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牛娜娜 《求索》2014,(8):167-171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史料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发展、学术观念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学术研究的不断专业化,学术理念的变化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扩展,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当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着学科发展的问题:对音乐史学本身的研究关注不够;缺乏学科知识内部的整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尚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有待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3.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代意义的中国法律史学科萌生以来,"法制史"、"法律发达史"、"法律史"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今天重新审视其历史的轨迹,体会其内在的关联,对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建 《求索》2007,(9):217-219
20世纪前半期出版的汉译史学理论著述。以其自身具有的深化近代学人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理解等特点,推动了西方史学理论在国内的传播,成为近代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汉译史学理论著述的出版和发行,由于译者群体构成水平变化等原因的影响,经历了从发端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朱清如 《湖湘论坛》2004,17(6):39-41
20世纪后 2 0年 ,中国史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获得新生 ,并逐步走向繁荣。政治上的思想解放 ,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使史界有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尤其是后 2 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科学性。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发展证明 ,在中西史学交流中 ,应恪守“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走“和而不同”的交往发展之路。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硕果累累 ,但历程艰辛。展望新世纪 ,中国史学依然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为指导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弘毅”精神 ,以更加开阔的胸怀 ,更为豁达的气概 ,营建富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7.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一些年轻的史学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要求改良落后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先进的方法论经验,跨学科研究随之兴起并渐成思潮,到20世纪末达到了它的一个顶峰。这次跨学科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西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与应用,同时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方法论的束缚,适应史学危机论的呼声和学科分化的要求,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走向辉煌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王贵仁 《求索》2008,(8):213-216
20世纪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理论,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根源一直被人忽视。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倡导“史学革命”,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旧史学的同时,强烈主张创立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史学——新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与近代新史学理念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对近代新史学理念更深入的体现。本文从“史学革命”所倡导的新史学理念开始分析,逐步深入地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背景,揭示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10.
进化史观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进步。理性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发扬,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史学突破了传统的自我封闭和个人英雄史观局限,使历史涵盖面更宽广、内容更丰富、体系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1.
黄十庆:瞿老师是搞史学史的,殷先生是搞考古的,让我们围绕20世纪历史学与考古学本身的发展话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的历史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20世纪恰恰又是由传统史学走向现代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发展的一个世纪,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协办的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法律史学者共9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法律史学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材料,以及该学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展开了富有深度和较为充分的研讨。会议在深化法律史学已有研究的同时,还提出了诸多新的学术观点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整个会议的讨论可谓史论交融、热烈深入,充分展现了法律史学(者)的活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回首中国近代激荡的百年史,自上世纪初叶梁启超高擎史学革命的大旗之后,王国维提出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作为研究历史的新方法,与由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和仰韶文化,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发掘殷墟等所汇成的史学研究波澜,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史学革命的一片新天地。当历史车轮滚滚驰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学术理论界乃至文学创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热流。其中,口述历史的异军突起,又一次引领了史学研究方法在新时期的划时代变革,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教授便是推动当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15.
市政问题是城市问题的核心,20世纪30年代的“市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改革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而且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近代“市政改革”运动的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于破解世纪之交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现代城市化诸多难题具有现实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常林 《求索》2010,(10):247-250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传统的书画鉴赏面临现代学科体制的挑战。罗振玉为了艺术史学的独立,对传统史料展开了分类、断代和辨伪等工作,刊布了大量的真实可信的学术资料。在研究上,他不迷信前人的谱录,利用一些少数可信的名迹建立座标系,用已知求未知,以此为基础梳理中国书画的源流脉络,为中国近代艺术史学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记录 《求索》2023,(2):62-68
乾嘉考据学秉承“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讲求言必有据,无征不信,在传统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深刻影响了近代学术,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考据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乾嘉考据学的求实方法、求真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史料考证为基础,详尽占有史料、严谨考辨史料,同时根据时代变化,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但在大多数时间传统史学或隐或显受到经学支配,一度形成经尊史卑的学术格局.晚清时期,在时局动荡、西学冲击、科举改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这一学术格局发生了转变,史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张之洞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读史以经世致用,并多次向士人推荐乾嘉学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他早年任四川学...  相似文献   

19.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内容极其丰富,颇多精当之论,予后人以极大启示,爰至晚清,尚无全面超越之作,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不过,此书虽然主观上想作分门别类的论述,但仍呈现多学科内容混杂之特点,反映了古代学术不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所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其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提出的史学革新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通过深入系统的论述指出,史学革新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两个基本属性,史学革新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史学革新的理论取向是将先进、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史学研究。这一史学革新观揭示了历史学科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