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黎明 《思想战线》2012,38(5):110-114
发展民生经济,重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将民生改善诉求融入投资和政府购买决策,民生改善的价值追求就会在社会消费中得以体现,民生经济也就得以持续发展。民生经济促进"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是要在民生改善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是要以民生改善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构筑"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连根 《求索》2012,(4):78-80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技术创新困难加大、人口红利减少以及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脱节等原因,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其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政府必须将"调结构""保增长"与"惠民生"三者相结合;三是政府还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基本职能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为重点,调整需求结构;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开发人力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为重点.调整技术结构。 一、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析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伟霞 《求索》2011,(10):58-60
我国已经成功跨越“贫困陷阱”,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前,存在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诱因,但也存在一些优势争件。要实现顺利跨越,善抓机遇的同时必须彻底实行三方面大转型: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通过“民富优先”战略,实现社会从“排斥性增长”到“共享式发展”的转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从“生产发展型”到“公共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邱珉芾 《创造》2010,(6):48-4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还必须关注和忧虑社会代价,从而以公共政策和社会理念的创新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转变、经济结构的具体调整。  相似文献   

7.
刘旭青 《人民论坛》2011,(8):140-141
当前,我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制约了需求的增长、限制了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不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扭曲了资金、资源的配置,环境代价过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和消费模式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我们历经了深刻的制度变迁与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迎来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云南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因素约束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已经由单纯追求总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和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这标志着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庄园经济,是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新标志,是云南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9.
我国“户籍改革陷阱”的形成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建刚 《思想战线》2012,38(5):37-42
我国存在"户籍改革陷阱"问题。推进户籍改革会减少城市建设资金与政府收入,农民工被锁定于低工资且不稳定状态使户籍改革成本居高不下,增加市民人口面临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的限制,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的"户籍改革陷阱"。我国"户籍改革陷阱"在本质上是城市政府的"短期利益陷阱"。要解决"户籍改革陷阱"问题,转变政府认识是关键,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基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诱致性变迁制度环境中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在既定的制度变迁方式中已难以解决面临的制度不均衡问题,而沿用既定的制度变迁方式,很可能会跌入制度供给陷阱,因此必须调整制度变迁方式,跳过可能跌入的制度陷阱,通过国家提供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安排实现新一轮的制度均衡,已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赶考“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赶考”路漫漫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相似文献   

19.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20.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