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认为孔子的"天"是理,具有超越性、根源性、主宰性。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孔子的"天命"是天理流行而赋予事物的本性。而丁若镛认为孔子的"天"与《诗经》中的"上帝"一脉相承,是外在于天地、万物和人的造化者和灵明主宰者,据此主张孔子的"天命"为天的命令。然而他的这一诠释不是为了把儒学改造成宗教,相反,是为法律不健全且执行力低下的朝鲜王朝建立实用型道德秩序,以批判掌权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和牧民官对百姓的剥削。丁若镛主张天对人有两个命令,第一命令是"仁",即"天"命令人在人事上尽人之本分,以实践"人伦之德"成为君子。第二命令是"中庸",即命令君子至诚无息地走在"仁"的道路上,最终与天合德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2.
一 序  言道家思想与传统儒家精神 ,在学术性格上各有不同。传统儒家对于当时政治社会的态度 ,多为积极的、有为的 ,而道家思想则为消极的、无为的。在《论语》一书中 ,亦有记载道家性格的隐者行谊—诚如所知 ,《论语》一书本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一本儒家最正统的经典 ,然而其中也有几章记载了带有道家思想色彩的隐者人物。隐者的称号 ,本是孔子说出来的。①隐者对于当时政治社会一律采取极消极的态度 ,不但隐居不出 ,且躬耕田园 ,其性格至为平静 ,其意识甚为淡泊 ,其目的为身在乱世而自求保全 ,与后来道家精神正相吻合。而且隐者不…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方兴未艾,但以山鹿素行为首的古学派却已经展开了对朱子学的批判,主张回归原始儒学的思想。一般意义而言,儒学主要是指孔孟之道,即孔子、孟子的思想,但山鹿素行古学所提倡的是回归到周公、孔子的思想。基于对山鹿素行古学与孟子思想间关联的探讨以及对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山鹿积德堂文库"所藏平户山鹿家的清本资料、岩波书店版《山鹿素行全集》(全十五卷)、山鹿素行先生全集刊行会版《四书句读大全》的整理,可知孟子思想是山鹿素行古学的重要构成。特别是从"天命"到"民本"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山鹿素行的古学与孟子思想间的关联,还反映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逐渐日本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弗利德里希·吕克特于1833年首次以诗歌体形式将《诗经》转译为德语,在《诗经》德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吕克特译本在翻译上比较自由,并加入了译者对中国诗歌的大量阐释。该译本直接体现了吕克特的"世界诗歌"理念:翻译世界各民族古代诗歌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解与精神交流。译本问世后一再被后世诗人改写传唱,影响深远,是《诗经》西传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21):68-69
两千多年后,面对这尊被贴上无数金箔的孔子像,要直视最底层的容颜,谈何容易。但至少,少一些盲目的崇拜,多一些钱宁、马原、李零那样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孔子的努力,都值得肯定。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是这半部《论语》,你是否真的能明了其真义?  相似文献   

6.
李兴业 《法国研究》2000,(1):102-111
中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大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作出过流芳百世的贡献,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不愧为两个伟大的民族。中法两国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当麦哲伦首次环绕地球开辟欧亚航线后,中国的儒学和佛学伴随着丝绸、刺绣和瓷器等一起传到欧洲,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研究这个遥远东方国度的兴趣。1673年,法文版的《孔子传》问世。1687年,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法文译本在法国首次出版。当时,欧洲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孔子的垂教。对于公…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欧仁·梅尔基奥尔·德·沃居埃的文学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向法国读者系统全面介绍俄国文学。他的翻译思想是专门针对俄罗斯文学翻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纠正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删减、改编的问题,倡导"透明玻璃"式的忠实,确立了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透明玻璃"的理论是19世纪法国翻译摆脱"不忠的美人"传统的努力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忠实再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异域"风景",其本质和勒孔特·德·里尔提出的"历史重构"理论是类似的,强调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在语言层面上的忠实。  相似文献   

