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霸权等概念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帝国既是一个由不同属国组成的国家权力体系,也是一个由若干国家组成的等级秩序体系,通常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秩序体系。帝国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夺取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物质利益,这种行为常会被冠以“共同繁荣”、“地区安全”、“生存空间”等名义。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看,国家产生后必然导致帝国的出现,而对外扩张征服是否有利可图与国内民主法治制度两个因素是避免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帝国的关键。对于帝国的兴衰而言,社会政治制度安排往往要比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帝国体系在世界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和难以割离的政治遗产,人类社会也总会存在对帝国梦想和帝国秩序的怀念。帝国主义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帝国的历史命运已经终结。作为一个趋势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平等的和共赢的全球治理,才是解决全球...  相似文献   

2.
欧洲正在遭受多重危机。危机之所以呈现多重性,源于欧洲历史上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等多条历史线索的并存与缠斗。这些线索长期存在于"欧洲历史老人"体内,其演进及彼此间的相生相克,是欧洲历史的推动力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经历了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三大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展出了一条新的历史线索——"共同体"线索。"共同体"能否成为欧洲历史的第四大范式,取决于其在多条历史线索的缠斗中能否适应并最终获胜。受多线索震荡的影响,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的欧洲呈现"多维度不均衡"状态,正走向新的历史合体。第一阶段将走向"欧洲堡垒",对内继续推行经济一体化,对外实施重商主义和有限扩张,吸纳西巴尔干诸国入盟。第二阶段可能走向"欧洲帝国",内部出现等级制,对外与美国共筑"跨大西洋帝国共同体",并大幅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3.
黎四奇 《德国研究》2006,21(2):59-63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帝国解体,民族分离主义是其重要诱因。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多与帝国晚期政策失误有关。在民族政策上,帝国早期在专制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管理取得一定效果,但晚期以大俄罗斯主义为核心观念,强制实施直接统治,实施俄罗斯化政策,区分异族人,构建出少数民族的他者。在帝国治理上,自上而下的自治传统破坏了帝国的专制能力;为加强专制统治而频繁取消自治政策又引起更大的民族矛盾。这些因素导致帝国晚期外围民族主义的兴起,并在1905年革命时集中得以释放。随着帝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分离主义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军 《俄罗斯研究》2006,35(4):5-10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式被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东南亚,帝国势力撤退后留下的国家既没有共同文化也没有相似历史,因此,许多由当地政治领袖创建的政党就试图利用国家机器来建构民族国家。本文主要考察这种"引进"的民族国家模式在东南亚如何催生各种各样的政党,这些政党又为何需要强大的国家来塑造未来的民族。各种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中能发挥影响力的政党,对正努力将自己看作新生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可能起着分化与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古希腊、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众多帝国的解体均是非主体民族反抗主体民族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造成的.而苏联帝国的解体恰好相反,是以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联邦共和国带头谋求独立造成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民族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决定民族命运,分析俄罗斯性格二律背反的特征,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索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俄罗斯国内最复杂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叶利钦政府1996年出台的《俄联邦民族政策构想》是当代俄罗斯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首次尝试,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普京重任总统后着手推出新的民族政策战略。2012年12月19日出台的《2025年前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的战略》阐释了俄联邦民族(种族)间关系状况,规定了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的目标、原则、优先方向与任务,并构建了实施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的机制,试图以此塑造俄罗斯国家民族意识,重振大国雄风。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使人们有机会窥见俄罗斯文学研究中西伯利亚文本的重要意义。该文本是十七世纪至今西伯利亚问题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的关于东征、苦役和生态的书写,分别从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态伦理的维度,诠释了西伯利亚文本的内涵。西伯利亚被侵略、被奴役、被破坏的历史和现实,在文学文本中被想象为帝国的荣耀、天国的复活和家园的善治。想象以神话化、神圣化等诗意化的形象建构方式,有意识地塑造了理想的西伯利亚形象。在地理空间批评和文化地理学理论的观照下,西伯利亚文本中的想象,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文学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对照过程中表现出来,揭示了俄罗斯通过文学想象遮蔽社会问题、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10.
