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世炎和他的七论上海罢工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位才华出众的群众运动领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曾涌现过无数才华出众、有高超组织才能、叱咤风云的群众运动领袖。著名烈士赵世炎 ,就是其中一个。他生于1901年4月13日 ,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赵世炎在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崭露头角 ,成为同学中的核心人物。1919年参加李大钊组建的少年中国学会 ,先后主编《平民周刊》 ,《少年》半月刊 ,《工读》半月刊。这时 ,参加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起了分化 ,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赵世炎写文章参加“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对胡适的观点进行批评。当时胡适已…  相似文献   

3.
1919年7月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成立的思想奠基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成为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屡受批判的铁证之一。时过境迁,在世情、国情已发生巨变的当代中国,九十余年前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呼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湘潮》2001,(2)
△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文学改良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一度是青年毛泽东心中的楷模。然而,两人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人生道路渐行渐远,终至50年代毛泽东发动了一场领域广泛的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以毛泽东“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宗旨来看,毛泽东与胡适,师生一场,终究《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进入“红色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是周恩来。很有幸,一生中《斯诺四见周恩来》,不仅见证了一个极富个…  相似文献   

5.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内首次以忠于原著的形式翻译恩格斯经典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译者,“衡石”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却尚不为学界所认识。“衡石”即吴江人李衡石,其在《觉悟》发表的系列译作传播了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译作《科学的社会主义》系统地向国人传播了从唯物史观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矛盾,无产阶级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取代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衡石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是上海先进思想传播群体和传播场域中思想激荡的产物,又是五四时期各种“主义”交锋的缩影。“衡石”在平民教育的发展、外交主权的伸张以及先进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正值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于一九二○年十一月开始的关于中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争。  相似文献   

8.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毛泽东借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发动了“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的斗争。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如果从政治和党派的角度来考察,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所以,毛泽东发动的“批胡”运动,盖源于主义之相差,而非不近人情。事实上,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记胡适对他的教导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30年代,毛泽东说,胡适“一时…  相似文献   

9.
路易·阿尔都塞(1918-)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法国国内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自卢卡奇开始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人物。他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表了《孟德斯鸩: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体系。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白,这一思想就是用弗洛尹德主义关于本能结构的心理分析学说补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分析,使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以弥补二者各自的不足,还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来面目,实现“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父”。实际上,他们是用弗洛伊德主义和他们的所谓“社会批判理论”来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并皮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群众观点与群众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再一次表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政治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话》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最早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强调这种结合“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早在1919年8月,针对胡适关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改良主义观点,他撰…  相似文献   

13.
卢毅 《党史文汇》2012,(3):4-10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不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新思潮纷纷涌现、竞相斗胜.但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也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其中,胡适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本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以“本”为本的启蒙崇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的理论反思。深度探寻“本本”的“主义”,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实践中,即在发展着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场,激活“主义”所承蕴的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的范式革命实现“本本”的“解释”范式与“主义”的“改变”范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今年10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别诞辰110周年。在此纪念日之际,使人们想起了他对哈尔滨革命的关怀和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判是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他先后撰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论文,热情诓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与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大造革命舆论,积级领导了“五四”运动。1919年8月,撰写《再论问题主义》,论述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初步传达了中国社会问题要“…  相似文献   

16.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17.
刘光慧 《奋斗》2001,(10):32-33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入、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内涵的重要论述,第一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党的建设纲领之中,把文化建设的先进性问题提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是有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五四”时期“三次论战”的提法过去,我们一般都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与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与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黄凌霜等人进行的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统称之为“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这种“三次大论战”的提法不妥。  相似文献   

19.
始终保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李忠杰《光明日报》2001.7.3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郑必坚 《学习日报》2001.7.4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的历史启示 李君如《解放日报》2001.7.4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李连仲《经济日报》2001.7.5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刘云山 《解放日报》2001.7.5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胡伟《解放日报》2001.7.8 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 李君如 《学习时报》2001.7.9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路建平 《经  相似文献   

20.
博览     
《正气》2001,(7)
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最   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领导同志:李大钊。李大钊在 1918年- 1919年,先后发表了《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于 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