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翠生 《前沿》2003,(2):70-72
本文针对目前的一些非道德行为 ,剖析其原因 ,认为是由于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水准之间的非均衡性所致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莫让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消解个体道德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自由传播的网络空间,负面道德信息往往会弱化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仰等,阻碍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消解个体的道德能力。所以,应当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优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主流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降低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带给个体道德能力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 《思想战线》2004,30(6):80-83
大学生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4.
道德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进行的、具有道德涵义的行为活动。内容大致有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道德实践一般是以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并形成其系统的活动方式,亦即道德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陆传照 《桂海论丛》2002,18(2):53-55
法人道德行为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道德领域里出现的新情况 ,和个体道德行为相比 ,法人道德行为具有行为意识特定性、行为方式团体性和行为效应显著性的特点。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 ,都必须加强法人道德行为的调控。要从提高认识入手 ,以建立完备的法人道德规范体系为基础 ,建立具有法人特点的完善的法人行为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一个人理解了正确的行为准则,知道为什么和怎样去行动时,就可以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认识在道德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建设的手段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即使一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体道德行为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由于个体道德素质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因此,道德建设的手段也应该包括多种,有经济手段、政治法律手...  相似文献   

9.
陆传照 《前沿》2002,(10):122-124
政府道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道德行为 ,行为主体的特殊性 ,决定政府道德行为在支配行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本身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政府道德行为在社会道德行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对社会生活的特殊作用以及我国加入WTO的国际背景 ,都决定我们必须加强行政道德建设 ,重视政府道德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唐荣双 《求索》2011,(9):130-132
在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而自然有其个别目的,道德与自然是对立的,但是道德信念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如何实现社会至善和个体至善的问题,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12.
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修养与实践并重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鲜明特征。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互脱结、甚至背离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体系 ,作为评判社会个体道德水准的客观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准则 ,使人们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 ,为实现知行合一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创建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 ,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各种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社会心态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道德反应机制,道德行为要通过这个反应机制形成。社会心态构建道德行为的起点的六种方式是:态度的方式、感觉的方式、理性的方式、规定道德行为标准的方式、“场”效应的方式、构建和传播道德价值观的方式。从“自我觉知的社会心态”、“群体的社会心态”、“客我与主我相结合的社会心态”中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心态对道德形成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起点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知行合一在认识论中是绝对错误的,在伦理学中,它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情、意、行的配合与一致。而道德意志作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心理保障,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动力。孟荀对于道德意志的研究,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论据。意志是由人的意愿与人的毅力构成的,其中毅力是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动力;意愿是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方向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虽然存在对立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内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会带来善恶的道德二重性,但是它与社会道德并不是排斥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非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可以也应该划出市场伦理行为和非市场伦理行为,以充分发挥道德对具有伦理性的部分市场经济行为的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16.
肖向平 《桂海论丛》2006,22(6):53-55
公务员在行政组织中很容易出现“代理转换”的危险,从而导致公务员个体自主性缺失,当面临不道德的组织和组织的上级不负责任的行为时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丧失正确的判断力,甚至于以忠诚或服从为借口,从事非道德的行政行为。随着我国新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彰显公务员个体伦理自主性,培养公务员个体伦理自主性显得尤为紧迫,伦理自主性将成为公务员承担道德责任、有效抵制行政腐败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邓频声 《求索》2005,(10):135-136
环境是影响中青年干部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决策机制等制度环境,党内不健康人际关系、腐败等的不良风气,官场中的“潜规则”等的文化环境等,对中青年干部的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品性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去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为中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中青年干部应该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去应对和优化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作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8.
行为规训和德性养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二者共同影响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人们片面重视行为规训、制度规范的德育功能,忽视了道德修养、德性养成、人格教育,出现了道德信仰失落、道德行为失范等德性养成缺失。因此,公民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等行为规训,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教育、个体道德内化等德性养成,促进公民道德教育从行为规训向德性养成转型。  相似文献   

19.
陈迎明 《求索》2012,(9):161-162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进程中,道德价值观在社会意识中呈现了多元、多样与多变形态。问题主要反映在官员行政腐败问题、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社会公德失范等方面。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需倡导践行道德行政、道德司法、道德资本积聚等三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修养》课是知识课,所以要求晓之以理;它是思想课,所以要求动之以情;它是行为课,所以要求导之以行。我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种基本成分,它们三者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下,经过一定锻炼而形成起来的。在教学中,能实现上述三个要求,就是我们引导学生从道德认识发展到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的一个合乎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