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家治 《新长征》2011,(8):51-53
东丰农民画以农民作者为主体,以“三农”为主要题材,作品充实美、风格美、意境美,具有民族、民俗、原生、原创的特征,是表现东北风情的中国绘画。原生态、大众化、时代性是东丰农民画的重要价值观,它推动东丰农民画100年来的演进、30多年的发展及未来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海伦剪纸     
《奋斗》2014,(3):F0003-F0003
正1993年,海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传统的海伦剪纸主要采用灯烟熏、剪刀剪等手法,选取花鸟、动物、人物图案来制作挂钱、窗花等,汇集我国北方民间剪纸、刺绣等工艺和满族、鄂伦春族的拨云子、印麻花等工艺,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艺术风格。表现内容多为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造型简洁洗练,刀锋粗犷有力,富有写意神似的特点。上世纪50—60年代,海伦剪纸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辛集农民画是河北省辛集市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题材丰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画风细腻纯朴,构思奇巧,不拘一格,不讲究比例和透视,却又实实在在反映出农民的生产生活,色彩凝重艳丽,极具观赏性。它吸取了剪纸、吊挂、民间印染、地方戏曲等姊妹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稚拙纯朴、雅俗共存"的独特风格。辛集农民画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主要以壁画的形式装点乡村的墙角院落。1959年,记者闻  相似文献   

4.
存豫东平原有这样一个村子:全村1300多人中有700多人从事绘画产业,村中大妻画家、父子画家、姐妹画家比比皆足,年绘向作品7万余幅,创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几省数千名农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形成了以该村为龙头的农民画家群。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书画市场销售,而且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  相似文献   

5.
正"色彩特别鲜艳,题材跟我们的生活特别贴近。"在辛集市农民画研创推广中心,两年前开始学习农民画的周春,对辛集农民画一见钟情。辛集农民画作为民间绘画原生画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辛集农民画进入成熟和完善期。发展至今,它融入了大量现代生活元素,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农民的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6.
曦石 《新湘评论》2013,(22):33-33
本期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著名画家刘文西的代表作《祖孙四代》,作品创作于1962年,尺寸119厘米×97.5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对亿万中国人而言,常常与家国梦、富强梦、自由梦紧紧相连。《祖孙四代》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巧妙的构思寓意了四代人同土地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各具个性、内涵丰富、精心刻画的四张脸上,生动镌刻了时代的烙印,那土得掉渣的铁锹、瓦罐、粗碗、旱烟袋、土布服等等,本质表现了农家汉子们的憨直与淳朴。给人以浓郁的感受和潜在的震动。从祖孙四代身上,我们读出的是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和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5,(1)
<正>科尔沁版画将蒙古民族审美情趣和粗犷神奇的版画语言结合在一起,其作品以雄浑、大气、纯朴、高雅而著称,多取材于蒙古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内容写实,风格质朴,线条粗犷,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被誉为"草原之花",通辽市由此被誉为"版画之乡"。科尔沁版画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哲里木盟。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市版画家创作了数千幅版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以及天津、南京、深圳、台湾地  相似文献   

8.
以纸代布,以笔当针,以颜料代替花丝线,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绘画技巧相结合,创作了一幅幅夸张得体、粗犷有力、淳朴自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凡是来到下司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丹青妙笔竟出自大山深处铜鼓村的苗族妇女之手.大家发出由衷的感慨:好一个绘画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正>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位于丰台区长辛店花园南里甲15号。纪念馆《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与中国工人运动》专题展以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发展历程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展示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在长辛店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活动,展现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长辛店作为中国北方工人运动重要摇篮的突出地位。2021年,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
风采独具史悠久 雅俗共赏农民画——辛集农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集农民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有画、绣、剪、编等民间工艺传统。辛集农民画题材丰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构思奇巧,抒发了作者生活的心声;画法细腻纯朴,不拘一格;色彩凝重艳丽,具有无究魅力。它将冀中的剪纸、民间印染、武强年画等民间营养吸收于画中,形成了犹如河北梆子一样高亢有力的艺术风格,它"拙中见巧、俗中见雅"的独特风格得到国内  相似文献   

11.
红枪会是出现在中国北方农村、以“保家自卫”为目的的原始的自发的组织。发轫于 1 91 8年前后 ,2 0年代中后期在直鲁豫等省盛极一时。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红枪会性质、宗旨、组织、活动等的认识 ,适时制定了争取和改造红枪会的政策和策略 ,展开了对红枪会的全面工作 ,从而为开展农民运动以及配合北伐军作战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红枪会的认识及策略作一论述。一有人认为“红枪会是义和团的嫡子 ,乡团的嫡系”1。民国初年 ,北方连年军阀混战 ,加上天灾不断 ,人民流离失所 ,匪患四起 ,广大农民为保生存 ,聚…  相似文献   

12.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城市生活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改善农民的生活,推动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部分农民工的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在入学、生活、课外教育、文化娱乐、学习用具、交友等方面却遇到一系列的困难,难以及时融入城市群体,更难以平等地享有应有的教育资源,有的甚至失学。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但这方面的努力还应继续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1994,(4)
种植中药材谨防上当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群众致富心切但苦无良策的状况.弄虚作假.坑害农民。有的药商把罗汉果、太子参等不适于北方种植的药材.拿到北方推销种植.说"种一亩罗汉果可获利一万元"。其实.罗汉果生长于高温多雨的广西等地、在北方种植....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6,(1)
正黑龙江省版画以北大荒版画的延续和拓变为主流,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版画家的探索与锤炼,已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和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格特征。黑龙江省版画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时期,以第一代北大荒版画为代表。作品以表现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下乡青年的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改变了我国木刻以黑白为主的表现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突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确立了我国现代版画风格的新格  相似文献   

15.
清水江畔的下司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代布,以笔当针,以颜料代替花丝线,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绘画技巧相结合,创作了一幅幅夸张得体、粗犷有力、淳朴自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凡是来到下司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丹青妙笔竟出自大山深处铜鼓村的苗族妇女之手。大家发出由衷的感慨:好一个绘画的海洋。 这里不仅是绘画的海洋,还是歌舞的家乡。下司风景名胜区一带,民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致力于巩固解放区的建设,同时对新中国政治的构建进行探索。刘少奇从突出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划分阶级范畴、群众路线等方面在政治上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我们来到广西桂平市,重点调研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一个有着2200年历史、180万人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级市。通过深入多个乡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我们深为中国当代农民的创新气魄所震撼,深切地感到:在今天的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就在于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充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解决如何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以及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农民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方面既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的综合反映。农民增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滞缓,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有限。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的农民连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既是农村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农民素质不适应。我们现在的农民结构是以建国后第二代、第三代农民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解决如何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以及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农民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方面既有可以借鏊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