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最初动机是借用这种理论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企业文化在西方是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以企业形象战略(CIS)的实施为遵循,由此当企业完成了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之后,  相似文献   

2.
美国管理学家有句名言:“管理不仅是一种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然而,管理理论却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反思与实践;才一步步迈上文化管理的台阶——企业文化新管理。总结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再认识企业文化,将有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是源于西方的CI策略和企业文化理论 ,从八十年代起被引入我国 ,九十年代有了一个相当的发展。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少有研究 ,致使在实践上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找不到切入点 ,CI策略则因缺少理论统领而显得路数趋窄 ,以至于一些企业把CI仅仅看作视觉冲击。因此 ,对于CI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我们需要有所认识。在一般的概念范畴上 ,CI策略和企业文化的界定是完全不同的 :CI ,即企业识别策略 ,它从确定企业的经营理念入手(MI) ,通过动态的行为、亦称活动系统(BI)和静态的视觉系统(VI)广为传播 ,使内外公众从…  相似文献   

4.
我们东风公司是着手建设企业文化较早的企业之一,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东风特色的观念模式和操作方式。 东风公司的企业文化观 东风公司建设企业文化之初,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著作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了系统的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观念: 其一,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的人文背景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理论。它的精髓是注重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软硬兼备的管理网络,强调“把西方的科学管理与东方的伦理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使之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为了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有益成果,推动企业厂长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负责,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的起步和发展,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工业部,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北京市工业企业党委书记联谊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于1989年3月7日至10日联合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如何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大家认为,企业文化是多元文化,既包括内容的多层次,又包括形式的多样性;企业文化是个性文化,它的生命力在于从企  相似文献   

6.
赫修贵  付成文  庞文媛 《行政论坛》2001,(2):64-64,F003
战后,日本迅速走向繁荣并超过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究其原因有三第一,集体本位主义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第二,日本素来善于吸收外国文化,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和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极大;第三,通过模仿学习后走向创造是日本崛起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7.
李永新 《理论视野》2007,88(6):36-39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魂;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要胸怀全球化视野,自觉借鉴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企业文化的灵魂作用在鹤煤集团的发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经发展到了文化管理时代。东方与西方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同时 ,必须克服东方传统文化的弱点 ,发扬其优点 ,必须在现代管理中协调和融合东西方文化 ,以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从文化角度分析和批判西方的殖民主义,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贡献。然而其理论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侧重文化分析,未揭示文化殖民现象的经济根源;二是囿于民族视野,未看到抵抗文化殖民的阶级力量;三是依赖话语反抗,未提出抵抗文化殖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系统理论和成功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移植照搬,而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之中,因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是中国企业文化之树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地。  相似文献   

11.
莫国平 《各界》2006,(12):7
“企业文化”发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国。198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Terrence 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Allan 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管理理论诞生。企业文化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的管理学说,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力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开始不断创新,很多企业提出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新概念,我认为是非常科学和值得推崇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13.
我们齐齐哈尔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早在50年代初,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两参、一改、三结合”、“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思想指导下,就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的雏形,不过没有上升到企业文化的理论高度来认识。邓年代后,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进入自觉抓企业文化建设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长足发展和创新阶段。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乡镇企业,甚至是合资私营企业,都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大胆实践,不断探索,积累…  相似文献   

14.
李晓兵 《理论视野》2010,(10):25-27,37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列宁主义是相区别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传承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更强调个体性,以"人学"解决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以"批判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救世良方"。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从心理-文化现象进行主观性批判,阻碍了人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心理和文化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德服人等方面 ,西方管理理论体现在科学管理、人群关系等学派理论中 ,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一要以人为本 ,结合“情”与“法” ;二要因时制宜 ,把握“时中”原则 ;三要无为而治 ,实现柔性管理 ;四要以德服人 ,建设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以观念形态为主的管理变革,在我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地说,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 理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它一反把人看作手段的管理,提出把人看作目的。因此它是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A,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与国际经济的接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必须与我国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本文从五种文化维度理论出发,运用系统基模来分析中国文化维度对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影响,并且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赖勇军 《各界》2007,(6):19-20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理国家、社会的理论原则,可以从理论形态、制度层面和运作层面对其进行诠释。法治作为一种历史新文明,其首创于西方,是西方民族献给世界文明的一颗硕大法律成果。该文从理论形态上通过西方法治理论及其大众法律文化两方面对西方法治作一概述,以资我国依法治国及构建和谐的大众法律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是,在这股“热”中,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先冷静地审视思索一番,科学地认识这一“舶来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它运用到我们的企业建设中。首先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理论。毫无疑问,企业文化理论来自西方,但却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借鉴企业文化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换脑筋,摆脱“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克服单纯  相似文献   

20.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