9.
方兴 《法国研究》2011,(3):60-63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利科在研究诠释学问题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翻译问题。他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还特别推出了《论翻译》这部翻译哲学专著。本文拟对利科的“译‘不可译”’这一核心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利科认为,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的论争,其症结就在于把不可能实现的“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在他看来,“对等”是由翻译产生的,而不是由翻译预设的。要实现“对等”,就必须“译‘不可译”’,通过“建构可比之物”增强“母语”与“异语”之间的相似性,化不可译性为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的难点。1947年出版的戴望舒翻译的《恶之花》,将源语置于中心地位,力求再现原作的"形式"与"质地",结果差强人意。而十年后陈敬容翻译的《恶之花》舍弃形式对等,却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丽末期著名学者李穑入主成均馆之后,积极推广朱子学说,研读、讲授《论语》等经典。他还为国王讲授《论语》,并创作了富有特色的《论语》"经筵诗",他的其他诗文也大量引用了《论语》,理学意味很浓厚。由于李穑的这些努力,《论语》的传播随着性理学的发展而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在高丽末期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操纵理论作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的主要理论代表,突破了翻译研究忠实与背叛不休的争论,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提出翻译是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的改写。政治外宣文本作为最权威的文本之一,忠实是其翻译最本质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层面的对等转换,而应是考虑到意识形态影响下的适度"改写"。本文以操纵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十九大报告为语料,探讨意识形态对政治外宣文本中特殊"论域"的汉法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文当中对于"逐语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对"逐语译"评价也褒贬不一。在日汉翻译的语境下,"逐语译"既是一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同时也是一种翻译理念,即忠实于源文本、严谨细致的理念。作者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作为参照物,探究了其"逐语译"特征,认为"逐語訳"是训读法的衍生物,是"日本式翻译范式"的集中体现。"日本式翻译范式"的形成与流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伊藤漱平的译文重视源文本,表现明显的"逐语译"的风格特点。同时,其译文表达又有重阐发之处。对译文的选择既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他本人对原文本和目标读者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随笔史上,法国的蒙田和美国的爱默生是两座无法绕过的丰碑。他们用随笔铸就了本民族的精神底蕴,审视了人类自身本质,也因而成就了自身不朽的大师地位。蒙田终其一生写就的三卷本《蒙田随笔》首开随笔文体之先河,深刻影响了以帕斯卡尔和培根为代表的欧洲随笔的演进;爱默生,这个"美国版蒙田",于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延续了蒙田开创的这种文体,缔造了美国精神,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本文从创作动机、创作形式和创作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两位大师随笔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主题和思想。人性化的"自我"是贯穿二者随笔的核心概念。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是他们随笔的根本理念。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随笔自由随意的文体特征中找到了最佳书写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我手写我心式的思想和写作最能唤醒读者的自我,并与之对话,他们的随笔从而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人文思想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易”不可译,似乎已成为《易经》翻译界的某种共识。“异延(differance)”这个词同样具有某种不可译性。吊诡的是,以上两个不可译的单词或概念有某种内在的共同点,如果对他们的不可译性的来由和解决办法做深入探讨,似乎可以找到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某种通道,使两种思想系统能够直接对话和“通约”。  相似文献   

16.
孙凯 《法国研究》2013,(1):52-60
“翻译冲动”是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纳·贝尔曼“翻译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即翻译家在语言形式上修正母语、靠近外文的心理倾向。本文比较傅雷名译《高老头》在1944年、1951年和1963年完成的三个版本,探讨翻译家笔下时现端倪的“翻译冲动”,试图在“神似”之外,找出傅雷在翻译实践中追求“形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1898年-1975年)翻译的《源氏物语》出版是在1980年至1983年。这部译著影响至今。但是,丰子恺翻译时参考了哪种文献资料,在中国和日本的学界至今还是迷。文章主要以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的脚注以及引歌的翻译特点为切入口,论证丰子恺翻译《源氏物语》时除了他在"译后记"中提到的3种现代日语译本之外还参考了金子元臣『定本源氏物語新解』和玉上琢弥『源氏物語の引き歌』等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8.
"经济宪法"概念是德国弗莱堡学派用于整合其秩序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工具,它对"欧洲经济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由于欧盟是一个"没有国家的市场",法律在对市场的规制方面发挥的作用就愈加重要。在欧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经济宪法"也愈益完善,并以自由竞争与自由流动这两个原则为核心,建构了一系列规范共同市场、成员国与私人经济体之间关系的宪法性原则,从而在保障欧洲市场统一的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保护个人自由等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俄国作家之一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的概括描述和具体分析,通过对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廖娜的家》《第一圈》《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红轮》等代表作品的细读,归纳其创作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艺术性调查""微型散文""两段式短篇小说""节点式系列长篇"等体裁进行介绍,旨在揭示其创作的整体风貌,界定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在吸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亚洲的历史事实出发去研究亚洲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会泽安在《新论》中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主要来自他对西洋列强的军事威胁的认识.对海防问题的思考与以"祭政一致"为主要特点的"国体"论构成了《新论》的核心内容.《新论》作为一份思想文本,对明治维新以及近代日本国家的走向产生了影响,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重读《新论》有助于我们历史地考察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