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审前取证制度是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938年以来,此项制度在美国所有联邦地区法院都已实施,同时,美国大多数州法院也全部或部分地采用了这项制度。近年来,随着中美间民事、特别是商事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公司在美被诉和需在美起诉的情况也不断增多。因此,了解美国的审前取证制度,无疑将有利于中国当事人在美进行民、商事诉讼活动。本文拟对此制度作一简要介绍。一、审前取证的范围及种类(一)范围。美国的开庭前取证相当不拘一格而且涉及面广.实际上涵盖了有关案件的任何问题,并不限于审判时可被接受的证据。即只要取…  相似文献   

2.
一是公证员的必须到场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各位也已经提到过了,现在有很多群体性事件.小商户采用各种偏激的方式,大面积上访.围攻律所和律师等。这个事件出来为对公证员和法院的工作都敲响警钟,就像之前公证员提到的.几个人去市场取证目标太大.可是站的太远又会引起质疑.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我们建议公证书取证的时间详细一些.尽量细化到年月El时分.何时到场何时离开,即便没有录像也要记载详细:如果是外地取证,交通票据等越详细、越扎实.法院判案就越方便。  相似文献   

3.
我国相关民事证据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虽然规定了当事人自己举证和法院依职权取证等两种取证方式,且我国民事相关法律对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都有一定的规定,但与美国证据开示制度相比,在取证制度上我国仍有许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之处。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取证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研究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提出对我国取证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出现一种新兴取证方式,即:使用telnet命令远程访问目标服务器,并监测目标服务器是否使用了涉案计算机软件。然而,司法实践中,这一取证方式在不同法院得到了不同回应。本文从telnet命令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入手,并结合证据法基本理论,对telnet取证进行分析论证,认为telnet取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但是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却不足以为法院所采信。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出现一种新兴取证方式,即:使用telnet命令远程访问目标服务器,并监测目标服务器是否使用了涉案计算机软件.然而,司法实践中,这一取证方式在不同法院得到了不同回应.本文从telnet命令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入手,并结合证据法基本理论,对telnet取证进行分析论证,认为telnet取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但是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却不足以为法院所采信.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法院在调查、收集证据过程中一直充当重要角色。从立法角度看,法院调查证据制度发展变革经历了"全面取证"、"当事人主导"、"限定范围"等三个阶段。学界对当前应扩张还是限制或取消法院调查取证权争论不已,笔者认为,应在强化当事人证据责任意识的同时,重点限制、规范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及程序。笔者还通过分析、阐释我国取证制度的成因、现状及改革方向,从法院、申请人、协助义务人的角度对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7.
民事审判实践中,有人认为,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可信度大于当事人所举的证据,因此,无需加以质证便可用作定案证据。其实,这种观点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悖。民事诉讼质证,是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由当事人就其举证和法院依职权取证而获得的证据通过出示、辨认、询问等质诘方式证明证据效力的一种诉讼制度。因此,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也需加以质证。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当事人举证为原则、法院查证为补充的思想指导下,严格界定当事人举证和法院查证及当事人申请法院查证的范围、程序和时间,建立完整的举证责任制度,完善当事人取证制度,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建立健全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审判方式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肖克 《法治纵横》2011,(1):57-58
想买一辆二手车试试手,结果买到的却是一辆已经被强制报废的出租车,怎么办?与大量吃哑巴亏的顾客相比,谢阿姨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半年的走访取证.她的案子去年底在松江法院公开开庭审理。针对本市接连出现“营转非”牟取暴利的事件,记者和业内人士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揭开其中的黑色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域外取证是国际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直接关系到相关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判决结果的公正与否,可谓意义重大。从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以及纷繁复杂的涉外民商事活动的现实来看,单纯地适用法院地法或行为地法已不足以缓解域外取证领域的法律冲突,而应当在兼采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的同时,适度考虑更有利于保护弱者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2014,(4):48-48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通报《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实施五年来,在大陆法院的落实情况。五年来,台湾地区请求司法互助案件量每年在6000---7000件之间,台湾地区几乎所有法院均已通过两岸司法互助途径向大陆法院提出送达或取证请求,大陆所有省份法院均向台湾法院提供送达或取证协助。  相似文献   

