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哲  田润辉 《当代韩国》2011,(4):95-106
本文着眼于李明善(1914~1950)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他是20世纪30~40年代韩国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李明善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文人直接交往的经历,但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撰写了为数众多的文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开始对鲁迅的大量研究,使李明善在韩国声名大噪。李明善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为韩国文坛了解鲁迅及其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8·15”光复之后,李明善被列为左翼作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无人关注,直到8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正确理解李明善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并客观评价他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本文重点介绍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及翻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人的富士山认识构建了富士山作为日本代表、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神山、绝景、避暑胜地等多重形象和意义,也塑造了它作为“异国之山”“东亚之山”“文明之山”的多重面孔,总体上也呈现出从“客观叙述和赞美”向“赞美和批判并存”的立场转变。这种认识是主体与对象在一定时空内基于经验而发生知识性·情感性联系的过程,既立足于中国文人关于富士山的体验和知识,也受到近代文明观、中日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对中国人的自我认识和日本人的富士山认识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东兰·阿尔托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坛的一代怪才.他留下了丰厚的文稿--二十六卷文集,然而迄今为止仅只有一部戏剧论文集<戏剧及其重影>被译成中文.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对阿尔托戏剧论文集的翻译研究活动,分析我国对阿尔托戏剧论文集中几个关键词的不同翻译所传递出我国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不同接受.  相似文献   

4.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东兰·阿尔托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坛的一代怪才。他留下了丰厚的文稿——二十六卷文集,然而迄今为止仅只有一部戏剧论文集《戏剧及其重影》被译成中文。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对阿尔托戏剧论文集的翻译研究活动,分析我国对阿尔托戏剧论文集中几个关键词的不同翻译所传递出我国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不同接受。  相似文献   

6.
杨振 《法国研究》2007,12(2):32-37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历程就是突破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现代性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域外文学开始作为'现代文学'已有的典范进入中国人的关注视野"[1].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代表,其主编茅盾则在"<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到:"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  相似文献   

7.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术界及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进行多方解读,其"集束作品的核心"《暗店街》更是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暗店街》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暗店街》在中国的传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德国历史学派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鹏 《德国研究》2011,(2):40-45,79
德国历史学派对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民国经济学者主要关注这一学派诞生的渊源,其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历史主义方法.在构建本土经济学的进程中,民国学者一方面视德国历史学派为榜样,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扬弃,为中国经济学的创立开辟了广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极为广泛 ,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民俗、教育、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代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的硕果 ,特别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研究成就更为显著。据统计 ,目前在韩国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人员有 12 71名。① 而从事中国文学、语言学和中韩比较文学的专业人员就有 70 0余名。② 单看这些数字 ,就足够令人吃惊的。其实 ,韩国有这么多中国学研究者 ,也是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  相似文献   

11.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南燕 《当代韩国》2022,(1):104-116
目前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局限于传统模式,没有新的突破。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没有文学教育理论的支撑。本文依据最新的文学教育理论,积极倡导加强对韩国文学教育理论的构建,从文学教育概念的整理、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内容的选定和编排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本文虽以韩国文学教育为主题,但相信相关研究内容对于整个外语学科的外国文学教育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倒叙的方式首先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国外语言学专著译介到中国的脉络,以及这些译著的出版时间、译者、出版社、出版背景和译著主要内容,尤其是20世纪上半页(1911—1949)这个时段内翻译过来的主要语言学论著。然后论述了在这些译著影响下相关领域语言学研究的诞生和最初的发展,尤其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显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车柱环──精通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沈仪琳在韩国,若是提到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车柱环,在文化圈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方面,车柱环在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他有关中国文学的许多学术专著在韩国常常是一版再版,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7.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30个春秋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不只表现在载人飞船上天和青藏天路的开通上;这只不过是最带国家民族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除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国防这些领域能以明显物质性指标鲜明显现的煌煌业绩外,在无法以明显物质性指标显示出来的精神文化生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同样取得了无比辉煌的业绩。如果你走进图书馆,翻翻各个学科的学术资料,你就会看到,不仅在新中国的学术史上,就是从现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史上,改革开放的起始点———1978年,也是一条如银河贯天,昭昭于世的走向繁荣兴盛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版界陆续刊行了一批由中国学者编写的德国文学研究专著,打破了前此无中文撰写的相关著作的局面。其中以文学史的形式揭开这一历史序幕的,是张传普(又名张威廉)著、出版于1926年的《德国文学大纲》;而以通论的形式,力图探究德国文学中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的,则首推刘大杰的《德国文学概论》。刘著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的背景;它对于德国文学研究所作的开拓性的工作,从学术史上看,又有其相当的意义。因此以它为中心,来考察一下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里所作的努力,并进而对这种努力作一合乎逻…  相似文献   

20.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区后,在悠久绵长的千年历史中扎根藏地,逐步成为藏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外国经典故事.中国藏区的罗摩故事形态受到印度和藏区本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宗教传播及译介主体等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罗摩衍那》的印度教文本属性与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学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滤与变异现象.20世纪初,《罗摩衍那》的藏译与接受现象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迁.藏族学者筚路蓝缕,抛弃了狭隘的宗教派别偏见,力求探索真知,开创了《罗摩衍那》在藏区译介与接受史的系统化、全面化和多元化局面,呈现出全新的文学景观.以根敦群培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始跳脱佛教神学观念藩篱,以人文史观与实证考察的学术方法开启对《罗摩衍那》的评判与研究.这与当时藏族学者学术价值观念的剧变紧密相连.此外,罗摩故事与藏戏表演艺术的密切结合使其根植于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纷繁多样的藏戏流派因地制宜,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各自独特的表演模式进行阐释,衍生出丰富各异的罗摩故事样态,进一步强化了藏族群众对这一古老外来题材的文化认知.可见,印度罗摩故事已深入当代藏族本土语境,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