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治·桑的自传《我的一生》开创了女性自传的先河,她也被称为了“女性A传第一人”。自传不仅是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资料,更是作者实现身份认同、自我认识的方式。本文将以自传中的身份建构为立足点,从自传写作的动机、自传中的身份意识、自传事实的选择等三方面对乔治·桑自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艾什诺兹的创作深受法国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的愚比系列剧作的影响,其小说中流露出浓厚的愚比情结。作家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别出心裁的写作技巧呈现了多组对立关系的统一。艾什诺兹通过在作品中呈现荒诞的此在,警醒人们寻觅被遗忘的存在,让迷失在物质社会中的现代人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许雪萍 《新民周刊》2020,(17):95-95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在我家里和她们秘密对话,了解她们的生命细节。利用周末读完了《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这本甫一出版便颇受好评的书,是真的好看。但用"好看"来定义对一本书的感受,好像显得草率了,想想应该是词不达意。《三种爱》写了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关于爱的生命故事。她们被作家张翎从法国的诺昂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国麻省的艾默斯特镇邀请到一本书来,而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  相似文献   

4.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1910~194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朝鲜女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朝鲜女性,大部分因亡国而流离到异域中国,或过着艰难生活,或怀着反日意识与中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抗日斗争。作品中的这些朝鲜女性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在梳理这些作品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他者"——"朝鲜女性"的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深入探讨朝鲜女性形象以及相关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日本战后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开高健不同于战后其他作家;他放眼社会,针砭时弊,给世人以深思及启迪,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的“私小说”完全不同的道路。代表作之一的《恐慌》发表于1957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夕。处于大动荡时期的日本社会亟需能够从正面直视并描写社会实态的作家,开高健的《恐慌》正好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探讨主人公俊介的积极、妥协、抗争、精明等诸种性格因素,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躁动不安、无所适从的心理特征,揭示作品的主题亦即集团中的个人和官僚体制的腐败,从而发现开高健作品所蕴含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恬恬 《当代韩国》2010,(4):107-115
1920~1930年代的中韩两地,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进一步激化了两地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转变也对当时的两地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抗日题材作品纷纷登场,成为时代主题。女性文坛方面,两地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转变了创作视角,抗日题材的作品成为主流。本文主要以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民族、阶级及性别三重压迫的社会背景下,当时中韩两地女性文坛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萧红与姜敬爱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与以往女性文学所不同的时代见解,及与当时男性作家相似的选材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9.
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是法国巴黎三大教授、女性与性别研究和法语地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皇家学0院士、作家、小说理论家及美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学、电影以及性差异研究的著作,尤其写了很多评论当代作家如杜拉斯、比托尔、埃莱娜·西苏、克罗德·西蒙等人的著述.她的重要作品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或文学的修改痕迹》、《虚构功能:关于小说假象》、《伟大的时代——论克洛德·西蒙》、《从咖啡到永恒:写作中的埃莱娜·西苏》、《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性差异的故事》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本访谈中,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同时以作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教授的独特视角与美学观点解读作家作品,分析细致精辟,更加突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1.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阿妮 .艾尔诺的代表作《地位》和《一个女人》根据作家自己的身世为蓝本 ,以简明深刻、明快隽永、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诺曼底风格写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 ,旨在说明艾尔诺作品的体裁既具有自传的性质 ,又包含诸多小说因素 ,是一种作者独创的介乎于文学、历史、社会学、传记乃至圣徒传之间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3.
法国是译介阎连科作品最多的西方国家,在十一年的(专著)译介历程中,作家在法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媒体与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与解读对作家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一个作家是否能在域外保持持久活力,归根结底还是其写作实力。本文选取阎连科法国十一年的译介历程中有结点意义的五篇作品,结合法国批判大师蒂博代的文学批评观点,以法国媒体和读者评论为研究素材,分析阎连科形象从"话题作家"到"实力派"的转变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瘟疫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在作家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20世纪初的印度小说史上,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是描写疾病与底层生活关系最多的作家.萨拉特在描摹贫民生活时经常会写到疾病.在他的作品中,疾病既是主题的构成要素,也是情节结构的发展动力.他描写了疾病与底层民众如影随形,本来属于生活非常态的疾病却成为常见的现象,凸显了疾病的日常化特征及疾病蕴含的等级内涵;疾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经验,也是社会的痼疾,萨拉特描写了疾病对个体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关系构建中所起的作用,把个体的病痛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更客观而真实地剖开了印度传统社会的痼疾;萨拉特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在展示社会痼疾、突出底层痛苦的同时,否定了传统宗教救世的可能性,也描写了现代科学与印度民众之间巨大的鸿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表现为"反英雄"的特点,他们脆弱不堪、犹疑不决、缺乏勇气、逃避生活,无力承担改变社会的使命.作家塑造的处于病状的主人公,反映了殖民主义时期失去主体地位的印度形象,从而批判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剥夺和戕害.特定的被殖民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印度疾病的无法治愈,主人公只能在病痛中等待新生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杨铖 《法国研究》2014,(1):78-81
朱利安·格林是一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始终有意识地忠实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他将生活的经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企图追寻属于作者个人的"内在真实"。在其写作过程中,格林注重视觉感官在文本中的重建,通过详细地记录其"精神的双眼"所构建的"视界",作家可能触及对他个人而言最真实的幸福感。这种依托于将想象与回忆的视觉体验具象化的写作方式贯穿于格林的全部叙事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对作者个人而言最为真实的"自传"。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阿妮.艾尔诺的代表作<地位>和<一个女人>根据作家自己的身世为蓝本,以简明深刻、明快隽永、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诺曼底风格写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旨在说明艾尔诺作品的体裁既具有自传的性质,又包含诸多小说因素,是一种作者独创的介乎于文学、历史、社会学、传记乃至圣徒传之间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死亡见长,其作品常给人以凝重晦暗之感;同时,芥川也曾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写各种“火”的场景。文章结合芥川的几篇主要作品,对其中的“火”的意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作家的希望之光在其作品中的自然反射,它体现出作家对人生的美丽瞬间的憧憬,对永恒与绝对的美的追求。为达到完美,芥川最终以自己的死从美丽的瞬间走向了永恒。  相似文献   

