等剥夺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今后扶贫工作中,应从多维角度识别农村贫困,针对自然资本、物资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各维度、各指标被剥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高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为何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实施大规模的反贫困战略与行动?立足于这一战略追问,从社会政策学的视角,回顾、比较早期中西福利制度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与内涵的差异,提炼中国反贫困政策实践中的福利元素,以此理解中国福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理念、政策与对象等几大困惑,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社会中国"视角下反贫困机制的福利制度建设框架。研究认为:(1)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福利元素,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而非社会民主主义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念、全民参与的政策特征、每家每户的对象特征;(2)从"社会中国"的福利框架对反贫困政策的实践进行理论整合,可以建构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的福利理念、具有整合性的跨越地域与身份差别的社会福利体系、以无差别的社会公民身份为识别对象的社会福利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本文在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成效和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我国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用好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进入转型期后中国的城市贫困救助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救助理论中尚未得以解决的困境不无关系。文章探讨了救助理论中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在我国实践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人们关注农民工问题的一个视角。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移等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生态学理论强调“环境中的人”的理念,其中的“社会环境”、“事件与能量”、“适应与应对”、“互相依赖”等理论视角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解释。同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社会工作在应对问题的策略选择上,也更注重学校、社区、社会政策等环境因素的不断改善以适应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其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促进整体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充分社会化,消除社会的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贫困率的下降,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了明显的家庭和个人特征: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因残疾患病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的人口,他们很难继续从开发式扶贫中获得有效的帮助。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了一系列针对困难农户收入和医疗保障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利用2005年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贫困人群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中,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中坚力量,但他们也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9.
The rapid increase of migrant population provides sufficient labor resources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the social management with a new topic. Zhejiang Yuyao city conducted an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formed some basic experience. These experience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security system,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publicity, and establish the multipl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experience of Yuyao and som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not only ha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 service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lso produc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on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ake the specific work,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concep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governance subjects cooperation. It is the way to construct active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20.
Generational poverty transmi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challenges in the anti-poverty policy practice and intervention by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ldren development polic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the survey in Baishu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mily asset,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the effect of children self-development percei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based social policy. Meanwhile, with the project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accounts as the main policy intervention for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assets policy for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ly anti-poverty practice in the rural area is in urgent need of more positive intervention policy to integrate the family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