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欢语言是承载狂欢节的"具体感性形式"的符号,并以其可转化性、可分解性、象征性等,分别表现了狂欢节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现实性、颠覆性和反权威性,以及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等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了文学狂欢化.但狂欢语言也与狂欢节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可分割,从而衍生出了文学狂欢化的象征性符号一"物质-肉体形象".19、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物质-肉体形象",既承袭了传统但又超越了物质的束缚,更多地把肉体融人精神之中,因而完成了从"精神肉体化"到"肉体精神化"的现代转变,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可见"物质-肉体形象"既表现了狂欢语言的所有特征,又是狂欢节的灵魂和文学狂欢化最生动形象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日文当中对于"逐语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对"逐语译"评价也褒贬不一。在日汉翻译的语境下,"逐语译"既是一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同时也是一种翻译理念,即忠实于源文本、严谨细致的理念。作者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作为参照物,探究了其"逐语译"特征,认为"逐語訳"是训读法的衍生物,是"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集中体现。"日本式翻译范式"的形成与流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伊藤漱平的译文重视源文本,表现明显的"逐语译"的风格特点。同时,其译文表达又有重阐发之处。对译文的选择既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他本人对原文本和目标读者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3.
刘迪 《新民周刊》2012,(46):20-20
大选后的日本,可能将诞生一个战后最"右"的政权。在日本,12月又称为"师走",原意为年末僧侣佛事繁忙,不停奔走,后人们扩大解释,"师走"意味着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日前,野田宣布解散众院重新选举,并于12月16日投票开票。大选,让繁忙的"师走",又添了一项内容。这次大选,是对三年来民主党政治的一次清算,同时也是日本国民...  相似文献   

4.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谢阁兰、米肖在本世纪初先后旅居中国,分别写下了以东方文化为灵感的诗作,如《认识东方》、《碑》、《一个野蛮人在亚洲》等等。他们不仅描述了东方的风土人情,而且,作为诗人,尤其表现出对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克洛岱尔有感于文字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写下了散文“符号之宗教”,他还根据汉字的启示撰文论述“西方的象形字”;谢阁兰的作品更是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学、文字、书法的养分;在诗集《碑》序中,他以渊博的金石知识为依据用诗的语言系统地追溯了中国文字、书法、碑刻的历史;米肖则发挥其诗人兼画家的天才,以汉字为主题创作了融书法美和诗言美于一体的抒情散文《表意文字在中国》。三位法国作家并不从语文学、文字学的学术角度考察、介绍汉字,而是以哲人和诗人的眼光欣赏汉字,把汉字的形式作为激发想象的源泉,并且都试图把汉字象形表意的原则与他们关于诗歌语言的见解联系起来。汉字在他们笔下实际上成了诗歌语言的理想模式。本文先讲汉字的外形美对于诗人们的巨大吸引力,再讲汉字造字法及其字形演变对于诗人创作的启示,最后讲诗人们如何把对汉字字形的好奇和惊异转变成令我们中国人也会惊异好奇的自由大胆的遐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域,西藏的形象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起着对比性、建构性甚至冲击性的作用。随着"西藏问题"的国际化,中国的世界形象将会与西藏形象产生更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西方人心目中的汉藏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二元对立式的认知和想象,这也为西方"支持西藏运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和道德力量。本文通过对入藏德国人发表的大量相关观察、记录和评论的梳理和分析,透视德国乃至西方对汉藏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产生这些认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西方人视野中的"汉藏对立"形象进行深入的学术性分析,解构和破除这一政治偏见,还汉藏关系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6.
大冈升平从战争受害者的立场出发,在其战争文学作品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塑造了厌战的日军形象,抨击了日本战后的战争动向,流露出了一些反战思想。但是,大冈没有认清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缺乏对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加害意识。归根结底,他反对的不是侵略战争,而只是给他本人和日本人带来巨大伤害的"愚蠢的战争"。且从历时的角度看,大冈反战的声音随时代的流逝渐趋微弱,在最后的作品中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5月在安徽安庆市农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荡的"砸棺运动"。其显著"政绩"是收缴砸毁了数以万计的棺材,同时也导致多名老人自寻短见。新京报记者在三个村庄采访到七起自杀案例,这些老人以喝农药、上吊、投井等极端方式自杀,只为赶在6月1日该市殡葬新政实施前能够躺在棺木中入土,而不被"一律"火  相似文献   

