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写作《娜嘉》时,布勒东意在创作一部透明的、"像大门一样敞开"的作品。他为此而在创作中使用了如下三种手法:自动写作、动词时态的非常规变换以及图像对描写的替代。借助这三种手法,布勒东得以搭建起自己的"玻璃屋"并将自己切身经历的世界置于文本的中心,从而使文学本身退居其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东成功地削弱了《娜嘉》的文学性,达到了"反文学"的目的。他想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并不是文字和虚构,而是藏于书本之后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2.
现代叙事/叙述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女性主义批评家以其独特的视点,发现了在女性叙事文本中,传统叙事无以到达的彼岸:叙述声音与女性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越南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借鉴叙事/叙述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叙述者的"声音"为切人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在越南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作家写作所要表达的观念受叙述者的叙述声音限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保尔·策兰的九行短诗《一次》是其诗集《呼吸转折》的最后一首,该诗虽小却占有一个组诗的位置。诗文显示了诗集中诗学转折的最终完成。我们始终坚持诗学文本的语词意义和表述涵义在其结构中自身彰显,而力图避免以客观方法和意识形态,或政治正确来从外部将意义强加给诗学文本。本文秉承诗学诠释学的基本思想,以策兰诗学的整体涵义走向为框架,从文本构造出发,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对本诗进行诗学诠释学的解释。本文的命题是:《一次》表现的是诗人对尘世的决绝,是他出生入死的诗学表述,是对灭绝人性的世界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石原千秋立足于文本分析范式,在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上成果颇丰,而在理论建构上,石原千秋建构起较为系统的文本理论和叙事理论,赋予文本和读者绝对正确的神话属性。石原千秋的文本分析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其理论建构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论文围绕石原千秋在叙事符号、叙述者及叙述形态等问题上的论述,审视其叙事理论中的文本与读者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阐明石原千秋叙事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斜阳》以身体为表达媒介,在身体维度上完成叙事文本。身体是《斜阳》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身体叙事学为视角,借鉴身体社会学等西方身体理论,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他三位主要人物的对比分析,解读《斜阳》的身体叙事特点,能够揭示出文本以身体抗争完成自我身份的确立,以及个体精神重构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6.
线性时间叙事是中日古典文学叙事基本特征,文本撰作的线性时间可分为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人物年纪,三者指向明确且不可回溯。《源氏物语》原文古典当中并没有明确标明这三类时间标识,《红楼梦》更是有意识地模糊、弱化、消除这三类时间标识,开篇采用倒叙,篇中多次打乱时间流变次序。但,三类时间标识的的确确涵括于两书文本,不加细辨,难以识别。本论通过文本细读与反复举证,明确两文本当中三类时间标识,勘校过往两书研究当中的相关舛误,并将这三类时间标识的叙写技巧进行逐类比较。  相似文献   

7.
李仁老《破闲集》拉开了高丽诗话的序幕。四十年后,崔滋创作了《补闲集》。《补闲集》在传承《破闲集》的基础上拓宽文本创作体制、详论诗歌表现方法,并创造性地阐释了诗歌本质、创作过程以及评诗标准。《补闲集》在《破闲集》基础上增补了国史、完善了诗学理论,对韩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首先,把《我们是<恶心>的继承者》原文翻译如下: 《恶心》刚出版的时候,我没读过(我当时十六岁,本可以读),而是稍后几年, (正好是)战争结束了才读的。很可能就是这本书,还有《诉讼》或《娜嘉》这两本书对我产生了一种不知不觉的力量,促使我自己也开始写起小说来了。  相似文献   