12.
司法实践表明,在人民法院有限取证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就很难正确处理好当事人举证和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关系。在此笔者拟就人民法院有限取证问题作一些粗略探讨。一、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有限取证依据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证》2010,(6):61-61
装修工讨薪公证处里拨老板电话取证 打工3个多月.装修工张全(化名)有1.3万多元工资没领到.每次去找老板讨薪都无功而返。老张想起诉到法院,这才发现手上没有用工合同。空口无凭怎么办?最后他选择了到公证处给老板打电话并录音取证。  相似文献   

14.
金兰  黄周炳 《法治研究》2009,(12):75-80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调查制度如何在基层法院更好地实施这一命题,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的论证:一是社会调查制度在基层法院实施的现状:二是社会调查制度在基层法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本文首先是厘清社会调查制度概念.分析该制度在国内外的总体实施情况。其次通过对J区法院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调查制度在基层法院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实施不普遍、调查人员和调查经费不固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缺乏保障、缓刑监管机制不配套等,最后针对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现状,推导出相应的具体对策,以期社会调查制度在基层法院得以普遍实施.挽救更多的未成年被告人.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取证期限与举证期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行政诉讼规定取证与举证期限的原因我国行政诉讼法为什么要规定取证与举证期限呢?原因在于:(1)“先取证,后裁决”规则的要求。“先取证,后裁决”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要求。但行政主体经常在涉讼后,才收集相关证据并向法院提供,并利用强大的行政权强迫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法律对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相对滞后,立法的疏漏加上理论上的模糊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广受关注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诉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技术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中就出现一二审法院对同一种取证方式(“陷阱取证”)的性质做出完全相反的认定的情形。这种现象如果经常发生必将有损干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本文对该案的证据适用进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将时间戳概念载于司法文件以来,时间戳在性质上究竟是一种证据还是真实性认定工具就存在较大争议。本质上讲,时间戳只是一种取证认证的辅助技术手段。数字经济背景下时间戳取证认证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针对电子证据原件的理论诟病以及单方取证对于证据效力认证的影响等问题亟待作出司法解释。时间戳作为电子证据取证认证的辅助技术,其功能属性应以诉讼目的为导向。为实现技术发展与制度规制的衔接,应在选择“混合标准”理论接入的基础上将时间戳取证纳入《公证法》规制,给予其法律“正名”。也有必要从规范效力审查以及权利滥用等方面进行证据效力“监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应当按审级制度的构建原理,改革目前的法院设置、职能配置以及级别管辖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审级制度,即按司法区设置最高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地区法院和简易法院等四级法院系统。简易法院设小额法庭,管辖小额请求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简易法院管辖轻微民事、刑事初审案件:地区法院管辖其余的初审案件以及来自简易法院的上诉案件:巡回上诉法院管辖来自地区法院的上诉案件。一般案件实行二审终审:但具有重大法律意义的案件和死刑案件可上诉至最高法院.实行三审终审,并建立适当的判例制度。同时改革与审级制度紧密关联的配套制度,如司法经费由中央财政予以保障;建立法官编制及法官遴选、保障、惩戒制度;改革法院内部的分工与管理;废除审判监督程序.改设再审之诉程序等等。  相似文献   

19.
要作出科学的法医学鉴定,就必须全面地掌握有关材料,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即为取证。规范取证的制度,即规范取证中参与人行为的制度就是取证制度。进入诉讼后,相应相关或部门委托鉴定人进行法医学鉴定,此时的鉴定作为某一具体诉讼的组成部分,此时的取证也就自然由相应的诉讼程序来规范。  相似文献   

20.
审级制度,是指一个案件需经过几个不同级别的法院审理.裁判才发生法律效力.案件宣告终结的一种法律制度。人孰无过,谁都难免犯错误,法官也不例外。实行审级制度,目的在于使下级法院可能作出的错误判决和裁定,能够及时地通过上诉程序得到纠正。可以说,市级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效果,直接影响着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现行审级制度的困惑我国的审级制度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根据地法院,市级制度不统一.有的实行二审终审有的实行三审终审。解放初期,我国法院原则上采用两审终审制,但对个别特殊案件允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