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刚  张新景 《山东审判》2012,(3):109-111
裁判文书是法院工作的脸面,事关人民法院的形象。通过对近5年来的2000余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文书在写作中存在着语句不通、逻辑运用不当、标点滥用等现象,下面就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谈点意见。一、关于被动语态的运用有一些裁判文书在表达拘留、逮捕等被告人作为主语的词句时不适用被动语态。逮捕是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针对审查逮捕工作实际,提出了附条件逮捕制度。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质量标准》)对该制度予以明确规定。附条件逮捕制度是对《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条件规定的重大补充和发展,其对于推进我国逮捕制度科学发展,适应侦查工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旧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中并未对审查逮捕工作中的逮捕必要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构罪即捕"现象,新刑诉法中针对这一不足,对逮捕必要性做了详细的规定,对审查逮捕工作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新刑诉法实施后,逮捕必要性的适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李冰 《法制与社会》2010,(31):74-75
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使无逮捕必要的适用条件日趋明朗,但其适用上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就工作实际中在办理无逮捕必要案件中遇到的外来人员适用受限制、逮捕必要性考察长效机制缺乏、不捕后监督缺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侦查监督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现行的附条件逮捕做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为完善附条件逮捕制度,应由公安机关启动附条件逮捕模式,完善审查、决定、撤销逮捕的工作程序,严格限制附条件逮捕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完善错捕追责标准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附条件逮捕制度产生于检察实践,主要解决审查逮捕环节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侦查取证与审查认定之间的矛盾,在实际运行中起到有效打击重大刑事犯罪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适用范围过广,侦查机关消极应对,撤捕率、轻判率过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基层检察院三年来附条件逮捕工作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就完善附条件逮捕工作机制提出若干对象建议。  相似文献   

7.
潘栋 《法制与社会》2012,(27):48+50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检察机关逮捕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而规范性适用是其存续的关键因素.本文从附条件逮捕制度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该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规范适用的标准,以更好的发挥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在2003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开展的一次案件质量的专项复查时,附条件逮捕制度即已酝酿.通过该次专项复查,捕后无罪处理案件的快速上升引起了很大关注,依据此次复查所作出的总结.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在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呈送的《关于当前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报告》中正式将"附条件逮捕"作为一项执法标准提了出来.2005年5月,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附条件逮捕"予以肯定.2006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案件质量标准(试行)》中正式确认了"附条件逮捕"的适用.  相似文献   

9.
刘福谦  于萌  张恺  张宁 《法制与社会》2013,(12):116+122
附条件逮捕制度已经在司法实践中运行了六年,在审查批捕过程中被广泛运用,体现了它有力打击刑事犯罪、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制度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该程序配套工作机制不完善等不足之处。朝阳院作为经济发达区域的代表,辖区内刑事案件高发,其适用附条件逮捕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无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审查与监督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司法实践中,对“无逮捕必要”不批捕,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方面是适用难,因为“无逮捕必要”在个案中并非泾渭分明,公安、检察机关分歧大;另一方面是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检查,犯罪嫌疑人是否被移送审查起诉、是否是“取保而不候审”,检察机关在知情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为此,一  相似文献   

11.
金燕 《法制与社会》2013,(7):135+137
新刑诉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了进一步明确规定,有利于发挥逮捕措施在追究犯罪中的作用,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同时也对当前逮捕制度中"逮捕必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新刑诉法中"逮捕必要性"的含义,是审查逮捕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蔡红伟 《法制与社会》2010,(24):266-267
本文主要从"无逮捕必要"的运用现状、逮捕的实质、"无逮捕必要"条件等方面出发论述了当前侦监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逮捕必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梁瑞琴 《河北法学》2011,29(6):198-200
分析多发性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指出深刻理解逮捕适用条件是做好多发性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工作的基础,准确把握"有逮捕必要"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做好多发性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检察院的刑事赔偿工作应当遵循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在确定检察行为违法,查清赔偿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不存在国家免责的基础上进行。当前应当特别注意正确运用“不认为是犯罪”免责条款,方便群众进行刑事赔偿工作。在错误逮捕的确认问题上,应当特别注意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修改所引起的错误标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宁 《法制与社会》2014,(18):255+257
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对逮捕条件进行了修改,其实质是对逮捕必要性条件的修改,这使得逮捕有了更加明确的适用条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逮捕必要性"的随意判断,然而该条规定也存在条文模糊难以适用、配套机制不健全等不足。本文立足于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逮捕的工作实践,从审查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的运用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对逮捕条件的适用,发挥逮捕这一严厉强制措施保障刑事诉讼目的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刘婷 《法制与社会》2011,(18):46-47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嫌疑人的确存在逮捕的强要外,还要求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这种判断则需要以证据为基础,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逮捕证明标准。由于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规定过于抽象化,司法实践在如何把握证据上出现了模糊的认识。影响了逮捕正常功能的发挥,笔者通过对我国及国外部分国家逮捕的证明标准的分析、介绍,分析我国逮捕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对怎样把握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逮捕条件过高给侦查实践造成严重障碍为基础,深入剖析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对逮捕制度的定位存在严重偏差,所以本文从速捕制度的再定义出发,建议降低逮捕条件。错误逮捕与逮捕条件的改革也密切相关,逮捕条件降低后,错误逮捕的机率也降低了;此外,错误逮捕在国家赔偿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认定标准也在逮捕条件降低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避免了实践中出现对错误逮捕认定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检察改革的内容之一,法律当中对逮捕条件规定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因为对逮捕条件的理解存在分歧而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指出了实施附条件逮捕的必要性,论证了实施附条件逮捕的合法性,并指出该制度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只存在有证逮捕,且羁押往往与逮捕相混,不利于刑诉程序的顺利开展。国外对逮捕和羁押有分别的规定,可以确保安全与自由,侦查的效率与程序正义得到合理平衡,确立逮捕和羁押分离是我国刑诉中必要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批捕案件质量不能以“诉得出”和“判得住”为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地方,在具体办案过程中,逮捕案件的质量标准一直以“诉得出”和“判得住”为标准,即:如果逮捕后能诉得出并被法院作有罪的判决,一般认为逮捕案件质量就没有问题,如果诉不出或被法院作无罪判决,就认为逮捕案件的质量有问题。实际上这种约定俗成的逮捕案件质量标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与司法规律不符的诸多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