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地  王冬艳 《人民论坛》2011,(11):216-217
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东汉时期敢于直言批判神学迷信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与当时僵化繁琐的学术风气斗争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目标——培养鸿儒。王充的鸿儒观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充:近代科学精神的超前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论衡》一书是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对于《论衡》的研究,可以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种视角,即令是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也仍有见仁见智之议。在吕振羽看来,王充的思想表达了东汉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在哲学上可称为唯物主义;冯友兰则认为,“王充《论衡》一书,即就道家自然主义之观点,以批评当时一般人之迷信。《论衡》一书,对于当时迷信之空气,有摧陷廓清之功。”日本户川芳郎教授曾专门探讨王充的历史观;国内一些科学史家则注目于《论衡》一书关于  相似文献   

3.
一、王充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一) 关于人的学说基于“元气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王充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不是神,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产物。“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物势》)天上和地上的气相互结合,人就偶然地产生了。这种观点虽不科学,但在当时对于驳斥儒家“天地故生人”的论调,仍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充天论     
在《论衡》中,王充吸取了天文学的一些科学成果和思想资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论,给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有力的打击,并对先秦史籍中的迷信思想和世俗的迷信传统作了一些批判,在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前进》2018,(12)
正我研究中国哲学,主要研究秦汉哲学。重要的又是王充哲学和董仲舒哲学。王充哲学是我研究的起点,董仲舒哲学是我研究的重点。我上大学时读《中国哲学史》,那里面董仲舒几乎是一无是处的哲学家:宇宙观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方法论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董仲舒讲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都是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总之,董仲舒是反动思想家,他的思想都是封建糟粕,应该扔进历史垃圾堆。当时我有一  相似文献   

6.
论王充与王符的宗教神学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李少惠王充与王符在中国思想史上各自占有光辉的一页。王充哲学标志着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他不仅把先秦以来的精气说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起唯物主义元气一元学说,而且对两汉以来种种神学迷信进行了全面的扫荡,形...  相似文献   

7.
王敬平 《前沿》2007,(4):223-225
王充的“命”论大有宿命论思想的色彩。然而,正是他偏激的“命”论思想使我们看到王充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和对权贵的蔑视;对专制主义用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人生命运不公平的抗议。因此,透过王充的“命”论思想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汉代知识分子的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显 《新东方》2011,(6):55-58
汉代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就是在汉代出现了无神论和有神论的争论。扬雄、桓谭和王充是宣扬无神论的重要人物。他们无神论的思想、方法和依据,不仅在汉代无神论史上大放异彩,而且对整个中国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谈是魏晋时期盛行的社会风尚,清谈之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谈在魏晋时期经历了正如清谈、元康清谈和东晋清谈三个发展阶段。魏晋清谈对当时的文教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较为系统的警察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关于警察教育方面的一些见解与实践,不仅为当时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而且对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侨教育的发展需要祖国的指导与扶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中国对华侨政策渐趋制度化,华侨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切都是当时华侨教育考察的积极成果。本文旨在梳理清末民初时期华侨教育考察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评析华侨教育考察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写成的,当时的俄国从夺取政权走向巩固政权,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列宁在文中指出了当时俄国的管理任务和建设计划,认为在建设的同时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要尊重广大群众,发挥教育的作用,并强调法律的运用。该文对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雪峰 《人权》2006,(3):30-32,26
在人类刑罚历史的早期,关于罪犯①的刑罚措施中几乎找不到教育的因素。从原因来看,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②当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受到普遍重视的时代到来时——这一时刻是随着所谓的现代性发生而到来的,在西方大约是从文艺复兴、宗  相似文献   

14.
清末立宪改革是晚清最后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对其效仿日本的原因,学界论述较多,但多从当时之社会政治背景、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地域等因素来分析,而对当时的宪政文化思潮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教育文化之反哺因素等都论述不够。本文从后面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求深入探讨清末立宪效仿日本之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论断。近代英国学者培根也强调了同样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龙倩 《长江论坛》2015,(6):85-90
董仲舒在发展天人感应学说时所采用的宗教神秘主义方式,发展到后期逐渐与谶纬相结合,导致了封建迷信的泛滥。而天人感应论者所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目的的"天"便成为了种种虚妄祸福观的保证。因此,为驱除弥漫在东汉社会意识领域的神学迷信之风,以"疾虚妄"为己任的王充从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感应论、灾异谴告说、祥瑞说三个方面对"天"进行了理性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17.
吴明录 《当代广西》2014,(21):62-63
正【讲话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引文延伸】"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这两  相似文献   

18.
奠基于邦联时期的美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发达的教育事业,其基础应追溯到殖民地时代和立国初期,尤其是邦联时期。邦联时期是美国构建国家政府的探索阶段,当时的许多政策和思想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邦联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为后来美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邦联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政府、地方社区、家庭等教育主体通过不同的措施促进了殖民地教育的进步,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成为北美革命的催化剂。但独立革命对殖民地时代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随着各州新政府的建立和新宪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纂与普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作为个案分析、思考当时条件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有价值,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今史学教育的一种反思。基于这样的论断,蒙学读物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儒家教育思想的首倡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目标有所侧重,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大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都没有偏离和改变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本文对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价值审视,是以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基本内容来进行的。孔子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次社会转型,一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生活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