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越 《法国研究》2012,(1):11-19
葛兰言的译本未保持《关雎》的音韵之美,在遣词造句上模仿原诗的结构,但造成译文的冗长;许渊冲的译本在音韵和词句上保存了原诗短小精美的特点,却打破了原诗的语言结构。两个译本形式上的区别源于两位译者对《关雎》理解:葛兰言依据儒家经典注疏,将译文演绎为“妇人摘野菜以供庙堂,求淑女以献君子”的故事;许渊冲未理会儒家的阐释,而是还原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葛译的关键在于“妇人”这一角色的引入,而古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给原诗的人物和情节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也使多种阐释和演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璐 《法国研究》2006,(4):94-100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以其明净细腻的文笔、柔弱伤感的女性形象和灰暗却震撼人心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同样,苏童的《米》也热销西方,尤其是法国,给法国读者以极大的震撼。苏童的《米》在法国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苏童杰出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译者娴熟准确的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译者是Dutrait夫妇,他们可以说都是翻译大家。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的文章。No?l Dutrait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他们夫妇俩合作翻译了不…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大量使用叠音词,而法语中却几乎不用这种修辞手段。在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法语时,如何翻译这些叠音词,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其修辞效果,就成了翻译者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往往只能靠加注释来进行补救。论文通过对《红楼梦》法译本中部分叠音修辞格的翻译范例进行简要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一些汉语叠音词的常用法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隐语,作为一种民俗语言形态,千百年来,以其特有的遁词隐意,渗透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层次生活中,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将其外译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深度翻译理论对《水浒传》法译本中的隐语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从具体实例中总结译者在翻译隐语这一特色民俗语言形态时如何把背后的隐含意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以期对汉籍外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1926年敬隐渔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的《阿Q正传》法语节译本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但却屡遭中国评论家的诟病。张伯伦先生经过五年的调查,在2015年出版《敬隐渔传奇》,以大量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16年,张伯伦出版《敬隐渔文集》,使深藏于历史的敬隐渔的译作、小说、评论和书信与当今读者见面。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发展日益成熟的全面、动态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利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得之不易的敬译《阿Q正传》的法译本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从社会学、翻译学、历史学的角度探究敬译本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文化发展新风向给译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翻译好文化负载词正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凝聚和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文本。其中,《西游记》的法语译本研究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以《西游记》三部法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案例,讨论和总结文化负载词的汉法翻译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共分为五类: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进入文化转向后,经过学者们反复地讨论,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门科学。随着科学理论日臻成熟,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已经凸显。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具体操作者,对文本的构筑和对文字的处理,都要在点与面上权衡:大到翻译策略的制定、小到翻译手段、甚至连接词的选择。可以讲,译者的境界决定着文本的优劣。在此,我们不妨以《夕暮》法译本为例,郭沫若先生这篇散文虽短,却充满诗情画意和有着完整的语义。本文试图解读译者在此翻译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从理论中寻找到文本处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次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日本语,使得谷崎润。一郎和这部旷世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不仅在内容和情节上和《源氏物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内含的二大主题——恋母情结和女性崇拜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1.
可以这样说,保尔·艾吕雅是从超现实主义运动中脱胎换骨而来的最好的诗人。超现实主义解体之后,他的诗风变化很大,有时我们甚至会忘记他曾与这个运动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多年创作活动留下的痕迹是难以完全洗刷掉的,即便是这首最有名又最易懂的《自由》也带有极深的超现实主义的烙印。作为诗人,艾吕雅永远也不会忘记二十年代他与布列东、阿拉贡、苏波、佩菜(B.Peret)、德斯诺斯等人一起活动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由清末士大夫以法语写作的小说,《黄衫客传奇》借鉴了中国传统文体的写作技巧,对《霍小玉传》这个经典的中国故事加以改编,将其介绍给法语世界。在人物新诠方面,小说采取自中国戏曲中总结出的"分裂"之法塑造了具有多构性特征的人物;在本事改写方面,小说吸收传统小说中的幻梦书写资源,将原作中的因果轮回情节模式转为一出心灵悲剧;在文体创新方面,分别自古典白话小说和小品文中撷取精华,形成独特的破体叙事风格。在对中国传统文体写作技巧的融合与创化中,小说完成了民族形象自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家传统的"三元论"对华人译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实践影响深远,有必要将其导入法译汉诗的解读并树立层次意识:在虚实层,词汇的缺省或替代再现原作中主体人与客体物象和谐包容的意境特征;在阴阳层,重音和对仗的交替呼应承继原作的内在气韵,为译作赏读提供新视角;在天地人层,意象系统的连贯和审美内涵的传达成为衡量译作美学再造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西蒙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七十二岁高龄。他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的讲话中说:“我现在是位老人,象我们古老欧洲的许多居民一样,我的前半生经历过相当动荡的生活:我曾是一场革命的见证人,我曾在特别惨酷的条件下打过仗(我当时是骑兵团的骑兵,所属部队伤亡惨重,事实上八天之内全军伤亡殆尽),我当过战俘,经历过饥饿乃至筋疲力竭的苦役折磨,我曾经逃出战俘营,身染重病,几度挣扎在暴力或自然死亡线上……”。《弗兰德尔的道路》就是以他这个时期的经历写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作家徐莳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为徐舒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 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 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 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 作家徐訏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 为徐訏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 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17.
“离二十一世纪总共才剩下十八年”……难道我们还要把现今学校中的陋习拖过世纪间的界线吗……”——这是诺沃西比尔斯克读者库马奇写给《文学报》编辑部信中的两句话。库马奇十二岁的女儿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作文,而女教师连看都不看就在她的记分册上批了个“一”分,就因为他女儿写作文用的圆珠笔油是黑色的,因而女儿就哭着回家来了。老祖母听后异常感慨:“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终止对孩子的折磨!一个世纪过去了,学习仍然是一种苦难。”于  相似文献   

18.
苏联《文学报》特派记者卡皮托利娜·科热夫尼科娃对保加利亚农业作了一次专题采访。她去了保加利亚农村,参观了农工综合体,也到过不少中小城镇,当然也访问了首都索非亚。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以及与专家、农民、干部、退休工人的交谈刻划了保加利亚的农村概貌。离开索非亚,科热夫尼科娃首先来到被称为“保加利亚粮仓”的德勃鲁扎。德勃鲁扎位于远离索非亚的北部,罗马尼亚的边境。属于托尔布欣斯克州。整个保加利亚所生产的白面包,其中三分之一的原料产于该地。  相似文献   

19.
日文当中对于"逐语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对"逐语译"评价也褒贬不一。在日汉翻译的语境下,"逐语译"既是一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同时也是一种翻译理念,即忠实于源文本、严谨细致的理念。作者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作为参照物,探究了其"逐语译"特征,认为"逐語訳"是训读法的衍生物,是"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集中体现。"日本式翻译范式"的形成与流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伊藤漱平的译文重视源文本,表现明显的"逐语译"的风格特点。同时,其译文表达又有重阐发之处。对译文的选择既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他本人对原文本和目标读者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20.
洪军 《当代韩国》2012,(2):115-120
众所周知,中国与韩国是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儒学作为这一地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学说,在各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韩国儒学作为东亚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韩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近年来学者对此一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颇有意义的探讨,如在退溪学、南冥学、栗谷学、阳明学、礼学、实学、古籍整理与学术著作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