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范式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在概念内涵上已经超越以往学界的认识定型,具有哲学方法论性质,可被界说为发生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由"形式主义文艺学流派"、"形式主义语言学流派"和"形式—功能主义"三大流派构成。在哲学层面分别呈现为"形式美学"、"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三种基本特性,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学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俄罗斯,"斯拉夫主义"是一个绕不开的视角,因为它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看待世界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论。尽管学界对斯拉夫主义的研究已经很多,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和经济学的视角等,但仍缺乏在学理内涵上对该理论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演化情况作进一步深入的发掘。研究表明,斯拉夫主义学说的基本学理蕴含着俄罗斯思想史上带有"革命性"意义的哲学价值,那就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思想自觉和民族自觉。只有深刻领会该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对过去、今日乃至明日之俄罗斯有更加理性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英国开展俄罗斯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学者对于俄罗斯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古典时期"、"帝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伴随着英俄外交关系的起落,展现出不同的倾向与特点。以"情感倾向"和"研究路径"两个关键要素作为基本维度,对于当前英国俄罗斯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二维空间的落点象限排布,可以展示当前英国俄罗斯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五种典型的思想理念,并且勾勒出英国俄罗斯研究的总体思想谱系。英国的俄罗斯研究以其民族特征和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基础,以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精神推动着学术的稳健发展,并影响着英国对俄外交战略的制定,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中国俄罗斯研究界加以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佳琳 《俄罗斯学刊》2022,12(1):115-127
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文化作为俄罗斯哲学反思现代性的理论工具,其人文性、浪漫性、集体性和宗教性的基本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哲学现代性批判思想以俄罗斯哲学世界观的本体主义、生命体验、精神共性和实践意向为核心阐释原则.再加上俄罗斯哲学的终极关怀价值取向促使其对一般社会历史过程发起整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现代性思想的思维定式来审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后现代性建构指向.当代俄罗斯哲学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痛苦蜕变之后,开始重新认识俄罗斯传统哲学的精神价值,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到再度复兴的演进逻辑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初步洞悉到逐步深入并走向世界的过程.因此,对俄罗斯哲学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论工具、阐释原则、建构指向进行论证与分析,可充分挖掘其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内在逻辑并把握其当代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研究》2021,(2):33-73
本文从主体、观念、结构与周期的视角,来观察当代俄罗斯的外交现象。外交主体及观念视角的讨论,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外交角色的复杂含义,旨在探讨西方叙事模式、单线时间观念、以"民主-专制"简单化地将世界一分为二等标准的局限,从而展现俄罗斯外交主体的独特身份。结构角度的研究阐释了俄罗斯在世界文明、国际体系中的成长、发展过程,包括其文明结构的内在属性与外部特征,以及在大国多边关系中的地位、动态性结构功能等。周期性视角下的研究则通过"短-中-长时段"分析,追寻俄罗斯对外关系中反复出现的逻辑特征。本文把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置于全球转型,尤其是俄罗斯与其他国家间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力求基于事实与理论的分析,通过反思,为这一领域的学术范畴与理论工具的构建与运用,提供若干建设性的参照与铺垫。  相似文献   

6.
徐博 《当代亚太》2019,(6):47-66
"东转战略"是俄罗斯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加快实施的重要战略。其直接战略目标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以缓解来自西方的战略挤压;二是通过推进远东发展来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引擎"。文章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国内政治的视角分析了战略文化、央地关系和政治结构三个要素对于"东转战略"内外政策实践的不同影响。在战略文化方面,西方主义、民族主义和欧亚主义三种思潮分别影响了"东转战略"的内外政策,其中对外政策的战略文化以保守现实主义为原则,其核心是民族主义和欧亚主义思想;而国内政治的战略文化则是以保守自由主义为原则,以民族主义和西方主义为主要思想。在央地关系方面,"强中央—弱地方"兼具地区排他性的央地关系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转向,另一方面则不利于远东开发中联邦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在政治结构方面,人格主义与机制主义的博弈决定了"东转战略"内外政策实践的不同,使得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面临阻碍。文章通过国内政治的视角来考察"东转战略"在内外政策实践上的不同,有利于进一步思考俄罗斯战略决策过程的发展与演变,从而为探究"东转战略"的未来走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郑忆石 《俄罗斯研究》2004,(3):48-55,64
