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虚假民事诉讼案件频发,检察机关有必要介入规制,但存在监督范围、查处方法手段有限、监督存在滞后性等难点.建议从充分运用检察建议.导入侦查意识,试水监督前移等方面加强现有法律制度下的虚假民事诉讼规制;从明确对调解案件的抗诉权、完善执行监督权、确立引导侦查权等方面完善规制虚假民事诉讼立法.  相似文献   

2.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文书、公正文书等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申请法院执行,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  相似文献   

3.
正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对现有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也逐渐成为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从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探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虚假诉讼中检察监督的建议。一、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一)虚假诉讼的定义虚假诉讼意指民事诉讼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裁决、公证文书申请执行,使法院作出  相似文献   

4.
部分海难案件赔偿执行难问题是由于赔偿主体通过制造虚假的民事诉讼转移财产造成的。此类案件发现虚假诉讼难、证据审查难、财产控制难、双方诉讼能力失衡,因而形成了认定以虚假诉讼规避海难赔偿执行案件的司法困境。建议通过完善立法,增加虚假诉讼的经济成本与刑事风险;严查证据,堵塞虚假诉讼立案的可乘之机;提前介入,通过财产保全措施控制可供执行的财产;关注弱势,积极开展司法救助。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尝试将虚假诉讼问题的讨论纳入到民事诉讼规范研究的范式,以民事诉讼法律体系及民法规范的视角审视虚假诉讼问题。虚假诉讼法律成因分析是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全面测试与评估,它不仅对确定《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结果条件有决定意义,更对民事诉讼的体系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虚假诉讼法律成因分析在逻辑层面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基本问题,即法律意义上的虚假诉讼是否存在以及虚假诉讼的法律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6.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以规避法律政策、规避执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为目的,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调解或裁定的行为。那么,虚假诉讼有哪些法律后果,实践中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防范和制止,案外人的权利如何得到救济等,是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公众都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只有全社会都提高警惕,共同杜绝和遏制虚假诉讼,才能为构建诚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诉权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逻辑前提,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一方面要加强诉权保障,另一方面要防治虚假诉讼。这就带来了一些难题,究竟怎样界定虚假诉讼,哪些情形属于虚假诉讼,如何发现并有效监督虚假诉讼。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恰如其分地规制虚假诉讼行为,防止对诉权的误伤,促进民事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虚构事实,伪造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骗取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行为。虚假诉讼的手段行为可能构成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以及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目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贪污罪以及职务侵占罪。虚假诉讼行为定罪处罚争议的解决途径是增设诉讼诈骗罪,并修改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虚假诉讼作为司法实践中所谓"智者的法律游戏",是对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是对民事诉讼制度的直接挑战,若不予以高度重视并完善解决对策,将造成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解构性侵害。本文从虚假诉讼的社会危害性出发,提出在我国现有的民事制度的框架内构建虚假诉讼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增加虚假诉讼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的经济风险,调动受损害一方当事人与虚假诉讼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虚假诉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翔 《河北法学》2011,29(6):193-197
虚假诉讼在我国当前呈高发态势。因虚假诉讼行为人事先的恶意串通,若人民法院仅依诉讼常规程序审理之,必然不能探明事实之真相,必须采取常规程序外之特别手段方可应对。虚假诉讼变民事诉讼当事人"无奈提起诉讼"为行为人"刻意制造诉讼",对民事诉讼制度产生解构性侵害,是对整个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直接挑战。但作为解决虚假诉讼问题的首要问题——虚假诉讼的定义——仍然众说纷呈,没有统一的说法。此种现状导致虚假诉讼问题在实践中的诸多关注和探讨存在先天障碍。从实然使用、应然分析、与诉讼诈骗等相近概念的辨析以及案件的特点分析四个方面对虚假诉讼定义进行多角度解析,以期为虚假诉讼问题在实践中引发的关注和探讨进一步明确对象目标指向和精确界定探讨范围,并给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多元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虚假诉讼的规制措施主要包括民事诉讼中的规制以及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衔接的三个问题,其一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问题,提出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作出认定后,应当直接将该案移送至侦查机关以直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受害人对虚假诉讼行为报案;受害人申请启动刑事程序的,不以相应民商事法院出虚假诉讼的认定为前提;其二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遏制虚假诉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民事纠错,另一种是刑事制裁.鉴于民事诉讼基本遵循辩论主义和当事人处分原则,民事诉讼的事实调查功能在发现虚假诉讼行为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有效遏制虚假诉讼已成为当前刑事立法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无论虚假诉讼是否单独入罪,亦或者是利用现有刑事罪名对其予以打击,在虚假诉讼的刑事追诉程序启动上都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虚假诉讼的特殊性,应当明确由检察机关行使对虚假诉讼的刑事追诉权.在刑事追诉程序启动时,需要处理好刑事追诉与民事裁判、调解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虚假陈述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投资者往往难以证明侵权者虚假陈述行为与所受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当采用与一般侵权法不同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对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因果关系认定作出的改革。美国法院采用目标认定法和市场欺诈理论,减轻了投资者对被告的虚假陈述行为与其所受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从而极大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司法解释虽然部分地借鉴了美国的做法,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大量增加,被害人赔偿要求越来越高,判决赔偿数额逐年增大。而有关执行工作的一些重要制度尚未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难问题日益严重。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执行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作者作为处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一线的法院工作人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难问题有深刻感受,进而发现了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根据作者所在的一家区级人民法院最近3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到位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该类案件执行的现状、执行难的原因以及解决执行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现状的几点对策。希望这些对策的提出,对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虹 《法制与社会》2015,(6):282-283
民事诉讼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进行虚假诉讼,这不但侵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还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权威,危害性极大.由于虚假诉讼违法成本低收益高,导致虚假诉讼越演越烈.本文通过分析虚假诉讼违法成本低的原因,从而在立法、司法、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民事诉讼领域虚假诉讼现象逐渐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虚假诉讼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民事法律关系、伪造证据骗取法院判决,严重扰乱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秩序,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权威.为有效预防和规制民事虚假诉讼行为,应该及时修改现行<刑法>,对该行为规定专门的罪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事诉讼领域虚假诉讼现象逐渐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虚假诉讼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民事法律关系、伪造证据骗取法院判决,严重扰乱了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秩序,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权威。为有效预防和规制民事虚假诉讼行为,应该及时修改现行《刑法》,对该行为规定专门的罪名。  相似文献   

18.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实践要求在于精准监督。精准开展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处理好司法公正与司法秩序、线下随机式关联监督与大数据穿透式关联监督、普通程序案件监督与特别程序案件监督、检察监督公益性与民事诉讼私益性、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进而推动民事诉讼监督质量和实效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极力寻求发现并利用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然而,证券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虚假陈述已经严重影响到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仅凭现有的防止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制度不足以保障投资者利益,应构建虚假陈述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20.
廖梦 《检察风云》2023,(S1):54-55
<正>一、何为民事虚假诉讼(一)虚假诉讼的概念自从发现虚假诉讼行为以来,如何给虚假诉讼定义一个权威的、受大众认可的概念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界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虚假诉讼罪并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