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波是个身心都极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精通诗词书画,是个身心都极健康的人。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他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3.
张米 《新湘评论》2023,(20):62-63
<正>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人吗?是,也不是。他少年及第,意气风发,苏轼之名天下皆知,夺尽眉山灵气。他看淡荣辱,深交百姓,入世循礼法而情重,出世忧家国而旷达。他甘愿清贫,躬耕自省,人生三起三落,东坡雪堂笑谈人间。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苏轼故里眉山市东坡区,这句警示镌刻得尤为醒目。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2012年东坡岛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东坡区土地乡原人大主席邹汝  相似文献   

5.
苏轼,号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然而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一生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随顺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苏东坡著意地在文中运用诗化艺术创作手法,从而玉成了东坡极为个性化、诗性的创作诗化现象.这与东坡妙化无痕地调动诗的用比手法有着致为密切的关系,堪称完全实践了东坡的随物赋形、形于其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至高的文学境界.诗化现象似乎成了东坡文的独特标识和东坡的难以企及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隔山 《党课》2010,(23):108-109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伊秉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他自幼聪敏好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惠州、扬州知府等职。伊秉绶虽然终身为官且清正廉明,但他为官的声名却远不如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影响大,他所作隶书风格独特,举世称绝。  相似文献   

8.
赵客 《廉政瞭望》2021,(6):58-58
为东坡居士做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早从语文课本上了解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苏轼,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我们吃着东坡肉,吟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这样的吃货。苏东坡在普通人眼里不是一个一千年前的陌生人,人们的心中眼中已经有了他大概的轮廓。另一难题则是史料的选择。北宋虽然迄今已经千年,但苏东坡毕竟一时豪杰,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都留下了关于他的史料。如何梳理这浩瀚的史料,将其称为自己的写作工具?如何在这些史料中筛选出“正确”的内容?这些史料是否为真?还只是后人牵强附会,用名人效应来讲的小故事?再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影响范围直达海内外。如何不重复林氏之路,写出更精彩的东坡传记?  相似文献   

9.
赵仕方 《当代贵州》2013,(27):58-58
看完《曾国藩全集》,我想至少有三方面应该向他学习。 首先是生活情趣。文中有个章节,讲到曾国藩与朋友吟诗作乐,要求每人扮演东坡、佛印、秦观和黄州太守中一个角色,先举一件落地无声之物,接着说出两个古人,一问一答,讲出一件事,答句必须是现成的两句作归结的诗句。先是“东坡”:笔毫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因何不种竹?  相似文献   

10.
正"老饕",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大吃货,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在其著名的《老饕赋》中,他这样戏谑自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就是说天下美食都要拿来供养他这个大吃货。自嘲是拿自己逗趣儿,苏东坡确实可谓大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可说是舌  相似文献   

11.
<正>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三产融合互动发展,"东坡泡菜"做成了百亿大产业,既"泡"出庞大"产学研"团队支撑,更带动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老板,来点泡菜下饭!"在四川,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星级大酒店,还是路边小饭店,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碟爽口开胃的小菜——泡菜。我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独爱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为了纪念苏东坡,在东坡故里眉山,人们便把泡菜称为"东坡泡菜"。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书趣     
苏东坡“抄书” 北宋时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苏东坡,许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主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朱十分惊讶:“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书吗?”苏东坡说:“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14.
读书正业传家远,孝慈仁爱育苏贤。东坡文化是眉山的靓丽名片。从东坡文化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的智慧,能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出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2020年以来,眉山市在防治腐败的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污"向"清源"拓展,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第二次任职杭州时,适逢大旱,葑田已占湖面的一半,令他十分痛心,疾呼:“若再不整治,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决心疏浚西湖,保住这一人间瑰宝。但整治西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当时还有人出于私利强烈地反对。出于拯救西湖的一腔热情,苏东坡亲手撰写了《乞开杭州西湖状》,上书朝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想这世上,号称是“读书人”的有多少,而真正读懂的能有几个?不说太深奥的,就金庸那种“童话”,很多人都读过,但谁敢说读懂了?要是真读懂了,这世界上许多不该发生的事也不会存在了。基于这种想法,这一次打算向大家推荐《东坡志林》。反正读书的人不用我啰嗦,不读书的人跟他说什么都没用。  相似文献   

17.
石夫 《纪检与监察》2003,(10):22-23
耳东坡,北京某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因犯受贿罪,2002年5月,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相似文献   

18.
尚志发 《奋斗》2007,(2):55-55
苏东坡的名声来自于诗文,开一代风气,成了唐宋八大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人生丰富,经历复杂.中国文人之林可谓鲜见。其中“涉案两起”,人们大多只知道因诗而起的著名“乌台诗案”,而因“盐”而生的“东坡贩盐案”却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正是这个案子,使苏东坡人生道路发生“拐点”。  相似文献   

19.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20.
“居富贵不易糟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撰的《东坡志林》中的一句话。说是一个人一旦地位高了,也不应该抛弃贫贱的共过患难的妻子。这一句话虽非名言警语,但却牵引着古人在婚姻家庭上所表现的高尚情操。 东汉初年,专管监察、执法的大臣宋弘,是一个颇有政绩而又才貌出众的佼佼者。当时光武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便在刘秀的面前对宋弘夸个没完,说他“从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