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外交的起源外交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但外交的起源要更早一些。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已产生外交萌芽。英国外交学家哈罗德·尼科松认为:“如果把外交看作是处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间关系的正常行为,那它早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存在了。”“即使在史前时期,一群野蛮人和另一群野蛮人在竟日战斗以后,有时也愿意谈判休战一时,以便收集伤员和掩埋死者。”他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形成了外交惯例,即送信的谈判使者享有一般战士所没有的特权和豁免,其人身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s)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众多具体精神的合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跨越了百年之久,呈现出显著的时代性、民族性、革命性与科学性。其中,"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要特征,"战天斗地、不屈不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品质,"热爱祖国、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追求,"信念坚定、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所在。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们党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企业培训管理理念的差别反映企业培训管理水平的差距。近年来,有的企业从重视人、激励人、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培训是企业给员工的福利。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它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不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更不利于企业正确管理理念的形成,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大学生命的灵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孕育的自由精神、宽容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道德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大学生命的灵魂。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和涵化作用。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是形成大学精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等级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形成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夏代是中国由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时期。具体讲 ,“在中国 ,国家的部分出现是从启夺权开始的。”启夺取政权 ,揭开了中国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夏王朝建立以后等级君主专制制度才开始产生和形成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变“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并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度变为王位世袭制 ,从而把原先民主…  相似文献   

6.
云南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用云南特殊的历史、自然、人文环境铸就的文化精神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合力。其中,坚定的信心是做好事业、谋求发展的前提,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区域的全体民众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只要具备了既坚定正确而又矢志不渝的信心,就易于有效地克服弱势、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得精神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战胜自己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客家围龙屋物质生态层级理念体现在建筑选址、屋身结构设计、建筑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客家永恒的物质文化结构。客家围龙屋精神生态层级安排体现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辈份高低及尊卑、神圣空间安排、乡规民约、信仰仪式等方面,形成了客家永恒的精神文化结构。客家传统独到的物质、精神生态层级管理理念如何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应突出“宜居”特色,与自然的选址形成一定层级性;突出“绿色”品牌,与结构安排上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层级效应。应树立正确的敬畏观;建立不同层级之经济、幸福、诚信、精神文明“契约”,服务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渊源,而且还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主要体现为延续不断的恒久性、兼容并包的和合理念、经世致用的人世品格及崇德尚义的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研究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是怎样铸就的,就要研究创造这一伟大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要研究为形成这一伟大精神作出杰出贡献的毛泽东等一代中国共产党伟人和伟大精神、伟人思想和伟大精神、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意识,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历史伟人铸就的。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及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面临新的考验.无疑,十七大报告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法治精神为提升公安机关的法治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此,我们必须把十七大报告中的法治精神与公安实际相结合,在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入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法治理念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在求真务实中进一步树立法律权威,进一步促进公安机关公正执法,并形成长效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明清晋商曾创造了商界奇迹,他们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晋商精神对新时代商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商德文化建设要坚守诚信为本的价值理念、报国济民的大局观念、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集体观念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弘扬晋商精神,促进新时代商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是对法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建构,是法律实践中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的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观念模式。其中法律权威理念和权力制约理念是法治理念的灵魂,人权保障理念是法治理念的根本宗旨,而和谐司法理念是法治理念的实现形式,四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法治理念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研究和传承南泥湾精神,需要深入考察南泥湾精神与不同历史时期众多伟大精神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传承关系,阐释南泥湾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贡献。作为在革命年代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伟大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蕴含的独特性精神元素不但为广大抗日军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坚持抗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还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众多伟大精神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4.
对"以人为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转型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在当今社会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早期探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宪政基本精神包括正义、理性、自由、平等、协商、契约等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宪政精神的形成先天不足。近现代宪政运动中,宪政精神的传播又后天失调。宪政建设必须在正确认识、合理转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宪政精神的树立和传播,解决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宪政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落后的公民意识与先进的宪政设计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宪政发展和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是一门人学,教育的全部活动在于理解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教育活动出现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教育对其自身本质的逃离。教育需要重新审视人的完整性,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精神相互结合的视角关注人的存在,并由此正视人的非理性精神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升华是处理人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精神关系的有效途径,而教育活动唯有在游戏的过程中方可实现人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纠正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本质的扭曲,是“以人为表”的教育理念的自然回归。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教师主导能力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很早以前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远古时期出现了中华文化的萌芽———仰韶文化 ,上古炎黄时期 ,黄帝一度创造了统一的部落联盟 ,而到尧、舜、禹时期 ,则初步形成了“中国”的概念。尧在那“十日并出”、万国争雄的乱世 ,团结亲族 ,联合友邦 ,宾服四夷 ,统一了华夏诸族 ,被推举为部落方国首领。尧平治水土 ,划为九州 ,形成了“中国”的雏形 ,使上古中国社会进入了文明的门坎。后经舜、禹时期对“中国”格局的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公私观与公共领域的缺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私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专制社会中,这一理念直接导致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严重扭曲,从而产生公共领域的缺失。对公共领域的研究,目的在于重申其所体现的公共精神及个人自由权利。这有待对传统公私观的批判性认识,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公私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