9.
《蜻蛉日记》作为日本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采用了同故事叙述的一人称叙述视角,历史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作者及其写作叙述行为,以及展示在文中经历事件的"我"的行为,是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次元上的表现。《蜻蛉日记》虽然是回顾性叙事,但主要以经历故事时的经验自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即时"叙事,并融入大量内心独白与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生动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偶尔穿插故事讲述时叙述自我对事件以及"经验自我"的解释或者评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双重聚焦,或分离或重合,使第一人称叙述者—人物"我"的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10.
韩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著作①———李仁老的《破闲集》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地位与影响,自不容低估。本文拟对《破闲集》中所受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尤其是文学(包括诗学)的影响,作一剖析,以窥中国文化与文学对韩国文化与文学影响之一斑(本文为叙述方便起...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韩国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等不断问世,但是有分量、价值突出的成果并不多见。青年学者王成博士所著《韩国古典诗学批评研究》于2016年4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文日焕教授为该书作序,他指出:"这部书稿,做到了视野与方法的契合与统一。它立足于中韩文学、文化交流这个大的语境,以大量具体的生动文本为基础,多方法、多角度进行诗学本体研究与对比研究,为中韩古代文学的交流提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的显著话语特征。大江健三郎在小说中通过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元小说技法来形成叙述间距,从而达到强烈的反讽叙事效果。反讽是他使文本充满张力,深化小说主题的策略之一。大江小说的反讽叙事不仅仅停留在小说中悖论要素的设置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事实与虚构”这一小说本体内容的认识上。在这个意义上,反讽叙事体现了大江小说的批判精神,展现了他对小说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14.
《皇越春秋》是一部越南古代汉文长篇历史小说,记述1400—1428年间的越南史事,侧重描写越南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矛盾纠葛。在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语境中,《皇越春秋》以不同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的话语,对中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他者的文学虚构和文化阐述,传达了越南古代汉文历史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可以这样说,保尔·艾吕雅是从超现实主义运动中脱胎换骨而来的最好的诗人。超现实主义解体之后,他的诗风变化很大,有时我们甚至会忘记他曾与这个运动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多年创作活动留下的痕迹是难以完全洗刷掉的,即便是这首最有名又最易懂的《自由》也带有极深的超现实主义的烙印。作为诗人,艾吕雅永远也不会忘记二十年代他与布列东、阿拉贡、苏波、佩菜(B.Peret)、德斯诺斯等人一起活动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李末 《法国研究》2001,(1):177-188
法国 1 9世纪末的诗人洛特雷阿蒙 ( Lautr amont)一生中的完整作品只有一首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1,且英年早逝 ,湮没无闻 ;直到 2 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时 ,那些诗歌改革者们才将他抬出来奉为超现实主义文学之鼻祖。法国当代文艺评论家让·皮埃尔·理查曾提出一种微观阅读 ( Microlecture)的方法 2 ,即针对文本中某一个场景、意象乃至一个词等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洛特雷阿蒙诗中的“马尔多罗”这一谐音现象进行微观阅读式的探讨 ,期望能从一个细小的论题中看到一片较广阔的天地。1.第三度能指大凡研究过法国文学史或者接触过洛特雷阿蒙…  相似文献   

17.
向航 《法国研究》2012,(1):26-31
“无限”的写作理念源于博尔赫斯。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可解读出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独具特色的“无限性叙事”模式。首先,作品中多线索、无时性的倒叙以及多层元小说现象,是其叙事中“无限倒退”特征的体现;其次,故事层的“过程化”和话语层的叙事无进展,又表明了该作叙事的“无限推进”。作者运用“无限性叙事”模式,实现了小说的自我解构和无穷反观,主题却在文本的自省中凸显和复现。  相似文献   

18.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妍 《法国研究》2003,(1):198-203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著作都赞同它们之间有莫大的关联。最明显的表现是 ,它们有着一部分相同的学术渊源、研究方法和术语。因此 ,可以把它们作为同一类分析方法。但是 ,符号学的眼界是历史的 ,采取更为相对论的立场 ,而结构主义倾向于普遍主义 ,坚持共时的系统观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较为明确 ,方法上则兼具前二者的特点。叙事学是对文学文本尤其是叙述文本进行结构 -语法分析的研究模式。叙事学成功地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叙事结构 ,它告诉我们故事的形成机制 ;二是叙事主体 ,它告…  相似文献   

19.
《人间失格》是日本战后著名无赖派作家太宰治最有影响的一部代表作。重点通过对《人间失格》的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主要出场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分析,揭示出隐含作者如何借由叙述者的自身故事叙述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他的伦理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引导读者进行伦理判断,进而启发读者对其叙事背后的人性展开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杨铖 《法国研究》2011,(4):32-37
梦的世界是文学作品经常描述的对象,然而其文本的本质却是在进入文学现代性视野内所需要探讨的话题。通过借鉴福柯在梦的意义的认知上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则的质疑,我们将梦的经验与梦的话语进行区分,并将梦的表意研究严格限定在文学文本的范畴内。我们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梦看作一个统一在独立主题下的特殊叙事情景,关注其文本的形态和独特的叙述机制,从而发现有意识的话语表述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的可能性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