8.
2017年的法国大选,"国民阵线"的女性领导人玛丽娜·勒庞一度成为热门人物:她不仅创造了"国民阵线"历史上的神话,也引领了一股勒庞"风潮",令传统左右翼人士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透过女性政治家勒庞,我们发现"第二性"—女性在政坛上的形象也在当代发生了变化:女性参政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参政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首脑使人"眼前一亮",女性亲和力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小说作品中出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寻找母亲》和《风琴的位置》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代表性。而且两部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女性角色的"离别"展开。除去"离别"的表面意义,这种贯穿小说全文的行为也表达出了女性对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愿望与诉求。本文将结合荣格的原型分析法,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离别"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势趋于缓和,以及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政策发生转变,同时也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政策及宣传活动集中地体现在华裔美国人实现"美国梦"这一主题上。美国的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宣扬华裔美国人的成功经历,即"华人的美国梦"的实现。"华人的美国梦"不仅成为美国对华国家形象公关的重要宣传品牌,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战略的实质,即依靠文化和情感维系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无形控制。此外,"华人的美国梦"这一外宣主题也反映了美国对外宣传的内容从推广自由、民主价值观转向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的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人对于自身形象的新认知,折射出美国人的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2.
谷崎润一郎在其首次中国之行后,创作了大量描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因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谷崎以"我"的身份来注视和描述中国的同时,中国也传递了谷崎这个言说者以及书写者的某种意识形态和浓郁的东方主义情绪。文章通过采用形象学和东方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谷崎笔下美食、美景和美女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陈映红 《法国研究》2001,(1):189-196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启蒙时代是"欧洲"建构的关键时期,而介于欧亚之间的俄国,对"欧洲"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构造了较为权威的启蒙运动模式的俄国观,将其刻画为一个通过学习"欧洲",从而摆脱野蛮、落后,在"文明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同时,繁荣先进、文明开化的"欧洲"形象也呈现在这种俄国镜像中。伏尔泰塑造的俄国形象,对其后几百年欧洲的身份认同和欧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作为"学徒"的预设的不平等地位,在数百年中主导了欧洲关于俄国的话语,至今仍然是导致欧俄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不但"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叙述,又是逻辑叙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历史叙述,也是逻辑叙述,可以说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底,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组以"华人对中国的认知"为题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族裔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事业产生很大影响;经济上认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有参与其中的意向;国际影响力上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总体扮演积极的角色;政治上对中国的软实力状况有所保留;国民素质上也对祖籍国民众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本文还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形象传播与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2,(26):76-76
7月初的《新民周刊》专为大豆做了个专题,我读得津津有味,记者阙政在《吃豆:最平民的分子料理》一文中历数中国人吃豆的种种方法,但对豆浆点到为止,没多作盘桓。在我小时候,弄堂里大妈大清早见面的第一声招呼就是:“豆腐浆喝了吗?”喝一碗热融融的豆浆,是庸常日子的打开方式,也是计划经济年代上海人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直至今天我在豆浆上还没“断奶”,隔三差五要去超市买几袋来过过瘾。  相似文献   

19.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自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为总理起,至今已有半年。而自普京被叶利钦戏剧性地在1999年除夕推举为代总统和未来的总统候选人以来,也有两个多月。虽然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走势还没有呈现出清晰的轮廊,总统大选的非常时期也使普京对自己政治理念与政治运作方式的表露不得不留有余地。然而,广大民意对国家复兴的渴望、急迫形势对断然决策的期待、包括普京本人在选战中也必须阐述政见、树立形象,以为治国之路作好铺垫,以上种种又都为勾画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