苏联的解体带来了哲学的转型。这场转型表现为九十年代初期戾换式的情感发泄和中期的理性反思,其对象集中于苏联哲学、西方哲学以及俄国传统哲学。今日俄罗斯哲学,呈现为"繁荣"与"贫困"的双重态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阐述21世纪以来的日本哲学、尤其是以京都学派为中心的日本哲学研究的新动态,即作为京都学派的历史传承性,作为现代哲学与传统思想的交织,作为日本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话性,由此来提示今后的日本哲学之研究需要关注"日本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避免陷入西方与日本的二元对立框架之困境,强调以双语翻译为突破口来开拓新世纪的多视角、多领域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被誉为"俄国现代哲学之父"。这位逝于20世纪元年的俄国哲学家却构成俄国思想史的重要分水岭之一,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思想家。他在俄国思想史上的意义持久而又深远:首先,他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万物统一哲学,为俄国现代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他率先提出并思考关于俄国历史命运和发展道路的"第三条路径";最后,他试图融哲学、神学、科学乃至艺术为一体的创作追求和表达方式也具有深远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索洛维约夫思想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俄国知识分子理性精神的成熟、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以及俄国独特的"帝国规模"思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千余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段西学史。而其每次西学都大体经历"学习模仿—民族自觉—超越—对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的民族自觉意识不断要求历史哲学对俄罗斯与西方历史形成的亲缘关系作出反思,要求在相似之中明确差异,以确立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研究俄罗斯西学的过程,剖析俄罗斯东西方问题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俄罗斯历史发展的轨迹,而且有助于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1984年5~6月)联学苏哲苏联哲学界关于认识阶段问题的研究 介绍信息学及其与哲学和其他科学的相互 作用科学认识的哲学研究:问题与前景逻辑学、数学和语言学的基础哲学方法论职能实现的机制拜证方法的基本原理客体与科学对象关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问题历史—哲学过程是逻辑和历史的统周国平国内哲学动态8辱.6期(苏)西福罗夫国外社会科学动态84·6期溯瑚溯溯翎溯84料84 8484斜(苏)弗罗洛夫(苏)叶尔绍夫(苏)鲍里亚兹(苏)舍普图林(苏)杰米契夫(苏)彼得罗夫〔苏)奥伊则尔曼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哲学译丛文摘文摘哲学译…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历史的研究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即开始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来认识文学历史与以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来重新审视文学的经典和热点。这种变化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历史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它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相关各国共护海洋和平、共谋海洋安全、共促海洋繁荣、共建海洋环境与共兴海洋文化。同时它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富含中国古代先贤特别是孟子学说的哲学元素,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可以发挥"概念工具"的作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共生"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现代阐释,还是新时代"利益观"的完美表达。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出发,以"东亚历史海域"为视角进行考察,对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俄转轨道路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俄两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制度的过渡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因而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本文主要探讨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两国改革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两国改革的绩效差异以及普京时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调整是否意味着对前一时期俄罗斯改革道路的否定,希望通过对俄罗斯转轨道路的反思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西方化-东方化"、"分-合-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与转型性经济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罗斯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学术问题。视角不同,逻辑路线和问题设定将有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视角展开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和绩效特征进行概括性分析和描述。分析认为,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俄罗斯转型性经济危机是转轨的政策设计以及转轨中的公共选择力量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在军事科学与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科学组织体制上,俄罗斯建立了研究所这种新的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俄罗斯具有敢于挑战西方权威的科学首创精神,具有以共同性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大书奖"作为21世纪俄罗斯文坛的重要奖项,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还是反映国家意志的文化现象。政治话语在文学领域得到的回应,往往关系国家发展的内生性方面。苏尔科夫在《长久的普京之国》一文中提出了"长久之国"的概念,人民与领袖的相互信任、聚合统一是这一概念的重要支点。历史小说和传记等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是"大书奖"关注的重要方面。获奖作品与奖项批评活动中的国家叙事构建,意在表明三个问题:俄罗斯人民是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深层人民";历史证明,俄罗斯的"领袖人物"是值得信任的;"长久之国"的构建可以通过"深层人民"对"领袖人物"的信任实现。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俄罗斯国家历史的深厚程度和民族性渊源,使得21世纪俄罗斯具有可预见的长久性。然而,俄罗斯国家叙事一定程度上遮盖了现实中存在的民众主体性不足的情况,从长远来看,仍是不可忽视的不利于"长久之国"构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591年在日本第1次出现了关于"哲学"(音译片假名标记)的记载;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在"希哲学"、"求圣学"这样的概念之外,日本人还尝试了"究理学"、"性理学"、"理学"、"理论"、"玄学"、"知识学"等各种各样的翻译。在这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理学"这一概念。但是,1874年(明治7年)西周在《百一新论》中最终把philosophy定译为"哲学"。西周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将"真理"置于儒学之起点的孔孟之说,进而追求代代相传,永以为继。与之不同,西方哲学从根底上就不是以遵循传统作为前提,而是通过批判与检验把握事物的真相,获得真理观念。即认为真理始终是存在于发展之中。中江兆民关于"日本自古至今无哲学"的名言,反映出日本在经验的理论化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