叶凡美 《美国研究》2012,(2):151-156
2009年,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戈登.伍德推出了《自由的帝国:早期共和国历史(1789~1815)》(以下简称《自由的帝国》)一书。①伍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是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治史成绩斐然。他曾经撰写多部关于美国早期史的优秀著作,其中包括荣获班克罗夫特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建国》是埃里克·方纳在其扛鼎之作《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问世30年以后,再次就重建问题撰写的一部力作。该书旨在"重新发现"宪法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修正案的真实意图和现实意义,以便于进一步清除"邓宁学派"重建史观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瓦解美国保守主义势力的重建史观的历史学基础。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方纳不仅开掘出重建宪法修正案在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理想方面的潜在力量,使重建史与当前和未来连接起来,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平等"这一概念在美国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张力,及其之于公民身份构建和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海洋 《欧洲研究》2012,(2):49-68,160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西班牙国家构建的演进脉络,并分析了民族国家模式在西班牙的政治实践及其局限性。本文认为,西班牙固有的历史文化多样性,以宗教为纽带达成的国家统一,以及政治上的早熟,阻碍了其国家形态的发展,并导致了民族国家构建尝试的失败。西班牙的案例表明,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其适用性不仅是有限的,也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有关战争责任的话语更迭浓缩地反映了德国的历史观。作为体现时代色彩的口述史,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认为德国乃被动地为民族和自由而战,拒绝接受德国战败的耻辱遂成为二战的直接诱因;魏玛共和国对《凡尔赛和约》持修正主义立场,反对所谓的"战争责任谎言"成为此一时期的历史共识;第三帝国强调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二战以后,魏玛时期的立场得以复辟,然而历时多年的"费舍尔争论"彻底打破了德国的现代国家话语神话,"德国一战主要责任论"得以确立,批判性自我反思成为德国历史和历史书写的新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已经超越了有关一战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14.
明治二、三十年代,日本经移植、改造西方文物制度和价值观念,成立了以《帝国宪法》、《明治民法》和《教育敕语》为标志的近代天皇制立宪主义体制。由于这一体制从根本上规定着日本近代化的性格,因此有必要对其成立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檀君神话》中的天降母题和熊女母题,作为神话的遗传基因,在后世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重新整合,以更加饱满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具体而言,率领民众建立理想国的洪吉童、神仙文昌星投胎转世的杨昌曲、风流学士杨少游等朝鲜古典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与桓雄和檀君的形象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而谢贞玉、春香、沈清等被朝鲜民族世代歌颂的女性形象则与熊女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朝鲜古典小说有意无意地把传统的神话母题融入进来,以艺术加工再现了神话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6.
流行于旧制度晚期的《亨利四世万岁》(Vive Henri IV!),在复辟时期作为事实上的国歌广为传唱。历经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的震荡,复辟后的波旁政府力图接续君主制传统、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并寻求国内的和解与稳定。有关亨利四世及其治下繁荣太平的记忆,因此成为复辟初期政治宣传的重要资源。以各版《亨利四世万岁》为主要代表的宣传载体,将亨利四世的“好国王”形象与止战安邦的功绩树为典范,意在唤起并强化法国民众对君主制的记忆,为现实政治构建出纵向的联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2,(2):1-20,159
"民族国家"是诞生于欧洲的国家形态①,主要通过专制君主国转型和封建帝国解体而来。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民族"起到整合国民认同、赋予国家合法性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民族"只是建国的理由,民族国家在欧洲兴起的深层原因是推翻封建制度。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历史进步,但建构过程也使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两次世界大战均与其有关。同时,由于"民族意识"具有持久性,欧洲民族国家建成后,多数仍然面临"民族问题"困扰。当代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各国的民族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国家主权行使方式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中改变。本文认为,民族国家建构、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一个进程的三个方面。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是多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与合法性的来源,不应得出其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俄罗斯的交往始于1553年,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17-18世纪,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罗斯对于英国的科技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模仿,英国则默许俄罗斯取代瑞典成为东欧最强的国家,两国保持着足够的默契和友好关系。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成为欧陆霸主,海陆帝国的竞争主导了19世纪的欧洲格局。最终两国在克里米亚兵戎相见,并且使俄国失去了欧陆霸权。进入20世纪以后,英俄帝国都面临着现代民族国家兴起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英国主动放弃了帝国,但也同时失去了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俄罗斯则通过建立苏联的方式,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维持大陆帝国的实际存在,但因为无力应付与海洋文明的整体性竞争,耗尽了内部的活力,最终也以解体而告终。冷战结束后,影响英俄关系走向的很多限制性要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英俄两国几次尝试在双边关系上有所突破,但都无果而终。400多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英国国内对俄负面认知将长期存在,且英国对外政策仍在延续以美英特殊关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英俄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仍然较低。如果这些历史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发生变化,未来英俄关系缺乏互信、低位运行的状况将很难得到有效改变。  相似文献   

19.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9,24(4):63-68
媒体和国家形象互相影响和互相建构,在这方面传媒对国家国际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并通过特有信息源和信息传媒在受众体头脑中定格并形成国家形象,影响人们对某一国家的看法和态度。鉴于国家形象的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等诸方面,本文主要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时代》周报为研究对象,对5年来《时代》周报有关中国经济报道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评析,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时代》周报视角下的经济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