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春阳 《刑警与科技》2008,(17):165-167
“上善若水”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深圳市欣横纵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备荒对记者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成语是她最为喜欢的。  相似文献   

2.
"上善若水"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深圳市欣横纵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备荒对记者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成语是她最为喜欢的.  相似文献   

3.
《法人》2007,(2):132-133
水能够畅行于天下而无损,得益于水遇阻绕行从不与对手正面交锋的个性.老子说过:“善胜敌者,不与。”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和敌人做正面交锋。水的“不与”之功.为我们树立了“善胜”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法人》2007,(Z1)
水能够畅行于天下而无损,得益于水遇阻绕行、从不与对手正面交锋的个性。老子说过:“善胜敌者,不与。”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和敌人做正面交锋。水的“不与”之功,为我们树立了“善胜”的楷模。我们在前面谈到,在竞争市场中,“囚徒困境”随时存在。能否与对手达成“合作均衡”或确立“竞合”的状态,取决于竞争双方的理念共识和价值认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5.
高深 《中国监察》2011,(10):62-62
古人说:"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气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物质"?据翻译家说,气,是中国最难译为外文的词儿之一。说它是空气,它却又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易经·系辞上》有云:"精气为物",东汉哲人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然而孟子则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这里表达的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气。  相似文献   

6.
“法”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古代“法”字写作灋,这已为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字的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许建良 《现代法学》2006,28(3):28-36
韩非认为,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人性的现实,都处在不甚完美的境地,因此,施行“以法为教”的德化是必要的。在营筑德化的具体过程里,韩非重视的不是微观问题的辨析,而是宏观视阈层面上机制的建设。在内在的方面,依据万物“有所宜”而因循万物特性的方面受到推重,因循不是简单的消极行为,在“因物以治物”的二维动宾语言结构里,它仍然体现着行为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在外在的方面,通过在“形名参同”的实功、实效轨道上,设置了由因能以任、称功赋禄、赏罚组成的互动链,为万物“宜其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为万物“有所施”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动态上又为万物“处其宜”形成了自然的驱动力,并最终完成德化活性化的追求。其意义积极而深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安全记在心.落实在行动.道理不多讲.关键在实干’。我在井下挖了20多年煤,琢磨出这几句话。”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朱仙庄煤矿掘进二区矿工倪龙说.“矿工是鱼,安全是水.鱼儿怎能没有水?”  相似文献   

9.
李楠 《中国律师》2003,(6):14-15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充满希望的季节。在今年春季伊始,我们看到了研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新气象。 一项制度的制定,在实践中没有缺陷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中西哲学中古老而又常新的永恒话题,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和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体现了两位哲学家的人文宇宙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词语释义,人学思想和人生境界的诠释中都有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秦观是宋代一位才情焕发而思想复杂的词人。秦观早年“志于幽玄”(《谴疟鬼文》),对于道家黄老思想习染颇深。作于早年的几篇赋就充斥着玄理。如《浮山堰赋》说“天下之水,厥类实繁”,“咸受命于无精”,而筑堰阻水,是“背自然以司凿”,实如“螳螂怒臂以挡车”。但秦观早年所接受的影响不只是道家,而是多方面的。他在《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中说:“某倾年血气未定,颇好方术之说,读医经数年”,他家又“世崇佛氏”(《五百罗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劳动中,什么是伟大?如何去体现人生的价值?有人说是科学发明,它是揭开宇宙万物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也有人说是文学创作,它激励着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也有人说是哲学论著,它包含哲理,启人睿智;还有人  相似文献   

13.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治水改土一直是世界五千年文明吏的重要内容。我国丘陵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气候变化多样,旱、洪交替频繁.劳动人民为了繁衍生息.自古就注重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创造了“水、土、草、木资源平衡”和“治水先、治塬”.“汰沙澄源”等学说,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笔者认真读了《道德经》“上善若水”一章,颇有感触。《道德经》这样概括了水的品格: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笔者以为:人大工作者应有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水是生命之源,它既可滋润万物,也能毁坏家园。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但如果管理、使用不当,导致"水漫金山",则无情之水就会给人们带来很大损失。北京市通州区法院近几年受理了不少因"水"而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请看——  相似文献   

16.
张俊 《人民司法》2020,(3):22-22
梁实秋说过:“但凡是好吃的东西,都是有个季节的。”春夏秋冬,有各自的专属美味,漫漫冬季,来一锅暖乎乎的炖菜,美味绝伦。家乡地处长江北岸,萧瑟湿冷的冬天骤然降临,阴沉寂落的天色夹着薄雾,温吞的太阳下寒风吹得手脸生疼,枯黄看得人索然无光。万物渐渐静寂,正适宜温热身心。  相似文献   

17.
《公民与法治》2007,(2):54-54
水育万物,养水为德。处于“三北”防护林和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之中的隆化县水务局,自觉肩负起为京津阻风沙涵水源、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隆化经济发展提供水保的重大职责,以思想、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打造文明、学习、廉洁、高效的新机关。  相似文献   

18.
开春了,县里决定开两个会,植树造林和保护耕牛。一切准备就绪,秘书问赵县长日期如何定,赵县长说:“这两项工作都是我分管的,下面负责的也是同一个镇长,何不一瓢水舀了算?”秘书说:“农业局和林业局会不会有意见?”赵县长说:“重在认识,不在形  相似文献   

19.
张晋藩 《政府法制》2014,(27):62-63
自古就讲“致中和” 中国古代文献用“中”,也就是“不偏不倚”来比喻司法公正.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百姓手足无措,必然招致社会的动荡.司法之所以“不中”,孔子认为是由于礼乐不兴的缘故.相反,礼乐兴则刑罚中,这就要求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刑罚得中之后会带来社会的和谐,即所谓“中和”,古书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后世关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刑弼教的种种议论,都是兴礼乐、致中和的进一步衍发.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4,(11):10-10
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在中国,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唐朝的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彼时对文明的解释,主要是“文治教化”之意,与现代含义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