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 ,不同阶层的台湾民众因经济地位、知识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派别 ,从而在民族运动中发展出路线之争。本文即以台湾民众党为例 ,从林献堂、蒋渭水的比较研究的角度 ,探讨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两条路线的矛盾和斗争 ,并力图借此揭示台湾民族运动曲折历程之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反殖民与台湾光复:日据时期台湾历史图文巡回展"第32站在新北市芦洲区芦洲李宅举行。台湾抗日志士及亲属、部分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一道出席开幕式。有关专家表示,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史就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史,期待台湾民众通过图文展了解历史,继而理解现在、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蒋建春 《台声》2013,(10):84-85
8月5日,是我的祖父蒋渭水的忌日,1931年的这一天他病逝于台北医院。那时台湾文化协会分裂、台湾民众党遭日本殖民当局取缔,在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严峻时刻,他患重病不治猝逝。  相似文献   

4.
雍紫薇 《台声》2013,(9):75-75
8月5日至6日,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台湾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蒋渭水先生思想与事迹”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台湾方面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由台湾研究基金会创办人黄煌雄与董事长吴密察先生以及蒋渭水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颜文熙带队,大陆方面则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学者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蒋建春 《台声》2006,(2):76-79
“谁是正港台湾人?李敖:蒋渭水!”去年7月5日,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几个字。蒋渭水是我的祖父,讲台湾半个世纪之久的抗日史时一定会有他。许多他同时代的台湾人和后人,受到他的影响,毅然决然投身到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非武装的文化运动中。2005年7月5日台湾海峡出版社出版的《蒋渭水全集》增订版新书发表会在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举行,李敖大师便是在那如是说的,他认为蒋渭水是不屈不挠?求台湾人尊严的人,才是真正的台湾人。非武装抗日的社会影响力我祖父有篇名作发表于1921年,即?篇被后人?是为台湾开出的第一处方的《临床讲议》。这“处方”…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的日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殖民统治者利用语言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文化殖民过程。实际上,由于汉字文化圈的特殊性,在日据台湾早期的日语教育中,存在着以“同文”为前提的日语教学法。在充分考察这一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教育汉文体”的概念有助于从日据台湾的日语教育有关汉文的实践和争议中,探讨“同文”渗透“明治国体”、构成混合主义殖民策略,最终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扩张提供认识论基础和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长达51年的“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脱胎于日本明治维新所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模式,却又明显有别于日本本土教育的殖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初具规模.本文试图探寻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殖民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台湾高等教育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而对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特点、绩效及其在整个殖民教育与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尽可能客观、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吴宜 《统一论坛》2002,(1):51-54
台湾在日据时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异族的统治;日本更以其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西化)经验,试图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地将台湾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台湾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几乎全为大陆的移民,他们保持着祖先带来的汉文化传统。面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关闭书院、打击私塾,并拟以“国语(日语)学校”全面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一批台湾同胞在大陆组织抗日团体、从事抗日活动,他们一方面积极支持祖国的反帝爱国斗争,另一方面又与岛内的反殖民斗争相呼应,声援台湾人民的民族运动。同时,更针对台湾的前途命运提出了"要独立,也要回归祖国"的主张。这里的"独立"是针对宗主国日本的"独立",他们的最终诉求是要返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因此,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所谓"台独运动"与爱国爱台其实毫不矛盾,"台独"史观论者想在这里寻找其历史的依据,恐怕是件徒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日据初期,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基于所谓“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参照日本“国语运动”,以在台湾普及日语为目标,构建出日据台湾50年殖民教育体系雏形。伊泽修二意图以日语为载体,利用总督府的威权政治强行输入日本文化、思想及“国体”意识,向台湾人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企图彻底改变他们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郑坚 《台声》2007,(6):30-31
“出头天”是咱台湾人的强烈心声 数百年来的特殊历史遭遇,使咱台湾人形成了“出头天”——当家作主人的强烈愿望。先有开台圣王郑成功率咱们的祖先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祖先的“先基”台湾,继有罗福星、蒋渭水等一大批先行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3.
阎良编译 《台声》2013,(9):80-81
作为一份以时政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与台湾有关的人和事自然是《台声》报道的重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台湾百年历史精英人物之一,蒋渭水的名字便经常出现在《台声》上。《台声》创刊不久我就进入了这家刊物,在《台声》杂志工作了近20年。为参加第二届蒋渭水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台湾独立”、“台湾自决”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台湾政局及前途的重大问题。在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以“台湾独立”、“台湾自决”主张为纲领的日据时期抗日自救运动,也产生了战后海外台独运动。关于日据时期抗日自救运动的评价,历史已作了结论。然而,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海外台独运动的有意混淆,某些人却对它与战后海外台独运动的关系产生模糊认识。本文试就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作一比较,澄清某些误解或歪曲。 (一) 日据时期台湾抗日自救运动是台湾人民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祖国无力援救的特殊  相似文献   

15.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日本作为台湾殖民宗主国的历史渊源关系 ,日本学术界对台湾有着天然的关注。战后对殖民地时期台湾历史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活跃 ,成立了各类研究团体 ,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史料 ,为不同国家、地区学者的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警民关系历史与现状,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此只是撷取日据台湾时期、国民党退居台湾到“解严”前、“解严”后一些有关警民关系的案例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策略措施来对台湾警民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解读西川满--以其诗歌创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据时期在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 ,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时 ,“皇民文学”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他描绘台湾的风土人情 ,表现对台湾生活的“憧憬”和“追忆” ,怀着域外人的猎奇心理追求异于日本本土的“异国情调”。本文试通过客观地剖析西川满的诗歌 ,初步建立对西川满正确、客观的批评系统 ,用历史事实反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和“文化台独”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宗海 《台声》2001,(8):44-46
台湾义勇队是1939年1月在浙江省金华县成立的,以台湾同胞为主体、以抗日救亡为目的,后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批准,李友邦被委任为少将队长。中国共产党过去支持帮助过台湾义勇队,现在仍哀悼和纪念李友邦将军。张一之协助李友邦组织台湾义勇队 李友邦(1905-1952),原名李肇基,台北芦洲人,祖籍福建同安。幼年时受殖民教育之辱,而产生抗日民族意识,在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期间,加入蒋渭水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1924年,曾与林木顺、林添进等八九位同学,袭击新起街派出所,受到开除处分,而与林木顺离台赴沪。该年9月1日,李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