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武汉精神,即武汉人的精神,亦即大多数武汉人精神中共同性的方面。人的精神是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或者说一定的精神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产物,更直接地则是一定文化的升华。笔者认为,对武汉人共同的精神,试可概括为容融流变、智巧开放、现实守中、俚俗浮躁四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2.
接受西方思潮洗礼的现代报业家,在事业作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现代特征;但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作为主要的精神内核却一直左右着他们的价值取舍,使其在走向现代的路途中始终面临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在自身价值的认同上,表现出对报业主与文人身份的错觉,独立理想与现实阻遏的困惑,以及对西方现代新闻职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混淆.唯其如此,才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心灵挣扎.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并易导致相关社会问题的滋生。如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其文化权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现行政府文化权利保障机制的分析,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利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责任机制、考评机制、联系机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五个方面思考文化权利保障与政府管理的改进关系,以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文化权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提到农民工问题,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他们的讨薪难、维杈难,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的性文化生活,更是被许多人所忽视。本文从农民工的性烦恼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民工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当前农民工性权利的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年农民工是建筑业农民工的主体。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存在劳动时间长、休闲娱乐单调、权利意识强等权益状况基本特点,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维权渠道、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着矛盾和问题。基于此,建议从提高收入、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融入等方面加强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6.
《协商论坛》2013,(5):27-27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在务工过程中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精神孤独、空虚,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关注较少。省政协委员李全林建议:一、政府应在公共文化经费支出方面,更多地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产业集聚区等场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多为农民工提供文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权益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消费、生活享受、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婚恋情感等方面出现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水平低、群体封闭性强、文化消费"夹心层"现象明显、引导服务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大样本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现状、需求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维护文化权益、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融入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就四个突出的现实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精神     
现代国家中的个人以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层次的群己关系,公民资格中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支撑起公共生活的骨架,包括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公共精神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当前,我国公共精神呈现出衰落和弘扬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体系的吸纳功能不足、社会向上与向下矛盾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建构与撕裂等挑战。因此,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我们变维稳思维为维权思维,从制度的配套和程序的可行两个方面使公民的权利内容和保护落到实处;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精细化;以过程监管来鼓励社会自组织;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9.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现实、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既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继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井冈山的革命者又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加以发展,使井冈山精神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性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无论健全与伤残,每个人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利。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者已超过100万。脊髓损伤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功能出现障碍,也使他们正常的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他们的性功能障碍、性需求和性康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与脊髓损伤者的接触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性的困惑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本期栏目特刊发有关性的康复知识,与大家共同探求脊髓损伤性功能康复与辅助器具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里,他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提高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了起来。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一毋庸讳言,今天生活在四川西部边陲贫困山区的藏族青年,由于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自然的诸种原因,由经济落后所制约的观念滞后,在文化选择上不如内地汉族青年,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青年,从整体上来得那样敏锐和快捷,激烈与突现.旧文化的裂变,新因素的破土,在藏族地区还显得十分艰难和困惑,现实文化的众多方面,被融进宗教色彩和封建意识,同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不协调.但也不能否认,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大变革时代,急剧变化中的不断弃旧图新、新旧更替,科学之胜于迷信,使藏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同样受到猛烈冲击.这种冲击,首先使藏族青年滋生出前所未有的心理震荡.他们已不再忍受传统模式的羁绊,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追求时尚,吸收新事物,大胆创造,勇于实践.在求新文化心态的作用下,四川藏族的青年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打破了旧时的封闭愚昧状态,逐步走向开放,趋  相似文献   

14.
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咨询配置、完善的校园生活保障、良好的学习资源,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的条件下,部分青年学生却出现了与上述客观环境不相匹配的一些现象。他们在日常生活容易产生空虚感,缺乏对生活意义追求的能力与动力,易在挫折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反复摇摆而最终导致内心资源的耗竭,并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是一种被称之为当今大学校园"空心病"现象,它倾向被界定为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群体心理障碍。该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对它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某个个体偶发的行为和成长困惑,而是要以社会为现实图景并给予分析。因为,一个群体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那些可被客观描述出的内容,它还暗含着一个与社会环境和外在世界不断互动下所构建的结果,并牵连出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运行逻辑和势态。这需要回望该群体所身处的时代,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为载体,将该现象内嵌在社会变迁的现实环境中,在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文化现状的框架下,从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解析他们的精神生活,解答"空心病"现象的发生原因,警醒今天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80后”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人际交往有着更多的需要,更渴望融入到城市文化和生活之中。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带来的种种矛盾导致“80后”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机制、提供免费培训、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免费心理咨询室等途径缓解“80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农民工主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的关键所在,并对如何培育青年的道德人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宗教问题,保护罪犯的宗教信仰权利。理论界普遍认为,宗教是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罪犯改造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宗教的本质不在于宗教仪式或者宗教组织,而在于宗教精神。宗教精神包括忏悔意识和宽容精神、关爱精神以及对现实和功利主义(唯利主义)的超越精神。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可以启迪人生智慧、指引人生道路。因此,我国监狱需要培育罪犯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8.
研究湖湘文化精神与 2 0世纪湖南文学的关系 ,首先要廓清“湖湘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有学者指出 :“对湖湘文化的承载主体来说 ,伏潜在他们的生命行程中的、使他们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文化品性的所谓‘湖湘文化’ ,亦主要是指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人生价值取向 ,具体地说 ,就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① 这种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在2 0世纪湖南作家中表现为“政治———文学”和“文学———政治”两种创作心理定势。前者出于作家对政治的天生迷恋和主动逢迎 ,其代表作家是周立波…  相似文献   

19.
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非制度性资源,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公民精神的内涵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三个要素。公民精神缺失是当代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原因有两方面:缺乏权利基因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滞后的现实社会体制。培育和锻造公民精神应从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大众推动和精英主导、内涵要素的合理衔接三个方面的路径切入,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5164万残疾人中,非智力和精神因素的残疾人有3953万人,占76%。这些残疾人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有丰富的情感。他们渴望社会对他们理解并提供帮助,但他们又不需要怜悯;他们有极度的自卑心理,但他们又拼命为实现与健全人"平等的价值"而拼搏。大部分残疾人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困惑交错的心理状态中,艰难地生活着。笔者多年从事基层残疾人工作,对残疾人的心态变化作了些尝试性探索,现予笔录。一、非智力和精神因素残疾的人一般心态和心理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