18.
法兰西女性文学的创作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珍 《法国研究》2001,(1):6-10
在谈及女性文学创作时 ,我只是按自己理解的方式 ,在这里做一些介绍。有一点无可质疑 ,即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存在。这在法国也是被充分肯定的事实。女性作家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 ,可以写出女性味儿十足的作品 ,也可以写出丝毫不留女性痕迹的作品。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法国 ,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 ,她们或者只是丈夫的花瓶 ,以保持容颜美貌为本 ,在沙龙社交中起着丈夫们无法替代的作用 ;或者被压在最低层 ,终日含辛茹苦 ,支撑着一个穷困家庭的生计 ;或者孤身一人 ,从事皮肉生涯 ;或者奋起拼搏 ,在受教育和人身权益上 ,与男子一…  相似文献   

19.
一 黄皙暎文学的现在性 黄皙暎的登坛之作《立石附近》(1962)与 《塔》(1970)以及2003年的《沈青——莲花之 路》,把韩国社会矛盾的时空卓越地描写出来,因此 黄皙哄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基于自身的经 历所勾画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打杂工、军人、知 识分子等人物,成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他的 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框架为依托,所以被称为 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 黄皙暎的小说主要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 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所引起 的现…  相似文献   

20.
蔡佳芮 《新民周刊》2020,(15):95-95
这部新作突破了该系列以往的人物设定、犯罪模式,无论是对于东野的老粉丝还是新读者,无论是对推理迷还是非推理迷,都非常友好,一千个读者能采摘一千个收获。东野圭吾可以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推理作家。虽然他的作品在日本屡次获得直木奖等大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