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春光  李自如 《求索》2008,(11):7-9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升级与工业园区发展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探讨了全球价值链概念及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特征与主要模式,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煜  高鹏 《求索》2012,(1):20-22
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了显著的产业挤出效应和外贸抑制效应。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就成为联系中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微观机制。国内价值链构建的模式选择应当在驱动类型、治理类型、与全球价值链关联、构建主体、分工类型等方面,选择适当的模式。同时注重从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大力发展现代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顺利构建。  相似文献   

3.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嵌入模式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地方价值链出现了巨大的分离与重构,以集群为组织形式的分工体系已纳入全球产业网络。因此,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内部资源与能力,更需与群外或区外各经济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控制全球产业动态变化,实现集群升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两岸青年交流呈现出机制化、品牌化、多主题、多渠道等交流趋势,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却也存在交流动力不足和认知偏差等障碍.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信任、利益联结、社团合作和文化认同等要素的激活,实践中则要依靠对话机制、教育交流机制、文化整合机制、可持续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国国内的延伸,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我国在长期的区域产业转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区域产业转移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立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设计必须适应"区域地位平等、产业要素互补、政府市场分工明确、产业园区健全、产业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原则,同时要选择实施创新、后发优势、选优、结构优化、共赢等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后发优势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瑛  郭熙保 《求索》2007,(10):1-3
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格局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受到价值链治理的影响,使发展中国家在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中,面临严重的“比较优势陷阱”。本文以后发优势为视角,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得的各种后发优势,揭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追赶机理。相比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视角为落后国家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张力之间寻求自主发展和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适应全球价值链治理环境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具有更大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全面融人全球价值链体系,这种融入主要是通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RCA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IIT指数等三个指标来反映,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构建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该文着重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干涉和封锁、中国的政府行为及政府间利益冲突等,强调在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重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包括政府要切实降低本国制造企业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制度成本、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导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要加快培育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孔琳 《前沿》2013,(16):95-96
当代全球价值链解构的日益深化,直接影响了全球生产体系的构成和国际分工的形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也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而且范围迅速扩大。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直接切人来考察当今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关系,以期更清晰地描绘当代全球贸易图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企业能力提升是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升级的新的实现路径。能力提升使企业积累了资本能力、核心技术扩展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并通过杠杆利用其能力向邻近产业跃迁,推动产业高级化。  相似文献   

10.
杨娜 《新东方》2012,(6):20-24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起步,是海南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契机.鉴于海南区域发展在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居民及政府等动力因素上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创新海南区域发展模式,其新的动力机制应做到:保持自然资源的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及更新政府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创造,也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企业战略创新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动力机制促使其战略创新能力随之形成。在技术同质化时代,唯有战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顾客的价值创造。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生存战略,注重以全新的战略思维运营企业,并不断地识别和培育战略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战略创新,最终形成连续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飚  陈雪梅 《长白学刊》2009,(5):99-102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产业生态的实现不是单一力量驱动的结果,而是既有企业内在的驱动力,又有政府外在的压力,同时学术科研机构、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我国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就要建立产业生态激励性市场机制,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促进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生态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发展本地产业集群,并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和学习,不断升级,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保持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所在。本文借助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探讨原发型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本、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而差异化营销战略又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为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营销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优化顾客价值链,提高顾客价值;发挥价值信号的作用,提升顾客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刘爱萍 《求索》2013,(5):44-46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稳定的阶梯式发展趋势,这种阶梯式发展特征被普遍认同为产业结构雁阵理论在亚太产业实践中的体现。雁阵模式是一种动态的产业梯次转移和传递模式。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种雁阵产业结构演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亚太产业模式的大变化,理论界提出了新的诸如喷泉模式、齿轮组合联动模式、"双头列车"模式等修订模型。我们认为,不管亚太产业演进如何变化,但研究亚太经济结构的未来趋势,都应从产业、供给和需求、产业周期循环等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之于我国产业发展之战略,也应实时做出修正与调整,以适当亚太产业转型之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莉 《两岸关系》2011,(3):45-46
2011年2月22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首次例会在台湾召开,这一制度化合作平台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已进入以ECFA框架为主导的"ECFA时代"。会议双方决定成立产业合作工作小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武汉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蔬菜行业放在价值链的框架下,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蔬菜行业的状况,并将研究范围限制在武汉市的蔬菜行业。通过分析武汉市的蔬菜生产状况、成本构成、投入要素以及辅助生产情况,整理出武汉市的蔬菜生产价值链;通过分析武汉市的蔬菜流通现状、主要的流通渠道以及蔬菜加工状况,整理出武汉市的蔬菜流通价值链。通过对以上两个价值链的整合,得出武汉市蔬菜行业的整体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警官职业教育需要在多方面与警务部门开展警学合作,但存在诸多难题。笔者以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式,实证性地揭示了警官职业院校警学合作动力不足的症结以及合作机制上的缺陷,并就深化警学合作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博弈论的解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世武  郑向敏 《求索》2011,(12):5-7
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是由旅游者需求与企业利益追逐的原动力、科技进步的助动力和产业环境优化的支撑力三个子系统促动形成,并演化发展。本文从旅游者的现实需求、传统旅行社、信息技术的相互影响关系及政府政策扶持方面进行博弈分析,以验证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提出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提供旅游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寻找旅游产业融合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的各项交流与合作开启以来,科技与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较之其他领域更为活跃与频繁。通过近十几年双方的共同推动,两岸的科技与产业合作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但层次提升、规模扩大、领域拓展,合作内容也更深入,而且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初期的交流合作以追求互补,逐渐演变为互补、竞争并存。到目前又表现为大陆竞争优势日趋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